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培养方向(关于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建议)

2022-11-30  本文已影响 47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进人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思维日益凸显,这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推动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向实务型转变。


  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但是应该有其一致性--目的性与方法性相结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人才素质熏陶和锤炼。


  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文字组合能力(能写)、科研及教学能力,能熟练操作电脑,熟知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质修养与工作态度。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性质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科研及教学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服务公众意识、政策研判能力、信息反馈与整理能力、决策能力,善于集思广益,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一定的效率观念和经营理念,掌握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市场感悟能力、综合研判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商务运作模式解读能力等。科研及教学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质疑;具有科学追求精神,不畏辛苦,面对利益不浮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勇于探究。根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高校应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知识性课程与研讨性课程体系贯通理论学习,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应强化体验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近年来,只有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特色专业课程,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面向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倾向明显。事实上,这些部门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且招聘人才时相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报考,故很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在企业行政管理等岗位就业。可见,上述课程体系在市场经 济大环境下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只有重视“懂经济、会管理、通晓法律法规”人才的培养,方能与时代变化合拍。西北政法大学就课程设置比重问题对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做了专项调査,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19门主干课中只有管理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社会调査与统计、演讲与口才、行政公文与秘书学、数学建模6门课程与时代最贴切。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既受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影响,又受时代需求与革新之推动,是从政治学科分离出来的新兴学科,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教材建设角度看,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度不够,即使一些教科书被冠以“新论”“新编”“实务”等雅称,但其实质内容缺乏时代气息,鲜有创新点。行政管理工作经常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芜的事物变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性。然而,大学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是教案式授课或课件式授课,师生之间完全处于“我讲你听”的“填鸭式”状态,讲什么和如何讲全凭主讲教师,学生只是在台下被动地听,顶多是记一些随堂笔记。如此课堂教学,老师缺乏激情一一扮演着“传话筒”角色,学生缺乏兴趣一扮演着“留声机”角色,长此以往,教师就会产生惰性而禁锢思维,学生很容易放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追求。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失衡。前些年,高校扩招日甚,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具备“低成本、低投人”特征的行政管理专业,仓促组建的师资队伍难免不尽人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多数是从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等研究方向转行而来,其管理学、法学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底蕴较为浅薄,较难在教学、科研上良好地起到学科带头人作用。近年来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或硕士生,虽然专业积淀厚重,充满青春活力,可塑性强,但教学经验匮乏,且“从高校到高校”的人生轨迹决定着他们存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其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许多高校为了缓解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紧张局面,从校内行政管理部门聘任了部分“双肩挑”教师,但其结果往往是“双肩挑”教师因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人教学工作。


  第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历练。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或社团担纲行政管理职位,日常工作中自然面临“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总结、决断”等实务程序,还要善于与人沟通交往,这单凭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以致用尤为重要。据此,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课堂讲授内容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为辅。例如,杨爱平的一项调査表明,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仅占课时总量的3.5%左右。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滞后,不能及时吸收发达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能细致深入地分析现实的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成果


  我国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多为最近几年新增设的专业,其课程设置等建设都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欧洲是行政管理学的发祥地。西方著名学者、行政管理学创始人威尔逊在19世纪末针对德国、法国等欧洲诸多国家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治学经验,建议美国可就德、法等国已有的成熟经验,经过“本土化过滤、提炼”,在坚持自身特色前提下,走出一条有选择性的“拿来主义”发展道路。事实上,欧美国家在行政管理学方面,一直是在彼此欣赏、取长补短的博弈中共同成长的。在当代知识经济环境下,诸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可有效地解决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例如,杨述厚和李百齐认为:“课堂教学可适量增加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配套建立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打造深人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挂职’实习式的实习基地。”


  (二)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客观上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必备的专业素养,以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的科技素养,以社会伦理与社会行为知识为基础的人格素养,以“法”之思考力与领悟力处置人和事的法律政策素养,以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管理素养,敢于担当、极具社会责任感的道德素养,等等。基于此,强化研讨性课程、实验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建“扎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提升素质”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是顺理成章之事。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讲授中应紧扣时代脉搏,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大前提下,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对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将其“本土化”,重点提高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专业核心课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并淡化政治学取向一统天下的观念,注重务实性。此外,还应开设以素质拓展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包括电子政务、市政学、政府关系学、自然科学导论、制度经济学、演讲学、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实务等课程,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总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努力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成长规律表明,在某一特定个体的素质提升过程中,虽然存在着无师自通的现象,但更多层面上映射出的是引领、点拨、指导、传授之痕迹,


  “名师出高徒”早巳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建设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应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后备人选的挖掘、遴选、培养、任免工作,对于功底扎实、学养深厚、进取心强、富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高校应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在科研经费、待遇、办公条件、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并积极为其出国考察、访问学者、国内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创造条件。第二,应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中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技巧;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有专业优势的科研机构、名牌院校深造,到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第三,要做好兼职教师聘任工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具有众多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他们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高校可邀请他们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师生座谈会,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行政管理实务类课程。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更新教师的角色观念也至关重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步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髙。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穿插案例式、研讨式、综合式、实践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教师在发挥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多地发挥组织、管理、指导、总结、评析的引领作用。教师也可选取实际案例,借助影像等多媒体技术,深入探究经济建设前沿及社区管理方面的现实问题。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让他们积累行政管理经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就业路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能力国内高等院校一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应用型三大类,鉴于在区域位置、办学特色、师资力量、专业重心等方面的差异,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必须结合学生的就业路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路径,从区域分布视角看,可分为城市行政管理、社区行政管理、农业行政管理、民族行政管理等;从行业视角看,可分为教学科研单位、企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等;从岗位视角看,可分为办公室行政岗位、人事管理岗位、后勤管理岗位等。在案例式、实践式等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职业性向有针对性地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学中悟”“干中学”“学中用”的良性循环中,渐渐丰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成就胜任职业岗位的综合素质。


孙蔚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的新型城镇化)上一篇: 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论文(探讨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论文)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