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节点,课程衔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衔接内容,还取决于衔接实施的质量。地方高职院校因地域经济特点和自身平台与先进地区职业院校的差异,不能照搬其研究模式,需基于院校地方特色,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完善课程衔接内容和保障措施,以确保課程体系衔接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地方特色;衔接内容;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09-0014-02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国内各职业院校掀起了一股中高职衔接研究热潮。中高职衔接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了招生模式衔接研究、培养模式研究、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专业教学标准衔接研究、课程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国内较多高职院校均开设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围绕该专业开展中高职衔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院校也不少。从查阅的各类文献资料来看,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了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该模式主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建设“能力本位”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公共基础课、职业基本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模块等分为不同模块的衔接;衔接中也考虑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该模式拟通过衔接,解决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存在的内容重复、断档、文化素质脱节、职业资格证衔接不紧等问题。
(二)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块化设置课程
该衔接模式是依据企业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结构。该模式基于工作岗位群,对整个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将课程分为通识素质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岗位技术课程三类模块。在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定位中,要求中职重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一线的作业人员;高职重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一线的基层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该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广泛调研、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融入行动领域。这样开发课程体系的目的是想让中高职教育贯穿职业活动过程,并且以不同层次的岗位需求为导向开展课程设置,从职业活动需求角度来看,是比较满足生产实际需求的。
二、存在的弊端
不论是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基于职业岗位群需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块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其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理论上,基于这两种模式而设置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衔接内容都比较合理,两者也都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对于具备扎实的行业背景或占有地域优势的职业院校来讲,比较容易实现。但该模式对地方高职院校来说,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又存在以下弊端。
多数地方高职院校本身所处地域的电子信息产业薄弱,相关企业少;学校在周边职业院校的号召力也不高;在组织实施专业调研、课程衔接等方面就容易面临企业支撑力度不够,中职学校参与意愿不高,专业调研不充分,岗位能力归纳不到位等系列问题,从而无法保障课程衔接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因此,多数地方高职院校在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时,不能照搬其他院校现有研究模式和成果,还需要根据地方特色和自身情况优化、完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内容和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方能确保衔接质量。
三、改进措施
(一)根据地方特点优化课程体系衔接内容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川南、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酒城泸州。该区域主要以白酒、化工以及第三产业为主,电子信息产业相对较薄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成渝两地的电子制造类企业、本地及周边的弱电工程类中小企业,主要岗位包含了电子产品生产与维修、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结合各中职学校实际以及自身情况,围绕专业“能力三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则主要按照国家部委的要求进行衔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能力课方面则根据地方特点以及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方向,按照无线电调试工初、中、高级的职业能力需求,遵循中职重点以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为主,高职以拓展知识面与强化专业方向技能为主的设计思路进行衔接。中职阶段的课程开设主要以训练基础技能为主,为学生后续学习夯实基础。高职阶段主要在中职学习的基础上,除强化必要的专业基础之外,既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要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职业资格技能鉴定需求,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为学生提供模块化菜单的专业方向课程,尽可能地与企业岗位接轨,以满足不同企业以及学生就业倾向的需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具体衔接设置如下表所示。
(二)完善课程体系保障措施
要达成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还需要为课程体系制订对应的保障措施。为有效克服因各中职学校间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对课程衔接质量的影响,在课程体系保障措施方面,可采取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对接和分段分级考核等措施。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初、中、高级的要求,中职主要达到中级职业资格的人才培养,高职则要达到高级工的人才培养。因此,可采用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来检验课程衔接质量,再根据检验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以克服原有课程体系中中高职课程脱节、断档或重复等问题,从而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做法是:以是否取得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或达到对应等级水平作为鉴定标准。对于具备职业资格认证条件的中职学校,主要看学生是否取得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而对于部分不具备国家职业鉴定资质的中职学校,学生可能在校期间无法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此时就采用分段分级的考核方式,即在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相应衔接课程就按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对其进行考核鉴定。考核达到要求的,就可以进入下一级段的学习,而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则还需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二次培养,使其达到要求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而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后,每一阶段的学习检测均以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作为课程学习有效性的检测标准。通过技能证书以及分段分级考核的方式,可以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节点。课程体系的衔接重点则在于课程内容的衔接,课程内容衔接的有效性则直接体现了中高职衔接的质量。课程体系衔接内容和具体保障措施也会因地域特点、专业服务面向、专业定位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地方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所处地方经济特色和自身情况,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衔接内容,制订更完善的保障措施,确保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质量,这是中高职衔接永恒的研究课题,也能够为实现高效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提供保障。
作者:邱富军
参考文献:
[1]王真富,黄云龙.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7(7).
[2]孙惠芹.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
[3]李宗宝.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探索,2015(1).
[4]刘志国,刘志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电子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