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工时定额动态参数建模及可视化的分析
对于生产者与企业来说,直接关系制造成本与作业计划的工时定额计算是其工业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工时定额计算模式显然已经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日趋复杂工艺设计过程的需要,为此该文在结合业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规则的工时定额计算,希望这一思路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1计算参数分析
所谓工时定额,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完成一道工序所需的劳动时间,但由于工时定额计算能够被多种因素所影响,所以,工时定额计算并不存在统一的数学公式,想要较好地对工时定额进行计算,唯有结合规则描述与经验公式才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计算结果,由于工时定额计算具备这一特性,这就使得参数与规则的处理属于工时定额计算能否较好实现的关键[1]。
了解了参数对工时定额计算产生影响后,我们就需要对具体的参数进行分析,由于工时定额计算所涉及的参数过于繁杂,所以,在这一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相关参数进行处理、转换,最终得到能够用于具体工时定额计算的变量,将这一处理、转换参数的过程称为信息扩展。
在完成参数信息扩展这一工时定额计算的准备过程后,我们还需要明晰工时定额计算中查表与计算兩种数据操作,这里的查表对象为参数值处于已定义区间段的连续性参数,这一查表过程需要引入参数的信息扩展。为了更好地展示工时定额计算中的查表数据操作,我们设连续性参数V的值域为Vi,若为Vi的子集且,这样我们就可以断定为Vi的划分,结合这一认知就可以定义关系集,结合这一关系集就可以确定参数扩展关系集,即,结合专业参数扩展关系集,就可以最终得出参数类型,由此也能够看出参数信息扩展在工时定额计算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参数的信息扩展本身属于工时定额计算的基础,这一基础同样也支持着该文所提出的基于动态规则工时定额计算的实现[2]。
2动态参数计算模型
上文中笔者曾提过工时定额计算不存在统一的数学公式且计算的过程过于繁杂,所以工时定额计算会出现这一计算过程繁杂的特点,主要是由于这一计算中存在着中间结果的传递性与选择性,这一特性使得每一步的计算结果都会影响下一步的规则调用,在这种特性下想要较好地实现工时定额计算,实现工时定额计算规则的动态处理就是保证这一计算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工时定额计算的过程中,零件数量特征不能预测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较好地实现工时定额计算,原先的规则设定就不能较好满足这一计算需求,这也属于传统工时定额计算的常见问题,但在动态参数计算模型的应用中,这一模型具备的动态生成求解规则机制就能够较好地支持工时定额计算的顺利进行[3]。
在这一动态参数计算模型的建立中,必须结合工时定额计算本身具备的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动态生成特性,而结合这类特性的动态参数计算模型则由数据准备域、分析执行域、属性域、数据输出域4个域组成。这其中,数据准备域主要完成参数信息的扩展,这一工作可以视作计算参数的初始化;而对于分析执行域来说,接收数据准备域完成的参数信息扩展数据,调用规则提取不同数据的计算规则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在提取不同的计算规则后,分析执行域会依据不同的计算规则生成执行序列,最终完成工时定额的计算。在分析执行域进行的具体工时定额计算中,取出规则表达式、结合参数信息替换表达式内容、判断表达式真伪是这一计算的具体过程[4]。
3可视化特征映射
在完成了动态参数计算模型的设计后,还需要实现这一计算的可视化,笔者在上文提到过该文所研究的工时定额计算建模应用了VRML技术,而这一计算的运用就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三维场景传输,这种三维场景传输能够较好地实现加工零件三维模型的展现,这自然就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应用需求。具体来说,在动态参数计算模型的分析执行域工作中,这一工作就能够将相关几何特征信息进行映射,最终实现VRML代码段的生成,而结合这一VRML代码段,并在其中插入动态热点,就能够较好地实现可视化参数拾取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实现也将为TI、CI型参数的三维模型展现提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TI、CI型参数的三维模型展现中,需要为其准备参数值设置入口,这一参数值设置入口需要明确其指向页面与携带参数编码,这样才能够对其进行较好的区分,并为后续的规则分析计算提供参数值信息的有力支持[5]。
4系统实现
在该文研究的工时定额动态参数建模及可视化的实现中,笔者选择了.NET框架实现这一系统,而工时定额计算则选择了语言实现,系统的集成则由基于B/B结构的CAPP系统实现,这样该系统就能够较好地实现工时定额计算与工艺编制过程的较好深度集成。为了更为全面地介绍这一系统,笔者以车阶梯轴外圆工时定额计算为例,在这一计算中我们需要了解台阶数量、各轴端直径、各轴端粗糙度以及长度,而结合直径、粗糙度与长度,就可以通过查表确定一个标准工时,而后依次通过长轴修正系数、阶梯轴的修正、其他系数修正等一系列计算规则,该研究的工时定额动态参数建模及可视化系统就能够根据映射机制自动生成VRML文件,这一文件中的关键参数也能够以此实现可视化拾取,由此可见这一工时定额动态参数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阶梯轴的修正环节中,系统会依次按工件最大直径与总长度、工件各档直径与总长完成阶梯轴工时的计算,并在工件总长与阶梯轴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和的半数比超过1.2倍时进行修正。
在这一工时定额动态参数建模及可视化系统中,为了保证系统所进行的工时定额计算的准确性,笔者为系统设计了记录计算步骤的功能,通过打印机就能够轻松进行计算步骤的打印,这样企业就能够对这一计算进行较好的检查。此外,由于工时定额计算具备着较高的复杂性,偶尔也会出现工时定额动态参数建模及可视化系统不能自主完成计算的情况出现,这时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系统手动进行相关数据与计算的修正,这样就能够保证该系统较好地为企业的工时定额计算提供有力支持。
5结语
在该文就工时定额动态参数建模及可视化的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计算参数分析、动态参数计算模型、可视化特征映射、系统实现等内容,结合这一系列内容笔者实现了工时定额动态参数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的建立,这一系统能够较好地处理大量离散规则,对于以往企业所苦手的复杂的判断过程、语言性描述规则都能够较好的实现处理,这就大大提高了企业工时定额计算的整体水平。此外,由于这一工时定额动态参数建模及可视化系统采用了SQL语句,这就使得其本身的集成性与可移植性较为优秀,该系统具备着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王俊盛
第2篇:陶艺品三维建模及交互式呈现研究
一、引言
玉溪师范学院的“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以下简称‘传习馆’)”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而创建,馆内引进陶艺、木雕、刺绣、蜡染、扎染、说艺坊、艺术设计与云南元素、版画、绝版木刻、民间舞蹈、民族绘画、民间手工、濒危语言等15个传习项目[1]。其中,陶艺品作为“传习馆”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地方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积累了一批优秀作品。然而,这些陶艺作品在保护传承及推广上主要为实物呈现,虽面向全校师生、社会各界来访人士开放观摩,但物理时空的局限性使得其推广和宣传的力度受限,此外,玉溪师范学院虽利用校园网络对陶艺作品做了一些宣传,但相关报道也仅停留在文字及少量图片介绍上,传播效果欠佳,不利于保护和传承。因此,本研究拟借助三维建模技术及网络技术,对“传习馆”陶艺作品进行三维建模、数字化展示和呈现。
二、建模方案设计
本研究建模过程中综合使用了图像处理软件AdobePhotoShop以及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StudioMax,而在模型交互呈现方面主要采用WebGl技术实现。在模型构建中,由于每个类别的陶艺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倘若所有模型都采用一样的方式,可能无法实现模型绘制、陶艺品曲面难以勾画、凹凸感模型构建困难等诸多问题。因而,制作前需进行一定的模型方案设计,主要包括模型构造的分析,模型框架绘制以及后期的优化处理。
模型构造分析。通过对陶艺罐、藏八宝系列和精美饰品的分析主要有曲面形状、立体方形和凹凸形状。
模型框架绘制。进行模型的构造分析是模型框架设计的第一步,其中对整体模型进行局部分隔处理简化了模型,以此根据分析可采用二维建模、多边形建模和复合建模完成模型的绘制。
后期优化处理。后期的特效与渲染工作是为了增添模型的逼真程度、光泽度以及材质的仿真度。对模型编辑材质和贴图,进一步对模型陶瓷材质的表现,图案凹凸感的设置。
三、模型制作及后期加工
(一)模型制作
陶艺品属于不规则物体,建模过程相对复杂,下面以陶艺罐及藏八宝系列之宝伞模型构建为例进行介绍。
1.陶艺罐模型的制作
陶艺罐是以中线为对称轴的造型,在中轴线对称模型构建中,常使用车削建模命令,创建过程如下:利用3DMax图形面板下的“线”命令,不断单击或拖动绘制直线或曲线,单击的地方会出现控制点,在适当的位置单击添加点或删除选定点来进行模型细分或精简,使陶罐造型的轮廓线产生曲面形状、饱满的感觉和光滑的效果[2]。在本案例陶艺罐模型构建中,首先通过调整点的位置绘制轮廓线,此外,因陶艺罐有一定的厚度,应使用轮廓命令,生成有间距的双线条。将轮廓线条转换成可编辑样条线,确定旋转的轴向,调整旋转角度后使截面曲线沿中心轴旋转360°生成一个对称的陶艺罐三维模型。陶艺罐模型制作简易流程如图一所示:
2.藏八宝系列之宝伞模型的制作
藏八宝系列之宝伞是沿同一方向延伸横截面形状不变的三维物体,在这类模型的构建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式是挤压建模命令。创建方式如下:首先,用3DMax图形面板下的“线”命令绘制模型的截面曲线;然后,选中曲线转化为可编辑样条线,由样条线转化为可编辑面片,最后添加壳修改器,调整外部量的参数值增加其厚度。藏八宝系列之宝伞模型制作简易流程如图二所示。
(二)模型贴图
陶艺品属于不规则物体,对模型的贴图主要采用表面凹凸纹理贴图及UV展开贴图。以藏八宝系列模型之宝伞为例,由于其模型凹凸立体感明显,其纹理由凹凸纹理贴图完成,即通过将带有深度变化的凹凸材质贴图赋予模型,增加合适的贴图坐标修改器,再进行参数修改完成。经过渲染处理后,物体的表面就会呈现出凹凸不平的感觉。效果如图三所示。
(三)模型导出
在该研究中,由于采用WebGl技术对3D模型进行交互呈现,而以WebGl为基础的库支持用户由3dsMax等建模工具制作的obj,ply,stl,vtk等三维模型格式,其中.obj是最常用的模型格式,如果只需导入一个3D模型轮廓,那么可直接引用OBJLoader文件,但是如果需要加载一个带纹理的模型则需引入OBJMTLLoader文件。OBJMTLLoader文件的作用在于加載模型并直接赋予其材质。本研究中需导出带材质效果的.obj文件格式,并同时引用MTLLoader以及OBJMTLLoader文件。
四、模型的交互呈现
(一)关键技术
(1)WebGL。WebGL作为一种当下流行的3D绘图技术标准,可以为HTML5Canvas提供硬件3D加速渲染,实现在浏览器里流畅地展示3D场景和模型的功能。
(2)。是一个使用JavaScript语言编写的WebGL三维引擎库,实现Web环境下3D图形的开发和运行环境支持,它提供了众多的三维绘图方法,可方便地构建网络三维场景,并且在浏览器端显示时可以较高效地对场景进行三维渲染。库中包括了场景、相机、模型加载器、着色器、材质、灯光、动画、粒子、物理工具等[3],具有在不需安装插件情况下浏览器原生支持,操作系统、浏览器兼容性高,移动平台支持等优势。
(二)实现过程
利用WebGl技术实现陶艺品3D模型在浏览器中交互呈现需经过如下步骤:
1.开发环境
本研究选用WebStorm作为JavaScript编辑器,它具有代码补全、自动部署、直接在编辑器里调试JavaScript等功能优势。
2.创建场景
场景(Scene)好比一个舞台,所有的演员(对象)、灯光、摄影(相机)都在这里,如果没有场景我们将无法继续操作。通过创建场景我们将需要的对象添加到场景中进行设置才能显示出来。代码如下:
VarScene=();//创建场景
库文件引入
当文件和html文件處于同级目录时,可在HTML的标签中加入如下代码:,即可将库文件引入。
4.引入模型加载器
本研究中需加载3dsMaxs导出的obj模型以及mtl的材质库文件,对应的模型加载器为OBJMTLLoader,加载路径为相对路径。代码如下:
VarLoader=oader();//引入OBJMTLLoader加载器
('…/….obj','…/….mtl',function(Object){
(0.1,0.1,0.1);//设置对象的大小
on.y=50;//设置对象的Y坐标位置
on.x=30;//设置对象的X坐标位置
(Object);//将对象添加至场景中});
5.添加灯光
光源使得场景中的3D渲染模型得以被呈现。该研究中引用了点光源(PointLight)和环境光(AmbientLight),通过点光源从所有方向照射到3D模型,同时使用环境光来为场景添加基本光照效果。
6.设置相机
设置相机的目的是使创建的场景能在二维的显示屏下显示出三维效果,可根据显示需要设置相机的近距点和远距点,从而决定场景中哪些角度的物体被显示。库中的相机有正投影和透视两种,[4]该研究中主要采用透视相机(ctiveCamera),通过透视相机产生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相机创建关键代码如下:
Varcamera=ctiveCamera();
7.创建渲染器并渲染
3D模型呈现的最后环节是创建渲染器并实施渲染,渲染器对象负责计算指定相机角度下浏览器中场景的样子,通过创建WebGLRenderer对象,使计算机显卡渲染场景,从而在屏幕上绘制出3D模型。
五、结语
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广泛渗透于社会各领域的今天,网络环境下“虚”、“实”结合保护及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其有效和被推崇的途径之一。本研究立足实际,借助三维建模及网络技术对“传习馆”陶艺品进行了数字化展示和交互呈现,实现了将3D模型在火狐、谷歌等浏览器下的呈现、平移、360度旋转、缩放等系列操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陶艺品”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彭荣仙等
第3篇:基于建模的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策略探究
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有很高的要求,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的东北地区为例,结合高考地理的考查背景,针对区域认知和教材内容,探究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的建模策略。
一、研究背景
高中区域地理具有共性也存在特性,共性在于区域内部存在相对一致性,而特性则在于每一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色和涵盖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区域地理的复习是综合高中地理全部内容的重要复习板块。从思维角度看,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载体,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构建复习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答题角度看,学生对区域地理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较弱,答题思路不清晰,解答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综合题时失分较多。因此,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应该从基础的地理知识入手,通过有效的策略构建合理的复习模型,加强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力,提高迁移运用和解题答题能力。
二、考查特点
区域地理的考查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向考查单个区域,另一类是综合考查多个区域。两类考查的形式均从对区域的基本认知开始,一般会体现单个区域深度挖掘或多个区域综合对比两个思路,辅助以图例、表格等地理要素,针对区域特性,进行对区域整体认知的考查。在选择题中,一般是针对题目的设问,运用题目提供的背景材料,进行信息检索并明确正确选项的过程。而在综合题中,则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简洁答题语言的复杂思维活动。其中,在区域对比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到区域地理的核心知识点,还会考查区域整体认知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答题语言的组织,这些都是对学生解题的考验。
三、复习策略建模
地理教学需要按“学习进阶”组织推进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建构有效的地理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1]区域地理涉及的知识广泛,在复习的过程中,复习策要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整合,这样学生才会逐步掌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推进复习进度。以人教版教材中的东北地区为例,笔者认为高中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策略需要通过五个方面来构建。
1.精准读图,明确区域位置
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是自然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对区域位置的认知,这就需要通过精准读图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为接下来的复习打好基础。
通过读图,可以使学生将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对地理要素的观察力,进而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形成以“读图——定位——区位”为线索的区域位置复习思路。
2.夯实双基,掌握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主要是研究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部分的复习应该结合必修二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内容,先构建“区位因素——区位条件”的整体框架,再逐因素探究该区域相应的区位条件。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重点强化学生的双基,即区位条件复习的基础框架知识和基本分析能力。
教材对于影响东北農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而不是面面俱到。学生需要在记忆各个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的研究方向,理解该区域主要区位因素所对应的区位条件,从而夯实基础框架知识。一般来说,绝大部分的区位条件都是一个区域的优势,但一些劣势或者不利因素也应该分析到位,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综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并借此强化区位条件的基本分析能力。
3.整合归纳,理解区域特性
区域特性是一个区域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该区域的特色所在。每一个区域的特性都有可能是题目“背景”材料和答题内容的来源,因此对于区域特性的复习需要及时总结归纳,既要善于发现共性提高复习的效率,也要重视特定区域特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其中,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习中,需要根据各区域的特性重点复习区域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
对于东北地区而言,教材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提到了商品谷物农业在东北地区的分布,必修三第二章的问题探究部分提到了三江平原的湿地,以及在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中直接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教材内容大多比较分散,需要先进行整合再加以新的编排,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相联系,让学生理解到位。
4.迁移对比,灵活解答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构建出东北地区基本的复习思路,这是对区域的基本认知,也是对区域整体性的体现。这种思路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复习中,形成一种区域分析的思维习惯。其中,区域位置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可以迁移运用于一个区域的基本分析,而区域特性这个方面则可以适时提前,先用区域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复习另外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反复强化知识,对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提高却关注不够,而高考则重点考查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区域的对比分析等。[2]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例如,从地理位置、区位条件、农业发展等角度,可以将美国中部与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对比。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复习思路的熟练程度,强化区域基本认知和对比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题组进行解题训练,让学生自查解题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错误重新梳理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再进行错题重做,增强思维认知。在强化复习思路和解题训练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地理复习的答题模板,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5.回归生活,逆向促进复习
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体现各种各样的区域之美,通过教材、图片和视频中对东北地区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有一些身临其境的感觉,但真实的“境”应该是他们自己找寻的。作为地理教师,一方面需要带着学生及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热点,这些都是出题的素材;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在复习之余知道地理的美是需要他们今后去体验和感知的。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形成对地理景观的向往,这样反而会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复习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观的解读,形成基本的情感认知和地理素养,让地理这门学科对他们终身有益。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建构,即形成高中区域地理五步建模的复习策略。第一步到第三步可以构建出一个区域基本的复习思路,加强学生对区域的基本认知和理解。通过第四步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前三步的分析思路进行迁移思考,在解题中占得先机,提升对区域的思维认知。同时,通过解题训练,多角度地思考地理问题,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让答题语言更加规范。最后的第五步达到了回归生活的目的,让学生知道复习不仅是为了备考,还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道路上,找寻地理的美并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这样反而会调动学生在复习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复习质量。
作者:尹良恒
第4篇:基于校企共建模式的课程开发探究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与湖南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湖南省启动了特色专业群建设与卓越校企共建工作。笔者所在的学校依托“职教集团”“南车大学”等平台,通过对接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三大轨道交通运输产业,科学设置专业群“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核心分立,拓展课程互选”的“能力”与“素养”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课程,全面提高專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共赢。
一、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核心技术不断升级,对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在不断提升
随着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完全拥有高铁制造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传统制造-高端创造”的转变。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目前仍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且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型产业体系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学校能够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具备机电综合等复合型、复杂型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对接轨道交通“高速重载”的发展趋势,需要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的技术为主线,动态更新课程内容
通过国家精品专业、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的建设,专业群已建成《电工基础》《牵引电器的检查与维护》等7门国家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1门专业特色课程。为了适应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大力发展电力牵引、大功率重载机车、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趋势,以轨道交通发展的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的技术为主线,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是不断提高轨道交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3.培养高质量的轨道交通国际化高技能人才,需要建设系统化、课程关联性强的课程资源
具备较高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技能人才是轨道交通产业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随着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营类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职业院校要适应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的更高需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领域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轨道交通前沿技术研究转换能力或专业技能,能够很快的适应企业环境与工作岗位需求,独当一面地进行技术研发和各种技术应用服务。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建立标准更统一、信息更完备、关联性更强的课程资源,是高速高效培养出具有轨道交通行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二、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
1.对接国际轨道交通服务能力的专业课程框架设计
联合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前三强企业一中国南车集团,对接高铁技术国际标准,以轨道交通行业核心技能和前沿技术为主线,适应国际轨道交通服务能力要求,开发包括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核心课、企业课堂三类型的7门课程。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将国际化语言、国际化职业标准和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根据岗位工作特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评价标准,建设课程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实现课程项目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通,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同步,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结合。
2.“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机制,共建、共享课程资源
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面向电力机车、高速动车、城轨车辆等轨道交通类专业工作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辅教辅学”为定位,以机车、车辆等国际和国内最新技术、最新车型与运用量大的主体机型为资源开发技术标准,引入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最新国际标准、最新技术与最新工艺要求,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岗位对接,整合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充分吸纳企业优质资源,校企合作,系统规划设计,以碎片化资源为基础,全面改革、规范标准,共同开发《国际服务英语》《交流机车网络控制与调试》《机车车辆整车调试》等特色课程,打造适应高速动车、电力机车、城轨车辆的操纵、维护、维修、试验、售后服务等岗位的课程平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形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发、运用、维护的运行机制。
3.形成基于MOOC的专业课程资源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需求,以CHR系列动车组、大功率交传机车、国内外典型城轨车辆等国际和国内最新技术、最新车型与运用量大的主体机型为资源开发技术标准,对各环节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将大化小,开展碎片化资源开发与设计,形成从碎片化资源—微课—模块—课程—专业的整体设计,系统搭建专业课程结构。以碎片化资源建设为基础,形成泛化的可被重构的碎片化教学素材,形成基于MOOC的专业特色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标准、课件、授课计划、教案、任务书(工作单)、试题(卷)、教材、示范演示、教学案例、工艺文件、技术标准等教学资源,结合MOOC“碎片化、富媒体、流程管理”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教育平台,并开展在线辅导、作业答疑、在线测试、成绩评定、学分认定等网络化教学方式,探索全程在线和“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的课程学习方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辩、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罗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电子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