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许多教师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递知识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四模块——合同条款、交易磋商、合同履行和国际贸易方式很难理解,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很难形成完整连贯的外贸流程体系,导致学生觉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课程的兴趣降低。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面向全社会,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国际贸易业务涉及企业客户资源等商业机密,使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步伐缓慢,远远未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目前,大多数院校通过购置南京世格软件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但软件操作毕竟只是模拟,不能真正代表国际贸易环节和流程,加之软件系统存在自我缺陷,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因此难以完全满足学生国际货物买卖实务操作需要。
任务导向法介绍
任务导向法是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普遍运用。“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任务导向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多个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任务导向法主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过去的“章节”为主线,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岗位要求,改用以任务为主线来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具体来看,任务导向法就是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岗位所需技能设计教学任务,然后由教师做指导、学生具体实施和完成任务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
教育部在《关于2007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笔者拟采用典型商品贸易任务为导向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开发研究。
以典型商品贸易任务为
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应构建符合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基于进出口业务的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应通过对典型商品的选取、对外贸工作过程分析,创设突显国际贸易实务任务情境的教学模式。
典型商品的选取 根据《中国发展报告2010》,广东省2009年主要出口商品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机器部件(340.46亿美元)、服装及衣着附件(224.89亿美元)、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186.03亿美元)、鞋类(104.25亿美元)、家具及其零件(99.65亿美元)。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机器部件较上一年度出口额减少16.5%。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过程中典型商品贸易以服装、无线电话、鞋、家具为例。
工作任务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典型商品贸易任务为导向,课程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以典型任务来驱动,因此,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任务的设计要真实,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未来的工作,并要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任务的设计还要有系统性,不能太琐碎,大小任务之间要有联系,通过完成一个个易操作的小任务,最终完成总的学习目标。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强省,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2010年,广东省gdp达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 12.2%,全国排名第一。2010年,广东进出口总额7846.63亿美元,增长28.4%,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我国加入wto后,各种类型的进出口业务迅速增长。根据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所掌握的信息,该专业就业方向多为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和报检员等技能人才。以此进行工作岗位分析(资格、职责、工作内容等),外贸相关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有:市场调研工作、营销策划寻找客户、交易磋商与签约、结算方式运用、备货、租船订舱、报关、报检、办理保险、单证缮制、议付、核销等。
课程框架设计 该课程设计以广州东升贸易有限公司为背景,结合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出口业务分为交易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签订、信用证业务、国内采购备货、出口托运、报检、报关、保险、单证缮制、收付货款、结汇核销与退税12个任务。
教学场所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依赖于创新教学场所,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融合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教学场所由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共同建设。主要分成三部分:教师授课区——供教师进行任务布置、基本知识讲解使用;商品展示及谈判区——供学生认识典型商品及业务洽谈使用;业务区——当中包含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进出口货代、进出口银行、保险公司、海关、检验检疫局、贸促会、外经贸委、国税局、外管局、港口机场、堆场等外贸业务区,让学生感受到外贸公司真实商品出口实际操作流程。另外,在所有区域安装南京世格软件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的实务操作,尽快掌握进出口成本核算、交易磋商、履约、填单等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运作方式。
教辅资料开发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和辅导资料种类繁多,但这些教材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因此,课题组专业教师应和企业专家一起,开发适合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教材及辅导资料,淘汰外贸业务中很少涉及的陈旧知识,开发出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工作项目为载体,能实现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的合格教材。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的基础。任务导向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高,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要求教师对国际贸易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非常熟悉,这样才能设计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工作任务;二是任务导向教学要求教师是导演,能掌控全局,熟悉教学资料,从而组织学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达到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专业培训班,提高操作技能。另外,聘请的企业专家应具有典型产品的外贸工作经验,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从以上两方面入手才能保证学生把真实的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提高专业技能。
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以典型商品贸易为任务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的考核评价方案应摒弃过去“一份试卷定命运”的考评方式,应注重体现综合评价,丰富考核形式,加强过程考核,建立综合考评体系,全面反映教学效果。课程考核如下:典型商品贸易任务完成情况占30%,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网页操作成绩占20%,学习态度占10%,综合性考试成绩占40%。
综上所述,以典型商品贸易为任务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主要工作包括选取典型商品,根据外贸岗位工作设计任务情境,以外贸实际操作流程设计课程框架,并完善教学场所、开发教材等教学资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任务导向法的实施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连续两年在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中通过率超过95%,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法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