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关注的中心议题,技术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对科技活动全局性和长期性的规划和行动方针。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Utterback(1994)提出了发达国家技术发展轨迹模式,即认为发达国家技术发展的轨迹是研究一开发一工程管理。Kim(1997)根据韩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与发达国家技术发展轨迹相反的奋起直追国家技术发展模式。Lall和Teubal(1998)提出从确定国家发展目标、激励政策、组织制度三个层次研究国家技术的政策。Br6card、Fougeyrollas和Mugl等(2006)通过欧盟多国宏观联接计量经济模型Nemesis研究了欧盟的R&D政策,分析了不同R&D投入增加对欧盟GDP、就业等主要宏观变量的影响,模拟分析持续至2030年。余永龙(1996)]认为中国技术发展应当走技术原理突破和基础性理论突破的道路。马来平(1998)认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要立足于自主研究,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究相结合。储雪林等(1998)利用SWOT模型,分析了国内在科技产业等诸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整体上是资源推动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在技术发展上目前适宜选择模仿战略,其关键在于技术的消化和吸收。陈国宏、王伟(2003)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工业技术发展战略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工业适宜技术发展战略选择提供了理性判断。王月琴、张鹏(2005)探讨了广东技术创新发展阶段、R&D资源结构对广东省科技战略转变的约束,并就如何突破这些约束条件提出了建议。吕薇(2006)认为中国技术发展战略已进入了新阶段,即从引进技术和模仿为主转向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阶段,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王敏、银路(2007)分别从企业技术能力和中国市场需求多样性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创新战略选择及其对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影响。仲伟俊等(2007)认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产学研合作。
上述研究涉及到宏观、区域、产业、企业等多个层面,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技术发展战略的内涵、性质、特点、实施形式等方面的知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来说,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宏观分析、案例分析和政策讨论的定性层面上,定量分析较少,已有的实证研究(如陈国宏、王伟(2003))也没有考虑到企业全部的技术创新活动。鉴于以上因素,笔者根据已有研究的相关思路,以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经济联系,考察不同技术创新投入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从而将微观层次的企业技术创新与宏观层次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以期对中国工业技术发展战略的正确定位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二、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结构及变量
笔者建立了一个能反映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小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模拟分析在各种假设方案下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活动投入对宏观经济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中国现实的经济活动,可将大中型工业技术创新活动分为四类:R&D活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国内技术购买。笔者设计的模型包括10个内生变量,1个外生变量,变量的定义见表1,变量的关系见图1。其中变量GDP、AV1、AV2、AV3、IAVLM用国内生产总值相应指数换算为1991年为基期的实际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AFA以及大中型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NFALM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换算为1991年为基期的实际值,技术活动指标RDLM、INLM、TMLM、TPLM都用CPI指数换算为1991为基期的实际值。
(二)估计结果及评价
为节省篇幅,这里不列出理论模型而是直接列出模型估计结果:
GDP=AV1+AV2+AV3(1) LOG(AFA)=5.573+0.311LOG(GDP(-1))+[AR
方程(1)是恒等式,反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形成,由三次产业增加值之和构成。方程(2)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成,它与前期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方程(3)至方程(5)反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形成。其中方程(4)是一个统计方程,主要是建立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IAVLM)与第二产业增加值(AV2)的统计关系。方程(6)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生产函数,反映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与其技术活动及固定资产净值之间的关系。方程(7)反映大中型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形成。方程(8)至方程(10)反映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技术改造、国内技术购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整个理论模型用联立方程系统估计方法(3SLS)来进行参数估计,估计过程中用广义差分法来消除方程中可能存在的序列相关性。个别方程中的常数项在统计上不显着,按照Wooldridge(2003)[13]7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的观点,仍把它们保留在模型中。得到如上模型后,利用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Theil不等系数、偏差率(BP)、方差率(VP)、协方差率(CP)等众多模型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②结果说明模型对历史数据拟合较好,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评价要求,因而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活动的宏观经济联系。
中国工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动态模拟
对于一个技术上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技术发展战略是一个以技术引进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再到全面的知识输入输出的开放式创新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区域技术发展战略选择,关键是如何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9,1()]。对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来说,技术改造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动力源泉,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只有不断地根据市场对自身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引进新技术和生产设备,进行技改扩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00年以来,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一直保持稳步增长,2003年达1896亿元,2005达到2792.85亿元。从总体上看,技术改造仍是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通过技术改造,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走上了富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如鞍钢、宝钢等)。
在模拟过程中,需要确定外生变量技术引进(INLM)的取值。另外,将模型中的方程(8)至方程(10)视情况删除,同时将内生变量外生。
(一)外生变量的预测
外生变量的预测采用的是灰色模型预测方法。原始数据样本区间为1996-2005年,预测区间为2006-2010年,预测方法为GM(1,1)模型,依据模型可靠性判断准则:当小误差概率P>0.95和后验比匸<0.35时,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数据预测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技术引进的预测效果较差,主要是因为数据在样本期内波动较大,数据平稳性差。改用OLS或ARIMA等其他方法来预测,效果也不好,故仍用GM(1,1)预测结果。
(二)模拟方案设计
按上面预测的外生变量求解模型,所得结果做为其后各模拟方案比较的基础,用于评价不同的技术发展战略,将此结果作为基准方案。模型预测时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目标变量,运行模型得到在各模拟方案下相应的GDP,将此GDP与基准方案中的GDP比较,可得到各模拟方案下相应的GDP的增长速度,如表4所示。
(三)模拟结果分析
根据表4,在中国工业技术发展战略过程中,方案1即仅增加技术引进经费,结果会使中国GDP出现负增长,而且负增长的速度还会加快。这是因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技术引进规模与自主R&D规模存在一种内在联系,引进技术后还需投入相当数量的研发资源,进行消化、吸收、利用,进而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如果仅增加技术引进,就会打破二者原有的内在联系,破坏经济系统原有的运行机制。通过方案1的模拟可以看出,在技术发展上走单纯依靠技术引进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采用方案2,即仅增加R&D费用,结果会使中国GDP出现正增长,但是其增长趋势在减弱,即GDP增长速度的变化率会从2007年的2.76%减少到2010年的1.21%。如果只是单纯增加R&D投入,可能会导致技术引进与新的R&D投入的比例失调。因此,就中国目前的技术基础而言,单纯增加R&D投入并不是保持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良策。
采用方案3,即仅增加技术改造经费,结果会使中国GDP出现较高速的增长,但其波动幅度较大,增长趋势也在减弱。这一方面说明在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基础,挖掘已有技术能力,可以降低技术创新成本,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改造的扩散效应不是持久的。
采用方案4,即仅增加国内技术购买,结果会使中国GDP出现正增长,但其增幅较小。通过进一步对中国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大部分的工业企业还不具备完全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它们的研究开发活动很多是围绕着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或二次创新而开展的。由于国内外技术水平的差距,仅采用方案4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方案5是技术引进与自主R&D同比例增加,结果会使中国GDP出现正增长。该方案的结果明显好于方案1。如果考虑到技术引进与自主R&D的内在联系、考虑到该方案同时可以积累中国工业技术基础、增进工业技术能力的话,该方案的结果要优于方案2的结果。
方案6是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同比例增加,结果会使中国GDP出现正增长。该方案明显优于方案1、2、4和5,同方案3比较,二者的结合会使中国GDP增长放慢,也就是说,中国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经费同时增加的效果还不如仅增加技术改造经费的效果好,即投入与产出更加不成比例,所以相对来说方案3更好。
方案7是技术引进、自主R&D与技术改造同比例增加,结果会使中国GDP出现较好的正增长。同方案3比较,GDP增长虽然相对较慢,但该方案能把技术引进、自主R&D与技术改造三类重要的技术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长期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四、结论
通过对方案的模拟分析,比较不同方案下GDP的增长速度,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技术活动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联系机制和一定的比例关系。尽管模型不可能模拟所有情况、模拟分析也不是准确的数量描述,但笔者设计的几种模拟方案的比较结果对合理确定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第二,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单纯增加技术引进投入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良影响,单纯增加R&D投入也不是保持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良策,单纯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持久,单纯的国内技术购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更加有限。
第三,就目前中国工业技术基础来说,要重视技术改造的重要作用。一段时期以来,经济学界、科技界和企业界针对中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产生了一些激烈的讨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一些观点从“成本”角度出发,主张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而另一些观点,特别是科技产业界专家则更强调自主创新,也有一些观点提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这些观点,都忽视了技术改造的扩散效应和技术改造的成本效益性,所以我们在讨论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时,还必须重视对现有技术进行积极改造和二次利用,充分发挥已有技术基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四,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球技术活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技术引进仍然是中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本文分析,我们的技术引进要同现有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改造能力结合起来,按照“优化、规范、提升”相结合的思路,加强技术改造投资,引导技术改造投资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利用改造以及二次创新的技术发展道路,加快中国创新型国家技术体系的建设。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工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