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工业论文

“创意市集”对工业设计教育影响

2022-11-19  本文已影响 249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国内企业并不重视工业设计,因此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纷纷转向其他行业。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企业对工业设计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却仍然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一方面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过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国内生产企业急需工业设计人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偏重理论知识,轻视动手能力

  我国各高校工业设计类专业教育方针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因循着同一条路线,即沿用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依客观因素的不同而略加改动。

  这套模式从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立到今天,相对于急需发展的工业规模和不断增长的学生总数来说,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一方面,由于高校每年扩招导致学生的数量急速增长,对于现有的教师数量、教学设施和教学安排而言是个沉重的压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不得不减少对单个学生的指导时间以应对成倍增长的学生人数。另一方面,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国内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教育必须增加各种新兴的专业课程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最初,工业设计师手绘效果图,在纸上表现产品的设计效果;电脑技术普及后,设计界流行虚拟技术效果图,即通过三维软件制作和渲染产品以呈现逼真的成品效果,后由于企业对设计成本的压缩和设计时间的要求,工业设计师转向平面类软件,以二维形式模拟逼真的三维效果;随着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现在的生产企业开始使用数控加工技术进行模具制造,这要求设计师直接设计可供生产的数控模型文件,对设计师的电脑操作能力和数理化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要求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层面越来越多,这种高要求也直接反映在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中,工业设计专业在关于设计表现的课程设置上,从早期的以手绘效果图课程为主,到后来逐步增加了三维软件制作课程、平面软件制作课程、数控软件制作课程等。

  对于固定的本科四年学习时间来说,专业课程总数在增加,则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在缩短,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浅尝辄止,专业技能的实践也由于高校与企业的脱节而没有评判标准,因而在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上可以说是为表现而表现,而非为设计而表现。

  (二)偏重绘画基础,轻视模型制作

  由于学习时间的紧凑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大都不能亲身参加实际生产项目的制作过程,只能通过书籍、课堂、讲座、网络等方式了解工业设计业内情况。学生努力在设计图表现技法上做足功课,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即技法是为设计服务的,而不是设计的主体。

  平面效果图的表现可以天马行空、超乎想象,可是模型制作却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从开始选择材料,根据材料特性进行加工,细致刻画表面细节,选择合适的喷涂工艺,对不同模块或者部件进行连接,调整并进行抛光处理,到最后模型制作完成,整个过程充满艰辛,问题层出不穷,远不是几张设计效果图所能解决的。只有切实地体验生产流程后,才能明白设计只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而这是钻进“象牙塔”里的学生很难体验到的。

  如同设计效果图的表现技法是设计的基础一样,设计模型也是将设计付诸实践的基础。设计模型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材料的特性,加工工艺的局限性,平面与立体之间的差距,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勤劳的工作态度。

  (三)偏重学术概念,轻视生产实践

  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特殊性之一就在于它无法通过定量或者定性的方式进行考核与检验,设计水平的高低不能用一纸试卷或一篇报告来评价。因此,在校学生常常热衷于参加各种类型的设计比赛,以各式奖状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设计竞赛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眼,汲取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设计理念,提高思维创新能力,但也有可能使学生陷入设计表现的泥潭里或是概念设计的迷宫。在设计竞赛中评委依据设计效果图来评分,这使得学生热衷于效果图的表现,用各种亮丽光滑的材质包裹自己的设计作品,将各种高新科技以电脑芯片的形式往产品上堆积。

  例如以一款家用电器可调节式液晶面板为题进行设计。生产经验缺乏的学生往往专注于面板的平面设计,将功能键归纳排列,用颜色划分区域和进行装饰等;而生产工程师则要依据企业的生产能力选择使用覆膜按键还是触摸屏幕,如果使用覆膜按键,功能键位置排列太紧可能会影响工人加工速度和拆装速度等。可以看到两种思维方式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只有将两种思维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制造出良好的产品来。

  工业设计师在工程师的图纸上做美化设计,设计界将其称为“戴着镣铐跳舞”。如果失去了设计的理念,工业设计师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工师”。除了生产环境与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这种设计层面下降的原因也在于一些工业设计师自身华而不实的设计能力,企业不愿意也不可能去等待工业设计师提高实践能力,那么只能让工业设计师按照工程师的图纸进行设计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四)偏重个人理念,轻视市场调研

  工业设计不只是关于产品的外观设计,它对产品的规划、生产、销售乃至企业的战略发展计划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而这种全方位的设计必须在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一个工业设计项目从立项开始,第一步工业设计师需要获取关于客户的、产品的、市场的信息,以此为基础安排人力配置、日程和预算,并讨论相关合同的签订;第二步围绕市场调研展开分析,内容应包括市场份额、竞争品牌、科技与社会发展趋势、卖点因素、未来战略定位;第三步对产品设计方向进行定位和深入,绘制草图及制作草模;第四步在与客户讨论获认可后,工业设计师才能将草图转换成可进行数控加工的Pro-E模型,并深入细节,进行外包装设计;最后在设计定案后需要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反馈意见,经过分析后再次改进设计方案。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校内所做的实践活动只是整个工业设计流程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困难的市场调研部分不加重视甚至忽略。对学生个人而言,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很少能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活动;对高校教育而言,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师能力的限制使得市场调研没有作为一门课程出现,也没有在设计实践活动中贯彻执行。因此,在产品设计课题实践过程中,学生大多只是凭借自身感觉而不做任何调查,设计作品比较流于形式,不能深入,缺乏说服力。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养成了不做调查、闭门造车的习惯,工业设计在这里变成了“一言堂”的艺术行为,而不是基于科学的设计行为。

  二、“创意市集”的应用价值

  相对工业设计行业的人才匮乏,一些年轻的设计人才在个人创造领域十分活跃,如早期的DIY主义、街头涂鸦、手工制作等,到现阶段的“创意市集”、墙绘装饰、售卖手工品的网络小店等。“创意市集”是伴随着“创意产业”的潮流而出现的,它是一个产生创意并使创意作品商业化的试验平台,主张“给创意一个出口,有创意就有回报”,是一个前瞻性的文化产业。据调查在“创意市集”中有很多纸上创意,如“布三布四小熊”“mtstudioT恤”等,通过各种市场途径的考验成为有市场需求的商品,可以说这些商品是成功的产品设计案例。

  在国内,“创意市集”的概念最早由我国台湾女孩王怡颖提出来,她在《创意市集》这本书中描写了英国伦敦16位年轻的设计艺术工作者,把国外设计师贩卖创意作品的跳蚤市场称为“创意市集”,英文名称是I-Mart,包含了双重意思,既代表Idea-Mart(点子市场),也代表

  I'm-Art(我是艺术)。后来《城市画报》和创意中国网联合推出“imart创意市集”活动,在2006年到2008年间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厦门、杭州、重庆、西安、武汉、深圳等城市组织了40多场集会活动,强化了“创意市集”的概念。参与者多数为一些年轻的艺术爱好者,对现有的一些产品如鞋、袜、小瓶子等进行创意设计,作品也多以印制T-恤、个性手绘笔记本、布艺玩偶等为主。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集合摆摊,售卖限量制作的设计作品,如独立的影像书刊、手工娃娃、手绘T-shirt、挂件饰品等各种各样的小商品。

  “创意市集”这种民间活动对墨守成规的人们产生了触动,让沉闷在心中的创意得以释放出来。从小处说,这是对个人才华的肯定与鼓励;从大处说,这对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工业设计教育与“创意市集”的结合

  工业设计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和应用。国内高校工业设计教学在实践环节上较薄弱,很多实践活动只是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可以将“创意市集”引入高校工业设计教学课程中,对一些设计基础课程和设计实践课程进行整合,通过一些有主题的“创意市集”活动接受市场反馈,以弥补高校与企业合作设计项目的缺乏情况,增强教学实践活动的灵活性与目的性。在现行设计教育中加强“创意”的实施和评估过程,通过“市集”形式模拟工业产品投放市场的环节,收集各种反馈信息用以分析和调整“创意”构想,从而达到提高设计水平和创新思想的目的。

  对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改良与创新问题,很多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对此进行过研究与实践。与种种改革实践活动相比,“创意市集”这种全民性质的活动一直带有民间的、不正式的意味,但正是这种灵活性使得“创意市集”行为可以充分融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环境及设施的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作为对制度改革的强有力的补充与参考实践。“创意市集”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亲和力,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背景下都可以生存和发展,没有门槛,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地依据各高校的不同情况进行应用。

  在高校工业设计教学中引入“创意市集”环节,注重的是实践过程,而并非以参与“创意市集”为最终目的。“创意市集”活动可以看作是对企业设计项目的模拟,从设计构思到设计表现,从成本分析到生产制作,学生可以自行创造机会进行实践学习。“创意市集”活动强调的是“创意”(即设计构思),需要的基础是产品的实现(即设计表现),而这两点一直是传统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所欠缺的。

  国外工业设计教育多采用与企业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就可以接触成熟的工业设计项目运作过程。而工业设计在国内企业生产过程中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国内高校还无法完全采用与企业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虽然部分高校有条件参与工业设计项目,但并没有形成制度以保证学生的设计训练。学生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很少能接触到社会和市场,设计作品常常是在学院环境中的自说自画,起于图纸,也终止于图纸。

  如在学习基础设计理论知识阶段,可以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基础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设定一个主题为装饰的“创意市集”活动,制作一些诸如壁挂、桌面摆件等小型装饰品,在数量上提出要求,避免成为华而不实的概念作品。采用纸张、布匹等材料,通过色彩、造型、切割、拼贴等不同手段进行表现,设计出不同于生活中常见装饰品的作品,设计的作品是否能被人们接受并购买就是检验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三大构成的知识,了解一些基础材料的特性,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加工工艺,同时在市场检验中了解设计的实用性,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可以设置一些主题诸如生活用品的“创意市集”活动,使用塑料、木材等复杂的材料进行设计,让学生不断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论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实践方式比单纯学习几门课程的效果要好得多。

  “创意市集”应用于工业设计教育的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新颖的、带有趣味性的、不设条件的实践学习。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对课本知识学以致用,也能接触到社会上流行的材料与设计风格,缩短学校与社会“脱节”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学生收集到社会各种群体对设计作品客观的、不同角度的看法,有利于修改设计作品以达到工业设计量产化的要求。

  “创意市集”应用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是对当前教育体制的补充,它不仅是对设计实践活动的训练,也是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鼓励。“创意市集”活动作为高校教学课程的灵活补充,为在读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为以后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怡颖.创意市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王怡颖.创意市集2·玩心大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乐景彭.创意产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4]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5]鲁晓波,赵超.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工业设计系列教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胡琳.工业产品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年鉴(2006)(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8]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工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设备精细化管理内容(冶金企业设备备件精细化管理信息实现方案)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