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一)
独特的乡愁 _____读《呼兰河传》 有感
“乡”,寥寥几笔的字,对千千万身在异乡的儿女来说,是极近的却又是极不可捉摸的一个字眼。她萦绕耳畔,撩拨心弦,令人难以忘怀。萧红也是那千千万中的一份子。只是在生命将走到尽头之际,她拿起了笔,沉浸于儿时特殊的回忆,写下了《呼兰河传》。
还记得“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这泥坑让车马陷里头出不来,似乎集市上那便宜的瘟猪肉,也是从这得来的。说得通俗点,这泥坑就是来害人的,就像是现在社会那“罪恶的种子”。让好事物陷进去无从出来的机会,让活东西走一趟,便成了有“病”的,甚至是害人的东西。真叫人浑身震悚!多年后,萧红回忆起这个,是心中酸涩,还只是淡淡一笑呢?
还记得“老胡家来了个团圆媳妇”,那小姑娘刚来时看上去十分机灵,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可在“婆婆长时间的虐待后,就变得疯疯癫癫的了”。最终在“跳大神”的折磨下,这一个晚上都没扛过。这小姑娘犯的什么罪?这就如同人世间那些被欺凌了的,却还要属异样目光,最终被推向了命运的悬崖的人,叫人惋惜!
这似乎都是可悲的事,而正因这些,才显得温和的祖父在萧红的童年中更加暖人心扉。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小天地”。这里是呼兰河少有的生机勃勃的地方,更是萧红短暂的一生中,色泽最鲜艳的一部分。在这园子里,“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萧红喜欢的这些自由的东西,而被现实所束缚的、受蒙蔽双眼的人何不想挣脱,得到自由?倘若我们在经历生活的灰暗时,也能想到曾经有个地方无忧无虑,充溢着幸福和欢笑,那便是十分难得的吧!
其实这个小镇,描写的就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自私而愚昧的人们在那时是很普遍的。有人说这样的故乡值得记录吗?也许这里有令人愤怒的事,但多多少少因为这些,在走进社会后,面对社会的冷漠,萧红才不至于难以适应。对于她来说,这“乡愁”,既是一种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这镇上“冷漠的看客”的一份“感激”。
人生苦短,但每个人终究有那么一个你念念不忘的地方。若是旁人写故乡,赞美怕是毫不吝啬的了。可萧红的,让人深切意识到了当时社会的灰暗,和人性的冷淡。也许在她眼里,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一个“园子”,可随着某个重要的人的离去,那唯一一抹美好,也在时间的推移中化为了泡影,销声匿迹。
呼兰河边的这个小镇所代表的,也许就是某些人独特的乡愁呵!
小学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萧红小时候在呼兰河的童年趣闻,可以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十分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向我们展示出了上个世纪初呼兰河的景色、人物,了解了作者的童年背景。
参考历史背景,不难发现作者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12月,她饱受着日本侵略者刀口炮火和疾病的困扰两者之间相互攻击,这比她童年时期的生活差了许多倍,她写此书就是表达自己向往自由、和平的时代。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天天生活在种着小黄瓜和大倭瓜的小院里,年年呆在有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慈祥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呼兰河这小城是寂寞、刻板单调没有色彩的地方,人们天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死板生活。呼兰河也是一个善良的地方,吵架了也会和平解决,没有一丝恶意。萧红生活在这样一个寂寞的环境中,给她心灵上的烙印加深到了很重的程度。
这本书虽然内容零零碎碎,不像是一本小说,但它记录着萧红她童年往事的真实写照,只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她受到了日本人的限制,她是多么想回到童年啊!这样的一本真实的书籍,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呢?
小学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三)
《呼兰河传》这本书第一眼看上去我以为讲的是一条河,其实讲的是呼兰河一带人们的生活琐事及生活环境。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待她冷淡,后妈恶言厉色,处处刁难,她的祖母用针刺她的手指。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课堂上学的《祖父的园子》这一片段。萧红和他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萧红自由快乐的样子和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萧红和祖父一起在后院里玩,一起念诗….…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萧红,在园子里很快乐,这可能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温暖的记忆吧。萧红在这里可以忘记一切不高兴的。玩腻了,就跑到祖父哪里去乱闹一阵,而祖父从来不生气。
作者还在另一个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就为里面的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跟我一样一个无忧无虑在教室里学习的年纪,而她却被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而后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有一次团圆媳妇生了场大病,她的婆婆不是去给她找医生,而是去给她找了一个大神治病,说是自己能够驱走病魔,永远不再生病,于是婆婆听了大神的话让团圆媳妇烫了三次开水澡,最后烫死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在打转,想到以前的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如此低下,人们的无知、愚昧、迷信不科学的行为导致的社会悲剧,心中五味杂陈、难以平复。
《呼兰河传》记载了萧红童年时的欢乐与悲伤,感触与同情,读到最后她的祖父也去世了,这让我更加难过悲伤。读着读着觉得越来越沉重。一个衰落的村庄,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像是大雨前的天空,乌云蔽日……体会到了那个年代百姓们的无奈与悲哀,体会到了萧红那纯洁与痛苦的童年!
我相信所有读过这本书的都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小学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四)
这几天,我读了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有人说,《呼兰河传》像萧红的一本自传而又不是自传。而茅盾所认为,《呼兰河传》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小说,而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些都是别人眼中的《呼兰河传》,真正看完《呼兰河传》后,我则觉得,《呼兰河传》是萧红在为自己儿时的家乡呼兰河所代言。借萧红手下的笔,描述出了以儿时萧红眼中形形色色的呼兰河。
这不仅仅是萧红自己的一本自传。这是以一个小女童的视角所看到的呼兰河的风土人情。
萧红如林海音一般,用精湛的写法再现了当时呼兰河的情景。将每一个人的性格都真实的反馈在纸上。让我们看着书,就很容易联想到当时小萧红所在的呼兰河,当时小萧红身边的人或事。虽性格不同,但他们纯朴的民风在萧红笔下可是一点也没少的。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想到自己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时,我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其中。看到好笑的地方我会笑起来,看到可怜人是我也会替他伤心。在其中我更少读到了各种风俗,更近地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而在里面读到了曾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原著《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更是意外之喜。
茅盾曾写到:“《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是的,萧红也多次在《呼兰河传》中提到“荒凉”、“寂寞”,但我觉得,萧红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小城生活有寂寞,必有开心,虽单调,但每天都在发生新事情。
我没有茅盾那么有文采,文学。如果实在让我用一句话概括,评价《呼兰河传》的话,我只能说:“这是萧红纯真的孩童回忆。”
小学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五)
光点
伴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坐在窗前,捧着萧红的《呼兰河传》已看了许久。透着紧封的窗户,窗外一片冷寂。这个冬天,像呼兰河镇的冬天一样寒冷,此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袭武汉,为防止疫情蔓延,武汉封城,紧接着全国各地封城,新型冠状病毒让人们谈之色变、惊恐不已,家家户户关起了门减少外出,居家隔离。透过窗外,昔日喧闹的街上一个人也没有,也没有几辆车子,与往年的假期天壤之别,整个天空就像萧红笔下的呼兰河镇的天空一样灰暗、阴沉。
放下手中的《呼兰河传》,我看到电视上有这样一幅幅画面,一批批医务别工作者和家人告奔赴武汉,有的怕家人担心,瞒着家人去做支援;一辆辆大巴装满各种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星夜兼程驰向武汉;一位环卫老大爷走进派出所,二话没说,放下一叠钱和一张纸条转身就急匆匆离开了,纸条上写着“急转武汉防控中心,为白衣天使加一点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样的感人画面实在是太多太多,此时,那布满阴霾的天空似乎被什么穿透,洒下一些光点,照在大地上,一股股希望的力量播撒开来,让人们不再绝望。
而呼兰河镇上的画面依然是灰暗的。当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吞噬了无数生命时,没有一个人去帮忙填平这个祸害人的泥坑。小团圆媳妇原本健康活泼,没能逃过婆婆的虐待,在跳大神式的拯救中,被抬到大缸里被热水烫昏围观的人们是多么的蒙昧无知和冷漠;人们认为冯歪嘴子因为贫穷而绝望时,只关心他什么时候上吊.......
无论是电视上还是我生活中的人们与呼兰河镇人们有着天壤之别。邻居之间互相帮助。我的妈妈和舅舅都是小区志愿者。好几次,我看见妈妈,舅舅还有邻居阿姨自备口罩,手套早早地出了门,顶着冰冷的雪花,在小区门口给进出的的人量体温,登记信息。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们给灾难带来希望。此时,穿透阴霾的光点似乎更多更密了,然后汇聚成一道道光束,照耀在人间,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田。
光点依然在汇聚,光束逐渐在相连,疫情的阴霾最终被冲散,现在呼兰河镇上的人们也早已沐浴下了阳光之下,心中有希望,心中很晴朗!
小学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六)
五年级的语文课本我们学到了一课《我和祖父的园子》,它节选自民国才女的《呼兰河传》。于是借这个机会,老师让我们阅读了《呼兰河传》。
看这本书时,我仿佛被萧红带到了她的那个时代。这本书,它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重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习俗,她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她眼中的小镇。看这本书时,我仿佛被萧红带到了她的那个时代。在她的书里,她的父亲对她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她唯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了。在那里,她很快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祖父也很慈祥,永远不会对萧红发脾气,就和《我和祖父的园子》中写得一样。
这本书中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小团圆媳妇。她12岁就被迫去当老胡家的童养媳,刚来老胡家时,她笑容满面。可不久就因奶奶婆婆常打她、骂她,让小团圆媳妇生了一场大病。由于婆家人的迷信,再加上都不爱小团圆媳妇,不给她治病,只给她跳大神、抽贴、烧"替身",还让她吃黄连,还当着众人面给小团圆媳妇洗烫水澡,不但没治好病,反而把她折磨得奄奄一息,成天昏睡,连辫子都掉下来了,不久便死了。她死时,年仅12岁。我非常同情她,她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在学校里,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在家里,有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12岁本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而她却因为旧社会的愚昧而被折磨而死。
看完了《呼兰河传》,我的心情非常的沉重。想想我们今天生活在现代化的文明城市里,是多么的幸福。后来听妈妈说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战乱时期逃亡到香港,可惜31岁就因为肺炎而死在了。我不禁为萧红的早早离去而难过、惋惜,如果她不那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吧!
小学五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七)
记忆的园地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萧红的一本书叫做《呼兰河传》这本书生动的展示了她幼时在祖父院子里度过的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其中最令我感触的萧红描写她祖母的那一段,因为她的调皮,祖母为了惩罚她,就用大头针戳她的手指,这在萧红的心里留下了不愉快的种子,其实祖母也是十分的疼爱她,连自己用来治病的猪腰都给了她吃,可萧红似乎没有认识到这点,还是一如既往的讨厌着祖母,甚至到祖母死的时候她还笑骂祖母。看到这段时我想到了我的爷爷,他对我也是十分的好,好到一次我半夜忽然大哭,他就从床上起来为我买我最爱喝的“娃哈哈”。可由于在一次我吃饭时他训斥了我,使我一直不太喜欢他,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对不起他。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回到她那“记忆的园地”。人在最痛苦的时候,会拼命的回想人生之初的快乐,而对萧红而言祖父就是那一片“记忆的园地”浇灌着那一片鲜花野草,正因为甜的滋味太少,回想之后会更加的痛苦。临终的她,想回去看看那故乡的园地,可终究没有回去,陪伴她的是无尽的乡愁,在乡愁中,她只是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正在记忆的园地中寻找着爱——祖父。就像天上的星星,你望望我,我也望望你。
返回读后感怎么写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