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电子论文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处理机制,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学校

2024-04-13  本文已影响 352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1 新时期网络的发展是网络舆情呈现新的态势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变革。硬件方面,在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企业的经营许可变更, 向他们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以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的终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手机媒体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助推下,显示出其在终端融合方面的诸多优势。无论是从便携性、移动性、贴身性还是移动通信产业与传媒业紧密融合性,或者是互动性、移动传播等特点,都让传统的基于计算机终端的网络应用向更加便捷、交互、个性方向发展。而软件方面,各种网络信息的发布应用更是层出不穷,不管是传统的新闻网页,BBS,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还是现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微博,微信等,加之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各种QQ群或者网络团体,使在新时期各种信息的传播大有随时随地、铺天盖地之势。   舆情在狭义上是指多数人受到中介性社会事项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或倾向。而随着以上提到互联网的软硬件飞速发展、操作方便快捷以及资源共享的特点,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来对自己关心的或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点或热点问题表达或发布自己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这些态度的总和就是网络舆情。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就是舆情在网络这个媒介上的体现,而现在的情况往往是事情或热点在社会上产生,然后在互联网上掀起广泛的传播和共鸣,紧接着又回到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越来越重要的表现形式。网络的快捷、方便、迅速、资源共享的特点让网络舆情呈现出迅速及时、影响广泛的特点,这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校对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向来都是新思想、新文化的集合地,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网络群体。这种前沿的思潮遇上网络这样一个几乎不需审核的平台就让舆论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表达空间。这对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这也让部分人利用网络传播偏激观点和理论甚至错误思潮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发布一些欠妥或者是不真实的言论,混淆视听,鼓动师生,容易造成一些偏激的情绪和不恰当的引导倾向。这就要求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采取未雨绸缪,积极主动的措施。宏观上积极学习、宣传国家在网络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对网络舆情及时收集、整理、上传下达,协助相关部门调查事实,鉴别真伪,积极应对,及时公布真相并且尽最大的可能引领网络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添砖加瓦。   3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可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探究   3.1 高校要积极了解国家在信息安全和网络舆情方面的法律制度,大力宣传并组织学习。在学校层面建立相应的适合大学特点的相应的法规制度和实施方案等。目前,在我国网络立法目前还主要处于探索的阶段。这是因为,在中国目前网络法律暂时还是一个新事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从法律的角度研究网络、规范网络,保护网络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国目前的网络立法,一方面,在近年来制定的《统计法》、《档案法》、《测绘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中分别规定了一些与网络信息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另一方面,又相继颁布了如下的一大批有关网络方面的专门立法、司法解释和其他规定,其中法律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0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1996年2月1日颁布,1997年5月20日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国务院信息办1998年3月6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发布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发布实施);部门规章主要包括:《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发布)、《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发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 公安部 文化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4月3日联合发布)、《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信息产业部1999年9月7日发布)、《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教育部2000年6月29日发布实施)、《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9年10月发布)、《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邮电部1996年4月3日颁布)、《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邮电部1997年9月10日颁布,自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中国金桥信息网公众多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工业部1998年3月发布)、《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邮电部1996年4月9日颁布)等等一系列和互联网信息安全规范相关的法规,高校相关部门可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和高校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形成宣传学习资料,在广大师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在高校形成一种对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学法、知法、懂法的氛围和风气。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针对自己高校的行之有效的法规实施方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网络实名制,所谓网络实名制是一种以用户实名为基础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可以成为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的重要手段和制度,但网络实名制目前还仅仅处于提出的阶段,还需要法律和技术的双重保障来推动其进一步的实施和实现。  3.2 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爬行器等软件,及时捕捉和识别出趋势性、敏感性、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建立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对网络舆情事件程序进行评估和预测,对网络舆情及时作出警示性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先进智能的网络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收集的具体数据从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性,态度倾向性等方面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形成安全评估体系,为进一步的处理和引导提供有力的数据分析和支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以作为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基础或数据来源。   3.3 在高校建立一支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维护、监控的队伍,一方面积极建立新闻网,贴吧,微博,论坛,留言簿等软件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发布各种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宣传高校教学科研中的新风尚,新气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把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讨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等正面新闻信息上来,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同时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和学生,借助于网络监控系统或网络搜索引擎或者对校内、外网络信息有针对性的浏览监控,对监控信息整理、汇总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形成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形成对高校有针对性的关注点和关注网站,同时对网络舆情报告进行分析汇总,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例如:在中日钓鱼岛事件争端期间,某高校一教师开一辆日系车在校园里檫到一个学生后没有处理就开车离去,事后学生在贴吧中发表帖子声讨这一教师并发布了该教师的车牌,结果引发了大量的跟帖,一部分学生严厉的质问该教师“师德何在?”,甚至有些学生连带就否定该校所有教师的师德,严重影响了该校教师的整体形象。更有一部分学生公开召集大家打砸该日系车,很多学生都积极响应表示支持。该校网络舆情监控人员在看到这一消息以后积极的向上级部门汇报,学校领导马上责成相关部门调查事实真相。结果联系上该教师后,她说当时正好是上学时间,人很多,她忙着去上课又是开车新手,所以他并不知道汽车擦到同学,而且马上在网络上说明了情况并对该同学道歉还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和赔偿,事件很快得以平息。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高校这个人口密集的场所,有相应的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及时的了解网络舆论,对于舆情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可以进行范围比较小的有针对性的监控,如果要进行大范围的广泛的监控,可以借助于目前新兴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目前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功能也相当的专业,有实行全网监控的,也有针对部分网站监控的。针对高校的情况,可以使用部分网站监控的或者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集中人力和物力开发完全符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小型网络监控系统,同时请网络安全和心理方面的专家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和分析系统,对高校领导的决策形成一定的辅助作用。   3.4 在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定的网络舆情的时候,相应的部门或负责人应该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弄清楚事件真相,在第一时间公布情况,并在恰当的时候用适当的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在全校各院系和部门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充分发挥一线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对出现的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的合适的引导。   4 结束语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社会网络舆情的一般性,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何营造良好高校的网络舆论氛围,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发现、分析、引导的机制和策略,发挥网络传播信息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除了需要高校本身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加强监管和引导以外,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骆兰.高校教师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0(11).   [2]王栋.大学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3]刘蕾.高校校园网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8(05).   [4]王营康.2011年8月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1(10).   作者简介:胡志惠(1977.12.01-),女,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计科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电子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网上银行的安全策略,网上银行转账风险提示怎么解除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