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工业论文

金属材料焊接课堂改革与实践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480人 

  摘要:金属材料焊接课程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文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为契机进行了课程改革,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三引入”教学内容改革、“三联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以及突出“四个结合”、树立开放的教育教学观。课程改革效果显著,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关键词:金属材料焊接;课程改革;创新

  近年来,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对自治区内外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与行业专家研讨等途径,确定适应企业生产需求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即操作岗、工艺岗、检验岗和管理岗,针对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制定“熟操作、精工艺、能检验、懂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课程。“金属材料焊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精工艺”。课程团队以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及国家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为契机。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成立了“金属材料焊接”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小组,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试验小组在培养学生制定焊接工艺能力、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

  “三引入”课程团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堂教学体系[1],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1引入企业生产产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在讲述每种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及焊接工艺要点时,都会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来自于识岗实习企业)为切入点。如在讲述不锈钢的焊接性及工艺要点时,引入华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奶罐,让学生分析奶罐的使用要求、在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将这些产品例子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

  1.2引入行业标准,与就业岗位零对接

  在制定产品焊接工艺阶段,引入相关行业标准,如《焊接工程师手册》《国际焊接工程师手册》《机械制造手册》等,引导学生查阅和使用相关文献,并使用企业工艺方案的标准格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在焊接工艺岗位上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

  1.3引入技能鉴定试题,促使学生“双证”毕业

  课程团队成员收集了每年的技能鉴定试题(焊接操作工三级),并归纳总结了知识类型。在讲解相关知识之后,分析技能鉴定的相关试题及答题技巧,使学生熟悉技能鉴定理论答题部分,促使学生“双证”毕业。

  2教学方法“三联系”

  2.1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

  同一门课程的各知识点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掌握课程知识结构,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对比[2],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金属材料焊接”课程的模块一是课程基础内容,从模块二到模块五都是并列关系。在分析与解决模块二到模块五的知识与问题时,要用到模块一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了这一层知识关系后,通过联系与对比,就能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

  2.2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

  教学团队会抽出1~2个学生制订的工艺方案,由各学生小组进行实际焊接生产。理论(制定焊接工艺)与实践(根据焊接工艺生产产品)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是感到教学内容充实、丰富,感到学有所用,充满学习兴趣和热情。

  2.3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联系

  “金属材料焊接”课程中有很多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性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要将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比如在讲如何利用CCT图分析焊接性时,将其与使用性能结合起来讲解,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3教学观念“四个结合”

  3.1“教与学”相结合

  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的理念[3]。通过信息化手段,在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中建立本门课程特色课程,拓展专业知识。教学团队在超星学习通中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多措并举,使学生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3.2“学与练”相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结合专业与课程的特点,走进实训室,走进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根据小组制定的焊接工艺,亲自进行焊接操作、生产产品。教师要确保焊接工艺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创造多种专业实践锻炼机会。

  3.3“课上课下”相结合

  课上是学习,课下也是学习。课程团队常邀请学者、行业企业人员和毕业生代表等到班级讲学,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4“校内校外”相结合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实际,输入专业前沿知识。所有的产品案例均来自识岗实习企业的产品,使学生身临其境。

  4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

  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团队科研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科研、教研课题,不断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研究成果集中。通过几年的努力,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个人在专业前沿潜心调研———将科研体会编写成教材并融入课程教学———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动”的教研新路径,完整地体现了教研、科研、教学的互动。课程团队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本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篇;公开出版紧扣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教材1部;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改课题1项,已结题;根据教学内容申请了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课题2项,已结题,课题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本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获学院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团队教师学术水平获得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5成果应用及推广效果

  5.1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本课程教学针对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熟操作、精工艺、能检验、懂管理”中的“精工艺”进行改革,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与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在制定工艺能力方面上手快。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具有普遍推广价值,为同类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范例。

  5.2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师队伍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逐步提高,不仅在教学方面得到了锻炼,在学术与科研方面同样成绩斐然,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几年来,团队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教改课题1项,课题组代表学院获得“先进科研单位”荣誉称号,完成国家自治区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2项。团队有自治区级优秀共产党员1名、自治区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这两位教师作为裁判活跃在中高职大赛的赛场上,为自治区焊接专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荣业.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2]杜娟,张翔,孙学杰.材料成型专业创新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7):94-95.

  [3]刘发,赵洪运,于静泊,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0(23):136-138,142.

  作者:张丽红 张发 郭玉利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能源与材料工程系

返回工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装饰工程施工工艺及工作要点上一篇: 化工工艺及化工设备设计探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