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以“长沙市西湖桥地区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为例,通过回忆这次课程设计的经过,就自己所参与的程度来阐述一下自己在本次设计中的所学与所得,同时提出与探讨一下该次设计的方案以及对旧城改造的理解。
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两个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设计,一个是控规的课程设计“黄沙坪的保护与更新”,而另一个正是这学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的课程设计“长沙西湖桥地区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这两个设计有很大的差别,前者只是一条街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街区的感觉,且其所处位置也较为偏僻,而后者却不同,它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块,是长沙城市老城区的一部分,见证着城市的演进与变迁。在此,我想就我们所参与到的“长沙西湖桥地区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为例,说说我自己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理解和看法。
1前期调查与问题的发现
前期调查对于我们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设计项目的理解和对现状问题的发现。在进行该设计之前,我们曾去过五六次该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并且在设计的同时,遇到问题后又及时的再进行实地考察。
长沙虽是第一批选人历史文化保护名城名单中的城市,但其所存的历史文物、历史景点、历史建筑等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且几乎都是不成规模的,以点状形式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再加之长沙的民居也并非如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竹筒屋、陕西的窑洞、江西和安徽的徽派民居来的那么典型,因此,可以说长沙的老城区是较为平淡的。同时,它又具备许多老城区所都具备的问题:
(1)建筑密度大,房屋密集,采光与通风条件差。
(2)人均建筑面积小,有的十几口人才只有一间30一40mz的房子。
(3)配套设施缺乏,这不仅仅体现在街区的一些服务设施缺乏,如银行、邮政、信用社等缺乏,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的房子都不具备自己的卫生间,有的甚至连厨房都没有。
(4)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导致邻里交往减少,人情淡薄。由于居住条件较差,原来居住在长沙老城区的,土生土长的长沙本地人许多都外迁了,同时有许多从外地来打工的人因为租金便宜而大量入住在老城区,导致人口结构复杂,并且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5)建筑风貌较差。这一点对于长沙老城区来说应该是个特例1938年的文夕大火,使长沙老城区的很多地方都被烧毁。之后,当地居民的不断重建、改建以及胡乱搭建导致风貌破坏严重。
(6)居民的文化生活几乎为零。从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可知,当地居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除了每天傍晚时分的的社区广播以及特定时间内的一些社区歌唱及秧歌表演外,就只是平常大家聚集到湘江边打牌、下棋、聊天等。由此可见,长沙文化的流失的情况严重。
(7)居民收入较低,就业情况较差。
2相关历史资源的发掘
2.1长沙地名及街巷功能的挖掘
长沙地名之丰富是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更替、代谢而逐步形成的,其地名非常具有特色,且可识别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命名规律:比如有以地理环境为名,以古迹、史迹命名,以风土人情命名的以及以数字命名的其他命名方式。
长沙地名是长沙专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浓缩了长沙人民对其居住环境的认知和分类,而且还蕴涵了长沙社会的大量人文景观和长沙与其他经济文化交往的历史信息。地名是历史文化的累积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必然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因此,从长沙的地名,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的东西,比如该块土地上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社会功能、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内容。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保护范围内,有些街道是具备一定的历史功能的,同时,还有一些街道是以伦理道德为命题依据的,如孝友里、德厚里等等。
2。2长沙市的历史民俗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挖掘
长沙市的历史文化系统构成要素主要有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工环境三大类。自然环境中的特产一类有:谷山米、湘绣、臭豆腐、花炮、北山梅、豆鼓、董同兴的刀剪、劳九芝堂的药、高桥银峰、谷墉鲤、河西湘粉、猫头笋、灰汤鸭;文化环境中的风俗节气一类有:春节、元宵灯火、中和节、花朝节、三月三、四月八、端午竞舟、六月六、七月七、中秋节、重阳节、十一祭祖、腊八煮粥;民间工艺一类有:湘绣、花炮、陶瓷、菊花石雕、谷山砚、棕编、剪纸、刀剪;名肴佳点一类有:火宫殿的臭豆腐,九如斋糕点,德圆包子,组庵鱼翅,柳德芳汤圆,徐长兴清真烤鸭,和记米粉,杨裕兴的面食,甘长顺、面粉、冬瓜糖、糖姜片、焦切、刀豆花、豆鼓、茵饼、乔饼、砂仁糕;乡土艺术一类有:花鼓戏、湘剧、长沙道情——《龙舞》、《狮舞》、《地花鼓》、《蚌舞》等等。这些文化特色对于老城区功能的置换起着一个引导作用
3规划思想的提出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如何给老城区找到合适的文化内涵,对单一的居住功能进行置换,激活老城区发展的生命力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1规划地块的功能定位
该规划地块西临湘江,东接黄兴路步行街,北边以著名的小吃街——坡字街为界,中间还横跨一条人民路,因此可根据其周边效应得出其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有:
(1)“补充效应”——从而获得某种商业的“溢出效应”。步行街与坡子街都能为其营造这样一种效应。因此,该规划区应提供一些静态的,放松的休息环境,有小吃,酣饮,浅酌的曲艺场馆,有调人品位、大饱眼福的湘剧欣赏空间,等等。
(2)“阴影效应”——提供静态的,具有休闲调剂功能的场所和环境。来达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的效果。
(3)“过道效应”——规划区处于天心阁与岳麓山的中问,黄兴路步行街与湘江的中间,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
3.2规划模式的提出
将规划的地块划分为若干个面积不均匀的小单元,引入邻里单位发展模式,组织居民的日常生活,营造居民的交流空间,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以街为骨架——发展商业(即店铺密集分布),串联各邻里单位。
以巷为神经——组织带动地区发展活力的文化产业,巷由街连接,嵌入邻里单元之中。
这一模式是从长沙在宋代所发展形成的市街格局所演变而来的,宋代时期市街格局的主要内容是:沿河街道以仓库货栈为主,正街以商铺为主,边街则以居住建筑和手工作坊为主,与此同时,我们更是引进了国外旧城改造较新的理念——以邻里为基本单元来进行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设计。但同时,我们在做设计时对邻里单位的主题选取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分歧一:以时间为线索,以长沙在过去的每个时期内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为邻里单位的主题进行发展,挖掘当地每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增添每个时期所缺失的历史建筑模式,赋以当时的民俗风情,以一种叙事的手法,让城市文脉通过建筑的历时特征呈现出来,以此来弥补1938年文夕大火所带来的长沙历史文化的空缺。
分歧二:以民俗文化产业或是长沙的特色产业为主题,分单位发展,从而为老城人们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带动老城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传承与发展长沙的地方文化作出贡献。
经过小组讨论后,最终选择了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发展模式,是因为分歧二的实施可能性和经济可行性与分歧一相比都较好。虽然分歧一看起来是较为新颖,但实施起来有破坏旧城原真性的嫌疑,而且在资料的挖掘上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街道格局的不断变化,要恢复历史较远时期的风貌,难度较大,并且会导致大量的拆迁工程,这是政府与人们都难以承担的。
3.3规划思想的深入
将城市的多样性概念引入到旧城更新的规划设计当中去。简·雅各布斯在其作品《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城市多样性所必须的四种情况:
(1)混合的基本功用——分散人们出行的时问;
(2)小的街块——增加街道的数量和面积,增加人们接触的机会;
(3)不同年代的房子——满足经济能力不同的功用的需求;
(4)人口的充分密集——使各种功用充分发挥经济效能。
城市内的一些基本功用有办公、工厂、居住、娱乐和教育等,而其从属功用,也就是那些被基本功用所吸引来的人所提供某种服务的城市职能,包括了零售商店、餐馆等服务行业以及其它的小型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转化为城市的基本职能。我们需要营造混合的基本功用,采取不明确的功能分区,而是以邻里单元为基本模块,承载不同的文化主题,引导该文化主题的不同产业形式的发展,并在该模块上形成多种基本功用的共存。同时在每个模块中规划出一个大的公共空间以及若干小的半公共或半私密空问,供人们交流;并将一些大的公共空间进行有机融合,与主要道路连接起来,增大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旧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工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