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开始,苏州大学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综合性大学试办高职教育的探索。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构建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必须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为突破口。目前,尽管部分高校己初步构建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教学计划,也编写了部分教材,但是这种课程体系仍然是以理论课程体系为坐标,总是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课程内容陈旧、重复,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及经验和技能的训练。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与实际教学的目的不相一致。
我院开设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高职应用工科类专业。制定一个科学、规范、新颖、实用的教学计划,突出其针对性、技能性,对办好该专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计划制定的关键是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的制定。在近三年的实践中,我们在对学科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对于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与论证,提出了以模块方式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并在两届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多人在省级技能比赛中获奖。
一、模块式课程体系
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在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根据政府的宏观调控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就业比率为目标,围绕电子信息职业岗位(群),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电子信息类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对有关从业人员的培养要从既能掌握较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大部分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普通课和专门课两大类,这种划分与学科型教育没有多大的区别。而职业技术教育要体现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和编排应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在课程体系中还要满足“双证书”制的要求。实践表明,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贯彻到整个课程教学进程中,事实上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过程。
为了满足高职教育的以上要求,根据构建应用性知识能力结构的原则,我们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构建了模块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实训考证模块和生产实践与毕业设计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分为若干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其结构如图1所示。
二、理论教学模块
理论教学模块课程是学生获取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该模块又可分为三个子模块:普通教育课程子模块、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子模块、前沿技术子模块。普通教育课程子模块基本按学校教学的统一要求,开设相应的马列主义、英语、计算机等系列的相关课程。普通课的设置既充分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又必须摆正其为专业服务的地位,把握好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尺度;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模块又分为数学类、电子技术类、信息类和微机类子模块,这些子模块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学科的特点。在这些子模块中又各成体系。例如,电子技术类子模块作为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它包含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大部分院校是按独立的三门课开设,它们各自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在理论教学中,内容偏多、偏深,因课时限制无法及时补充新技术、新知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差。而各门课之间的内容又有交叉重叠,有的脱节。我们对这三门课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构建了电子技术类课的1"个小模块:(1)电路基本概念;(2)元器件及模型;(3)电路基本分析方法;(4)正弦交流电路;(5)电路动态分析;(6)基本放大电路;(7)集成运放电路;(8)负反馈放大电路;(9)非正弦交流电路;(10)信号处理电路;(11)信号产生电路;(12)逻辑代数;(13)基本门电路;(14)组合逻辑电路;(15)时序逻辑电路;(16)典型电路读图。这些小模块包含了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基本内容,使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不致散乱无序,还可克服脱节和重叠现象,较好地体现了高职基础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和应用性的原则。
如在“元器件及模型”小模块中,不但介绍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和电源的模型,还介绍半导体三极管、场效应管及小信号模型,这就解决了学生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不会应用电路模型来建立半导体器件模型的问题,更加体现了连贯与统一性;在“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小模块中,将利用微变等效电路计算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输入输出电阻的内容作为含受控源的典型例子来介绍,学生结合“元器件及模型”中受控源概念和分析,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使《电路》课中的“受控源”概念更加具体化了。用同样的构思可以将信息类和微机类子模块分为若干个小模块来解决课程内容的相互交叉重叠的问题,进而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前沿技术课是为了适应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而设定的一个独立的子模块,它主要以参观和技术讲座的形式介绍生产和生活中的新型电子技术。
三、实践教学模块
尽管部分高校己初步构建了实验课程体系,制定了实验教学计划,编写了部分课程的实验课程教材,但是这种实验课程体系仍然是以理论课程体系为坐标的,总是强调“理论验证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实验教学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验教学中对知识的应用、经验总结和技能训练,学生工程能力仍普遍较差,这对培养高职类人才十分不利。
综合以上因素之后,我们将实践教学模块分为电子技术系列、计算机基础系列和微机与控制系列三个子模块,这些模块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每个实践子模块又分为若干小模块。例如,电子技术系列实践子模块可分为13个小模块:(1)仪器仪表的使用;(2)电子元器件特性测试;(3)电路定理的验证;(4)正弦交流电特性研究;(5)三相电路研究;(6)万用电表的组装;(7)动态电路研究;(8)基本放大电路的研究;(9)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研究;(10)信号源的产生;(11)逻辑功能的实现;(12)数字钟的实现;(13)电子小系统的组装与调试。这些内容包含了电子技术课程子模块的基本内容,但在结构及时间的编排等方面均作了较大的改进或更新,每个小模块就是一个综合知识的应用系统。突出了对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测试方法和故障分析的训练,大大删减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趣味性的实验,体现了按照实验技能和工程素质训练来选定内容,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应用到综合应用的规律。每个小模块包括实验线路、图表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测试和结果分析等,学生在4小时内独立完成一个小模块,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样,从模块上就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更加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样,可将计算机基础模块分为操作基础、办公自动化和程序设计等子模块;微机与控制模块分为汇编语言、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再分为相应的若干小模块,每个小模块为一个实训题目,从而达到具体、系统地训练学生的目的,使其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
四、考证与实践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深受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的影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把实验课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教学的辅助手段,这样就体现不出以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点,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操作技能的培养。
“双证书”制是职业教育院校培养人才的又一个特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取得学分,还要考取相应岗位的中高级岗位证书。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求考取无线电、电工两个中级工证书,学校还鼓励学生考取高级工证书。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的学习后,每个考证子模块需集中3?4个教学周进行实训,实训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过关,获取相应岗位证书。
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我们安排了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模块,旨在加强对职业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生产实践中,学生要到对口企业参加2?3个月的生产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各派一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安全意识和生产技能;同时,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提出毕业设计的题目,紧接着的3?4周时间就是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可在企业和实验室共同完成所设计的课题。由于设计课题来源于实践,完成课题的过程,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生产过程,达到了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的目的,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实践表明,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贯彻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专业课程根据知识点特征,分为各个模块,利用层次分明的模块,组织理论、实践教学,再经过相应的考证与实习等环节,最终培养出特色鲜明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电子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