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只要大家学过明朝的历史,就一定知道著名的燕王朱棣吧!他英勇善战,以靖难的旗号打败了建文帝,成为了明成祖。
朱棣是在战乱之中生下来的,当时朱元璋正在和陈友琼进行大战。所以,朱棣并不喜欢文学,而是喜欢舞刀弄枪,所以明太祖并不喜欢朱棣,朱棣为了使自己受到重视,便带着兵去打仗,结果大获全胜,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仍然喜欢太子,但是不久后太子死去了。朱棣认为这是自己继承皇位的好机会,但是明太祖又立了15岁的朱允炆做了太子。朱棣的梦想便破灭了。建文帝即位以后,便下令进行削蕃,朱棣便找了个理由,打着靖难的旗号反抗。建文帝在和朱棣对战前,对将士下了一道命令,不能杀害朱棣,否则,自己就会背上杀叔的罪名。于是,朱棣身上好像装上了一个永远打不倒的盾牌,无数次,朱棣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杀掉,但是,却因为建文帝那个懦弱的决定,众将士没有一个敢来杀他的。朱棣又智取当时最强的骑兵——朵颜三卫。
由于建文帝的软弱与无能,最终还是被朱棣打败了。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本来就是朱棣先惹起的祸,还害怕背上杀叔的罪名?朱棣真是太幸运了,成功的实现了自己当皇帝的梦想。
明成祖即位以后,设立了东厂机构,还下令进行削蕃,还亲自率兵去征讨蒙古。他和明太祖一样,日夜操劳,自己一人批改全天下人的文书。为了证明明朝的强大,他还派出了正和去下西洋。
朱棣的一生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他是明朝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栋梁!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岁月不饶人,明朝时期的事情发生了种.种事情,看完了这两本书,我深有感触。这部书是当年明月,也就是石悦写的明朝“通史”。这书从明朝开国的朱元璋说起对当时的十七帝王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充分的体现出当时政治思想与当时开国皇帝建立的帝国进行了详述。
第一部中写的是朱元璋生于乱世当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没有后台。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他历尽千辛万苦,一次次的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一次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后继续战斗,一直坚持着。
也可以说在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就要削潘。后燕王朱棣以“倩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在读到第二部结尾时我的感觉只是当时的蒙蒙凄凉,它讲到郑和下西洋,修着《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南安等,后来永乐帝于北伐蒙古归来的路途上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读到这里我也只是觉得当时的“悲惨”,也只是慢慢的看下去。大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而导致了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丧于一旦幸亏忠臣于谦奋力救回了明帝国,但随即又有两位皇帝争夺王位的“夺门之变”后都被害身亡了。读到这里我才晓得了什么叫历史小说的精彩与其对此使读者的眼球应接不暇,欲罢不能。
也是这两部历史小说我感觉到告诉了我影月之殇影歌的感伤。明朝的言官也告诉了我们直谏者未必忠。贪官们告诉我们贪污者未必奸。皇帝嘛,呵呵,真活的不是人~朱元璋的身世告诉了我们要自食其力,像他这样没有依靠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人都能当上皇帝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他以幽默风趣的写法将明朝的故事生动地写出。以史料为基础,再加上一些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它王公权贵等小人物的命运故事形象写出。不会让读者感到无趣,也不会让人提不起兴趣,在他的笔下,所有人物都像是有血有肉一样,都带有着自身的情感。它的第一部写的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没有任何身世背景和其它优势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登上皇位,虽然这一路上注定不会平坦,但他也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成功。朱元最终璋能够登上皇位,这其中肯定也不止有他部下的能力的一方面,这其中更多的一方面肯定还有他自身的聪明才智。
朱元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霸气,但是还要有能力和资本说出这句话,在后来他也的确有了这个能力和资本。看完朱元璋的故事后,也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既然朱元璋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登上皇位,赢得了天下,那么我们现在在这么安定的情况下又有什么资格不去努力呢?
不得不说朱元璋有他自己的野心,如果说他没有这份野心,也不一定能够造就现在的他。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就像是夺取皇位一样,皇位就是第一名,只有第一名才能登上那个宝座,其他人只能不甘心的看着,却又无能为力。
所以在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认真学习,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发挥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而现在我们也和朱元璋一样,每个人都盯着那个宝座,稍有懈怠就会被人抢走。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学习方法,有效的学到有用的东西,不过现在我们却不知道有什么方法是适合我们自己的,但是如果你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又能提高自己成绩的方法话,就来我们思考乐吧,思考乐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最近朋友介绍给我一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全是文字,心想这肯定又是枯燥无味、故作高深的历史书罢了,便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后来无书可读,只好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没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变得爱不释手。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明朝276年的历史写得淋漓尽致,幽默无穷。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记忆犹新。
王守仁就是让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心学,发现了“知行合一”,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孤身一人,召集义军,打败叛变的藩王宁王,只花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而书中关于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又让我陷入深深思考当中。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但王守仁却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实际运用都很重要,没有难易之分,想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就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守仁也是因为有了“知行合一”成为了理学的圣贤,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择其善者而从之;做事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人处事一定要低调,不能自大狂妄。
我将也会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懂得的道理和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终于看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共90万字,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难得。关于这部书,评价我就不说了,多之又多,少我一个也不少。在此,仅说一点个人的读后感吧。
所谓读后感这种东西,很是虚无飘渺,你要说单单读了一本书,就懂了多大的人生哲理,深明什么世间大义,简直就是瞎扯。它就是一本书,不会比实际的生活给我们更多的东西。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是故事中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在其中演绎的生活,他们的信念,他们的欲望,成功、或失败。我只说两个人(其实说了三个人):魏忠贤和黄道周。前面的这个人,我相信大家一看到他的名字,大多数有点正义感的人,会说:这个死太监,真是弄权误国。其实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坏事。纵观魏公公的一生,可谓是做坏事不遗余力,平民出生,市井流氓。他虽然当了太监(自宫的,狠!),但是他有欲望,成功的欲望,权力的欲望,所以他可以不折手段,然后一步一步爬上权力的高峰。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魏公公不是随便的,所以他“成功”了,在他看来。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他终于做到了(后者)。但是同样的不折手段,排除万难,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王守仁,秉承信念,匡扶正道,赤手空拳,亦敢与龙蛇相搏,号称“圣人”。所以说,同样是人,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个是关于成功的故事,成功需要的是信念,绝对不是欲望,是信念,会指引你方向,直至光辉的顶点。
另外一个人的故事,崇祯十一年,清军压境,明军劣势之下,朝臣主张暂时议和,先解决内部李自成等起义军,再和清军开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先不说如果按此行事,明朝是否能够再坚持个百八十年。但是,一个人彻底把这事给搅黄了,黄道周。他一套民族大义,天理人伦辩论下来,然后“群臣激愤”,这事就歇了。这位黄兄虽然被降职到地方(因为崇祯是主张议和的),可是他的事情还没完。七年后,清军入关,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黄道周主张抗击清军,唐王手下将领没有人响应,他孤立无援。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他去了,招集老乡、同学、学生一千人,他的妻子随同出征,并召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说白了,就是自寻死路。结果是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无数投降清朝的同僚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慷慨就义,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是的,他是孤独的,因为他不妥协。但是我仔细想想我们国家的历史,就往近了说,英法联军来了,八国联军来了,日本侵略者来了,但是我们的国家终究没有亡,是为什么?我不敢忘记,我们不应该忘记,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敌人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所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但是我认为,在人生当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少有一点。
当然,故事都是“当年明月”讲的,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这两个,写出了与大家分享,不枉我一个月以来“挑灯夜读”了。
返回读后感怎么写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