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导体行业发展角度,分析了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定位切入点和人才培养体系。结合教学实际简要探讨了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给出了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初步实施方案。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伴随半导体技术不断进步,微电子技术发展迅猛,目前已进入甚大规模IC和系统集成时代。集成电路产业链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和组装制造等环节,各产业环节分别对应IC设计、封装测试和组装等相关职业岗位。随着行业社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高职微电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也分支出不同方向。
“注重技能、理论够用”是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双丰收是各院校努力探索的方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将电子组装制造作为毕业生核心就业方向,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能力驱动”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二、微电子技术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体系
(一)专业定位
微电子技术贯穿整个电子整机制造过程,从硅微加工晶圆制作一直到电子整机系统装联,如图1所示。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切入点主要分两方面:设计和制造,其中,制造方向主要涵盖微细加工、封装测试和板级组装;设计则分别对应IC设计、封装设计和PCBA设计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及市场需求进行了专业定位。2008年,学校联合北京大学、Intel公司组织微电子封装组装高职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开展专家研讨和实地调研,针对如何在高职院校导入微电子技术相关专业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相关专业发展现状,确定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以制造为本,以制造过程板级组装为人才培养方向。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一线半导体制造企业,从事SMT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编制及组装质量控制等岗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微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是专业人才培养核心。人才培养模式须有明确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必须按照具体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构建面向企业一线岗位,以“一线岗位—岗位核心技能—课程结构”为主线搭建培养计划框架和课程体系,并辅以相应课程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针对前述培养方向提及的企业需求岗位,确定专业学生需掌握的岗位核心技能包括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电子电路识图绘图与制板能力、SMT工艺编制与管理能力和电子产品检测与返修能力。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了由教学内容准备、课内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动手操作和技能考核四部分组成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效果,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微电子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步实施方案
(一)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以“一线岗位—岗位核心技能—课程结构”构建的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一线企业实际需求的适用人才,但传统教学过程也凸显了一些不足之处。譬如,传统的理论—实验—实训教学的教与学模式明显制约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之间存在明显不均衡性,培养的学生多存在眼高手低、知识应用不灵活等方面的不足。
以核心课程《SMT设备原理与应用》为例,课程设置40学时理论课堂学习和40学时认知实验。但学生在接触到实际SMT设备相关实训教学环节时,两个月前所学理论知识早已遗忘大半,指导教师不得不在有限的两周实训时间内抽出近一周时间带领学生“温习”理论知识,导致实训内容无法得以保障。
此外,学生在实训初期理论“温习”阶段积极性不高,设备实践能力能力无法达到要求,难以实现“课程结构—岗位核心技能—一线岗位”的反馈环节,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高。
作为高职教育者,不免提出这样的疑问,高职传统教学模式将何去何从?要改变现有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通过调研和借鉴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改革情况,总结现有改革经验,提出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步方案:施行专业模块化教学。
(二)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方案
目前,模块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已有探索和实施,所谓模块化教学是指将专业教学涉及的主要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并将其按所需培养岗位核心能力划分为内容相对独立、彼此互相联系的技能模块(或项目),再按照模块展开教学。各模块实施策略流程如图3所示,总体来说包括项目策划、决策实施和评价考核等阶段。
模块化教学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验与实训)相融合,模块化教学中,教师只利用较少时间对模块任务内容要求进行讲解,传授模块技能实现所需理论知识,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独立撰写任务计划书、实施过程及检查评估标准,并亲自按计划书实施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展开,教师对学生疑问处进行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融理论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模块完成后,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答辩和技能考核,依次类推进行。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对教师有更高要求,任课教师精通理论的同时须具备较强实践动手技能。其次,需重新编写与模块化教学相配套的合适教材。笔者认为,模块化教学面临最大难题是选用教材无法与现有设备资源相统一。
一方面,应组织相关教师结合现有设备编写课程指导书,进而组织编写一套适用、实用的教材。
另外,因模块涉及知识面广,应积极发挥集体备课优势,集思广益,设计好每一模块内容、教学方法及相互间的承接关系。
第三,理论与实践动手相结合。模块化实施过程中,将理论课时与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学生带着理论去操作、动手,然后将动手实践效果反馈以印证理论。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接受情况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比例,融理论教学于实践技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趣味性和积极性。
以SMT印刷机操作与维护模块为例,该模块任务要求: 熟悉Fuji全自动印刷机结构与原理; 掌握印刷机操作与编程能力;掌握印刷机基本维护方法。划分子模块:模块一:Fuji GP641-E 焊膏印刷机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模块二:Flexa 离线编程软件使用与编程;模块三:印刷机日常维护。将学生按子模块分组,在获取各模块相关理论知识后,各组搜集相关资料,制定工作计划。
以子模块二为例,要求按照某一实际电路组件,编制完成印刷设备程序并实施印刷。下达模块任务要求后,各组按实施流程制定工作计划,分工协作,实现模块要求。项目考核时,有序组织学生答辩和项目验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课教师应注重项目完成后的信息反馈环节,对学生在模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本质不在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自觉把系统化知识和概念纳入到自身认知结构,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四、结束语
实现 “理论够用、技能突出”培养宗旨是高职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的核心。实践证明,以“一线岗位—核心职业技能—课程结构”搭建的课程体系符合当前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能力驱动”的模块化教学实施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的“零距离”就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技能与岗位偏离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在完成专业教学的同时,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培养其创新能力方面得以大幅提升。但是,在现有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设备不足的情形下,模块化教学应有步骤、分批次地加以推进和实施,可先从部分课程开始。
综上,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切实掌握就业市场所需技能是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微电子技术专业“能力驱动”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得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SMT设备原理与应用》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支持。
作者:李鹏 赵鲁燕 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2014年7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电子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