首页 > 工作报告 > 工作报告

产品经理工作心得(产品经理年终总结报告)

2022-10-13  本文已影响 631人 

2022年上半年,产品经理的55条心得总结

2022年上半年,平淡中透着不平淡。

平淡的是继续做着产品经理的工作,在跟老板过方案和跟开发打交道的过程中,又度过了看起来跟之前没什么不一样的半年。

不平淡的是感触。这半年仿佛突然习得了某种天赋技能,看懂了更多的人和事,从思考框架到认知水平能频繁感觉到明悟,收获非凡。

趁着明悟的思路还在,我仔细梳理这半年的种种,从产品策划梳理到商业洞察,从为人处世梳理到学习成长——共计55条心得总结。

一、产品策划

策划是解决方案,即考验水平,也考验大局观。

1、2022年,没有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用户的任何问题都有了现成的解决方案。即使是垂直行业的产品也有解法,区别只是体验弱于普适性的产品罢了。所以,一招鲜的产品没有任何市场。

2、新产品的机会在于对旧产品的替代。替代就需要「产品理念」的降维打击,而非直接竞争。比如元气森林之于碳酸饮料的替代,是0糖理念的胜利。

3、产品策划的价值在大趋势下行时不值一提,人胜不了趋势。就像新闻客户端,再怎么优化推荐算法,也挡不住大家已经用短视频看新闻的行为变化,场域已经变了。

4、好的策划不能陷在无谓的执行过程中,要向前看,看新的机会。每个季度至少要拿三分之一的时间看大方向。大方向决定事情对不对,执行决定对到什么程度。

5、交互是一个重要性越来越低的岗位。互联网下半场都是现成的解决方案,这句话翻译翻译就是——交互体验差不到哪里去,也很难做到比现成方案好多少,此时岗位的价值凸显不出来。

6、产品的打法不同,团队的心态就不同。比如一种是打磨产品的口碑驱动,一种是投放买量的营销驱动。虽然结果都是用户增长,但前者产品为核心,团队更有耐心。后者运营为核心,模型验证不通过就会被放弃,团队更急功近利。

7、C端工具类产品,除非是个人开发者,团队玩基本都得赔钱。既要竭泽而渔的考虑变现降低资金焦虑,又得寻找新的增长点一直折腾,上到老板下到员工都很累。

8、策划的定义是解决问题的执行过程,包含了基于理想态的思路发散和基于现状的被迫收敛。而解决发散和收敛之间冲突的关键是取舍,用手中的资源聚焦达到关键目标。

9、在降本提效的大环境下,能为业务赚钱的产品经理就是好产品。因此产品经理背业绩的时刻已经到来。站在行业的角度看,就是要懂业务。

10、产品经理转行的热度最多一年就会下来。当互联网不是好选择,当产品经理跌落神坛,(付费)转行也就不是大家的关注点了。

二、商业洞察

一切都是生意,我们做的是生产和消费的其中一环,在社会机器的运转中发挥着微小的作用。

11、转化生意的核心是有持续的流量,而不是现有的粉丝群体。因为现有流量终有耗尽的一天,新流量才能填补缺口,但此时团队往往已经足够规模,业绩压力会很大,玩不好就会崩盘(甚至把赚的倒贴进去)。

12、流量是个生意,但不能成为商业。流量→转化的模式一旦建立,竞争者会蜂拥而至,可预见的是流量变贵、交付参差、口碑变差,这个时候行业就会崩盘。所以流量,适合闷声发财。

13、一个好的转化生意,原始的欲望一定是自驱的。比如用户要赚钱所以买副业课程,大学生要进大厂所以买产品课程,成人要学英语所以买培训课程。需求越原始,转化越简单。

14、生意和商业的界限虽然模糊,但可以从一点清晰的分辨出来:边际成本。获客的边际成本是不是越来越低,已售商品的能不能给未售商品带来价值。

15、没有人能看懂趋势,提前占位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做的事情恰好在下一个趋势上,所谓时运来了。比如快手gif之于短视频,比如字节也不知道抖音和西瓜哪种会胜利。

16、一个事情至少要尝试从两个维度辩证的去看,比如现在毕业生就业特别难,站在使命的角度是要帮助大学生就业提高社会稳定性。站在商业的角度,这其中有赚钱的机会吗?

17、触达是所有商业的核心,传统的触达是线上线下的渠道建设。但直播提供了另一种触达的解法——让用户自己找来,因此直播就是一套话术来回说,一天十个小时成为劳模,就跟摆摊卖菜一样。

18、生意不是越大越好,个人有边界,组织有边界,服务有边界,适配性有边界,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当个安逸的小老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9、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做10年20年的,即使是大厂也在不断用新的产品接力。当接不上的时候,也就掉梯队了。比如腾讯的QQ+微信,字节的头条+抖音。

20、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一招鲜的核心是解决用户的需求,但现在模仿的门槛很低,用户的可选择性大之后,不可替代性几乎没有。现在的商业是一招鲜+效率的竞争,一招鲜决定市场地位,效率决定长期发展。

21、商品的定价的背后往往是一套复杂的逻辑,有其合理性。比如2块钱的水,既要考虑到包装运输的成本,又要预留利润让渠道有动力销货,定价1元就无法平衡两者。因此在商业逻辑上,我们喝不到1元水(不是绝对,市面上还有1元水)。

22、商业的不变的逻辑是人货场。基于人是流量的竞争,核心是注意力。基于货是供应链和效率的竞争,核心是降本。基于场是成本和转化率的竞争,核心是投入产出比。

23、商业的核心要么是赚钱,要么是帮别人赚钱。但自己赚钱的创业路径基本很难,所以帮人赚钱渐渐成为了生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都在转型直播——直播是帮别人赚钱的最小化产品(MVP),搭个草台班子就能开工。

24、后疫情时代,线下的消费机会可能在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小城市试错成本低(租金低、人力成本低、生意模型客单低),这样就可以在小城市里去验证模型,然后快速复制。比如蜜雪冰城,大概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故事吧(不喝奶茶的人喝奶茶了)。

25、商业链条的核心是让大家赚到钱,这是人情生态,也是渠道的价值。这也是小米线下必须直营的原因,没利润就没人干。那么怎么解释小米现在有加盟经销商?有且仅有一个变化——利润率高了。

三、为人处世

人情达练即文章,我们需要借助他人和团队的力量达到某种目的。

26、职场的核心是价值,需要在有限的区间内做出亮眼的成绩。这个成绩可以是业绩、可以是成长、可以是担当等等。要有亮点,才不平庸。

27、做一件事情要尝试寻找第二目的,即当主目标未完成的时候,能找到其他亮点。即第一目标在追求上限的可能性,第二目标在保住下限追求确定性。

28、跨部门沟通先讲背景和对方的好处,这决定了对方合作的欲望。但自下往上推的合作还是很难(需要向上汇报合理性,老板也未必同意),自上往下的推的合作才会顺利。

29、在别人未踩坑之前,建议是无用的,说了他们也觉得你事多,他们听了他们也记不住。因此,现在别人问我的时候,我只描述事实,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效果是真不错。

30、站在朋友的角度,正确的建议是「保持选择的多样性」,让别人自己去做决策。但现实是他人寻求建议时,一般已经有了某个倾向性的答案,他们只是谋求赞同而已。

31、大部分人的期望是一份安逸的生活和工作罢了,他们感兴趣的是热门的地方,对于以后要怎么办,他们的答案是——那样就挺好的。比如毕业做产品,再进大厂,等社保买房摇号,然后呢?不知道,因为他们的榜样还没到那一步。

32、我们的习惯是从结果的层面去评价经历的意义,结果好经历的价值就大,结果差经历就毫无价值。这个弱点对我们的启发是——只要做好结果,那么经历都有正向意义。

33、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很大,要理解每个人的不同,不要评价他人的决定和行动。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景和现状,都有他的期望和苦衷,理解不同,做自己。

34、做自己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自己坚定的做符合情形和目标的事情,不要让别人影响自己。另一层是接受别人做自己,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别人。比如是合租多存钱还是整租提高质量呢?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35、认同感来自内外和外在两方面,最好的永远是内在自驱,而不是外在的评价体系。因此,「寻求认同」这四个字是错的,寻求是用外部的评价体系调整自己的行为。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是最大的认同。

36、我们有两个误区,一是因为太信任放大了陌生人的专业性,二是因为太熟悉忽略了身边人的专业性。前者比如听信专家买保健品,后者比如劝朋友不要买P2P。

37、人其实不复杂,都在用某种逻辑支撑做事,核心是看到别人行动背后的动机。同时,用一套逻辑做事的人相对单纯,用不同的逻辑做事的人相对难猜。如此,就能看懂职场的人和事,做到心如明镜。

38、降低自己的好奇心,大部分事情都是在干扰自己的注意力。现在别人在给我说一个八卦时,我都会说:别告诉我,我不想知道。

39、如何看待XX、对于XX你怎么看,遇到这样的事情,可以用一个标准答案:我没啥看法。这么回答有两个原因:一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不说服他人;二是不为了讨论而讨论,浪费时间。

40、为人处世的核心是制定原则并遵守。比如建议只分析利弊让别人做决策、尊重他人的不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原则制定之后,一面要严格遵守符合决策逻辑,另一面要根据新认知不断迭代;

四、学习成长

保持成长,保持先进性。

41、学习是反人性的,我们的缺点是贪图享乐,尤其是现在的消遣唾手可得。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用时间和场景来改变自己,比如周末去咖啡店坐几小时。再在学习中找到正反馈,比如读书心流飞逝的时间。

42、不要沿用固定的渠道学习成长,边际效用递减。当读书多的时候看看身边的好人好事,当项目多的时候注意复盘总结,当思考多的时候看看行业发展验证判断。总之,海纳百川。

43、学习的作用是门槛,把我们送到一个又一个平台。即成长是跃迁式的,短期内是平稳的毫无变化,但迈过去就是一个崭新的节点。因此,在迈过去之前请耐心等待。

44、厚积而薄发,相信时间的力量。职场中的学习不是抱佛脚,短期内无法任何变化,但请不要怀疑学习的价值。请把时间拉长到一个季度的去看,潜移默化的成长会肉眼可见。

45、成长是职场的第二要义(第一是工作本职),即经历过的项目和决策要对自己留下痕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某些方面,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是谓借假修真。

46、成长要有计划,给自己留下思考和独处的时间。陷于忙碌的执行肯定是不对的,要边做边想:现在的做法有没有优化的可能?我该怎么做的比上次更好?这就是总结的习惯。

47、不要制定读2本书的成长计划,这种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将没有任何进展。要定就定每周1本的年度计划,这种长期的紧迫感决定了此事不能应付,如此才会真正有提升。

48、决策的混乱,往往是目标不清晰导致的。既要又要还要,永远做不出决策。抓住主要矛盾,只解决主要矛盾,就能解决工作生活中99%的问题,且能解决的很好。

49、不要轻易去做一件事,要想好关键路径,找到事情的核心(不超过2个)。比如短视频是稳定更新+质量,培训是新的流量+转化。明确了关键路径再启动,才是一个好的开始。

50、当不知道走哪条路的时候,走难的那条路。一是因为对的事情往往很难,解决难题的过程成长速度更快;二是因为困难能筛选掉很大一批人,越往后走竞争越小。

五、一些看法

51、生活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就会被环境改变。30岁时不要把自己限定死,一切才刚刚开始。

52、等风来的前提不是all in,而是妥善打理后方。前者是机会主义输了暴毙,后者是了无牵挂一往无前。

53、站在整体层面上,大城市肯定好于小城市,但站在个体层面,对个人来说就是鸡头和凤尾选哪个的问题?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答案。

54、抵抗风险的核心是保持流动性,不要把资金都投在固定资产上,要给自己预留变现的缓冲期。(可是要发生了挤兑践踏呢?)

55、以后将越来越难,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但好坏是相对概念,我们保持中上等的名次就很不错了。

六、最后

2022年的感触和思考,明显比去年多了很多。

去年的我更关注产品本身,今年我更关注商业本身。去年的我更关注底层逻辑,今年的我更关注事实现状。

站在高处多做多看,匿于尘埃多想多写,变化的是认知和决策,不变的是投入和专注。

保持前行,有意思的事情正在发生。

返回工作报告列表
展开剩余( 65%
国旗下讲话:《家风是一本无字的书》大全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