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探讨及研究
1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相关概述
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是重点工程,需要建筑企业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安全管理的预期目标。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劣,关系着建筑企业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着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安全,还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经济利润。安全管理,是对施工前期、施工中期、施工后期一系列的安全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安全管理首先要分析建筑企业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并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从技术上、方法上、手段上采取管理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是主要影响安全管理的思想因素。一方面,建筑企业的施工工程中使用的勞动力资源主要是农民工队伍,这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对安全施工的意识淡薄,无法领悟建筑企业对施工的管理要求,对施工工程的科学化、明晰化的施工流程掌握并不透彻,再加上缺乏施工上岗培训,对施工的顺序性和节奏性也不能彻底的贯彻,违规操作、随意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是建筑企业最底层的劳动力,劳动报酬是最低的,再加上他们受到社会生活的压力,追求物质生活的迫切心态导致了施工工人对安全施工的重视不够,他们过分追求施工的效率,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这种追求物质报酬的心态是一种激进心态,导致了他们采用了冒险施工的行为,对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存在着极大的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违规操作,就会避免安全事故,然而,往往是侥幸心理带来了更大的不幸。
2.2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不重视
建筑企业的领导层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仍然过分追求建筑企业施工的质量、施工工程的经济利润,忽视了对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安全管理部门的建设,很多安全管理的条例都形同虚设。首先,建筑企业是建筑工程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一项建筑工程的建设方,建设方和施工方对于建筑项目因为经济利益而存在各自不同意见,利益调节机制不能完全从中调节,导致了双方对于项目的管理决策存在不同意见,因此,这就产生了领导层对于安全管理决策上的分歧。这就导致两种安全管理的管理现象。一是,管理人员对安全施工的重视程度低,完全不理会安全管理的内容建设,毫无对施工人员的上岗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操作顺序也没严格的要求,仅仅是重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追求的是建筑企业的经理效益,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并不放在心上,施工工程的生命财产安全管理也是无视。二是,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这种认识仅仅存在浅层的意识层面,并没有从制度上、行动上落实安全管理的措施,再加上安全施工时出现各方利益冲突时,安全施工会被舍弃,安全施工仅仅是制度层面。
2.3安全施工管理机制缺乏
第一,建筑企业缺乏安全管理的制度,机制构建并不完善,首先在制度文件上的落实就不到位:规范性的标书文件不完整、施工合同内容不完善,缺乏对施工双方责任的认定和落实范围,安全施工中所涉及的资金投入并未明确,资金的投入渠道朦胧化。第二,执行力弱。安全管理的制度已经明确,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造成对安全施工条例的执行仅仅在形式上,并未付出行动执行,再加上建筑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全面、不细化,很多条例是在无法执行的,且条例对现场管理的约束力较低,给管理人员极大的空间和漏洞,钻制度的空子的现象常有发生。第三,缺乏定期检查的配套制度。管理不是一时一段的,是个持久的过程,长效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才能维持安全管理的长效性。常见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文件上是有标明,但不能落实,很多都是走过程形式主义,检查与绩效不能有效结合,必定带来定期检查形同虚设。同时不带有目的性的检查也未能发现安全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
2.4施工技术落后
首先,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参差不齐,小企业居多,而这部分小企业资金投入有限,因此导致该企业使用的是施工技术并不先进,很多施工技术都是在初级阶段,施工技术也是刚刚形成雏形,安全施工是没有技术做保障的。其次,施工技术落后于安全制度,滞后的施工技术的安全隐患和技术上的弊端会延迟了安全管理的效果。再次,部分的大型建筑企业追求过高的经济利润,对安全施工造价控制上严格压缩了技术的投入成本,安全施工的信息共享平台等配套设施投入较少,安全管理的相应硬件设备的投入不足。另外,施工技术是人为的、主观的,需要施工人员对先进的安全设备和安全技术掌握透彻,才能发挥安全施工技术应有的价值,缺乏安全性、专业性、标准化的施工操作流程,必定导致再有安全保障的施工技术也是摆设,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不能相统一,增加了安全施工的潜在风险。
2.5安全保护措施薄弱
安全保护措施是安全施工必不可少的保障,给施工人员安全性的设备。常见的安全保护措施有脚手镣、警示牌、梯子、安全帽等等。然而,安全保护措施并不是每一个建筑企业都能贯彻落实的。首先,建筑企业对安全保护措施的重视程度非常薄弱,对安全事故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够,对安全事故采取的是事后处理的原则,事前的保护措施不够。其次,有的建筑企业确有存在安全保护措施,但陈旧的安全保护措施的安全性和牢靠性不能得到保障,硬件设备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再次,安全事故的应急安全保护措施缺乏,降低安全事故损失的快速应急策略急需建立。再次,安全保护措施的信息技术化水平较低,信息传递时效性差,通常是领导层掌握了安全隐患,然而传递到现场一线施工人员滞后,信息不对称,安全风险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加大了施工的不安全因素。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保证施工质量、施工效率的安全性保障,我们要端正态度,正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才能杜绝安全施工事故的发生。为此,上文就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展开了探讨及研究,以期为切实有效地做好此项工作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作者:任毅等
第2篇:对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管理对策的现代研究
供电企业用电设施在我国电力信息采集系统不断升级中得以有效加强,并且供电企业也要提升监控力度对用电企业。为了从根本上加强对用电用户自身权益的维护,防止各种漏电偷电情况的发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需加强电力安全管理质量及效率,采取有效措施来将用户权益得以有效保障,有效促使供电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增强。
1當前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安全管理意识较为欠缺
当前供电企业运行过程中,生产效益作为生产运行的重点,没有将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摆放到重要位置上来。侥幸心理是目前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持有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些细节上的疏忽导致安全视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电力运行管理人员自身的监管力度不强。机械运行质量上的判定在针对电力机械检查环节中一直表现在主观上的判断,没有及时查出电力设备中存在的故障隐患,因此极容易引发运行故障。
1.2安全器具处于混乱的管理局面
带电作业是当前供电企业电力管理人员在对电力设备及线路进行检修维护中所要开展的工作形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所使用到的器具质量必须要过关,这是确保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有利前提。但是目前各地供电企业在安全管理器具方面,不少已经出现质量问题的器具没有立即的予以修复或更换,甚至已经处于报废期还在坚持使用,一些所购置进来的器具没有携带手续齐全的质量检测报告等,上述问题严重影响到器具安全管理效果,存在着严重的使用安全隐患。
1.3没有从根本上将习惯性违章作业现象进行根除,预防事故演习次数较少
习惯性违章作业现象是当前供电企业内部管理中所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在我国各地所频发的安全事故中,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在进行线路抢修期间,工作人员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定进行上杆作业,且没有相应的安全措施;没有及时佩戴好安全帽就直接到达事故场地进行查看维修等。不少企业员工没有从心理树立起安全、规范性操作的重要性,总是凭借着经验及侥幸心理开展各项工作,再加上不少供电企业预防事故演习次数有限,当真正安全事故发生时,不能在第一时间予以有效解决,给企业经济利益造成严重损伤[1]。
2新时期加强供电企业电力安全管理应用分析
2.1安全管理意识要明确深入
当前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将电力安全管理意识加以明确,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各项活动的执行离不开正确安全管理意识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供电企业内部展开各项有效、规范性的安全管理项目活动。具体有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安全管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是当前供电企业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并将其全面贯彻落实到实践管理当中,详细调查及分析以往所出现各类安全事故,并就至今仍存在的安全隐患需进行各方考量后,进行针对性解决;其二,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全面予以构建,供电企业内部对各个部门员工管理切实将该项制度最为依照标准,严加监管;其三,安全管理重要性需在供电企业各个部门中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向企业全体员工传播安全生产管理的重大意义,严加惩治一切违章及违规操作的行为,从而在供电企业内部就将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到位[2]。
2.2安全器具管理要规范,班组安全管理要完善
安全使用、质量优先、定期检查、定期更换是新时期安全器具管理的应用原则,以此来确保管理形式更具规范性。将所进行的采购各类器具、器具发放、领取及器具报废等环节中将相应的制度构建与此,并积极做好台账制度,确保账务卡使用的一致性,定期进行验收及检修各类器具,促使器具安全管理效率的增强。
2.3详细的分析控制各类电力运行危险点,设备安全管理效果增强
为了促使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在供电企业中合理的建立起来,切实将各项安全生产环节中的生产效率得以显著提升,因此需对危险点控制分析活动予以有效开展。具体的管理形式内容为:对各类电力线路运行的危险点准确找出,随后详细的计算并分析所出现这一危险点的根源,针对危险点的严重程度及波及面来制定出预防措施,并将危险点进行严加控制,消灭危险源,由此将电力安全管理目的得以全面达成。
2.4日常管控工作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加以落实
当前供电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电网运行期间出现安全隐患的陈旧设备要及时予以更换,企业结合运行现状,采取陈旧设备分批更新的方式来缓解因资金短缺无法而及时更新的现象。针对不能更新的设备要积极做好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其次,电网及变电站运行效率会因电气工作人员操作技术的不规范及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使其严重降低,甚至严重影响到操作人员的自身安危。基于此,供电企业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光是要将安全文件及时的派发下去,还要将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检查、各项作业环节的安全大检查以及用户安全用电座谈会定期的召开下去,将电气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加以提升,由此来有效地促使企业供电的安全、稳定。
2.5将安全管理系统全面进行升级
供电企业若想切实完善电力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将各个安全生产环节上的保护措施加以落实,除了要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外,还要将企业内部现有的安全管理系统予以全面升级,积极做好各项环节上的,如电力设计、电力规划、电力改造、电力施工以及电力运行等方面的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各项环节上的安全监管力度,全面的做好安全预防性工作,由此来借助整个电力安全管理系统的全面升级来不断推动供电企业未来的不断发展进步。
3结束语
总之,电力安全管理在供电企业日常运行管理维护中是一项艰巨,且系统性的一项管理工程,为了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需将安全预防教育、设备投入管理及应急故障方案制定管理等内容融入各项运行环节之中,由此来全面的推动供电企业电力运行的安全性及效率性。
作者:张爱平
第3篇: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工作的完善
1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工作的沿革
为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船舶交通事故,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简称《ISM规则》)并要求缔约国实施执行,从制度上严格规范船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程序,保证航运安全,保护海洋环境。
在此背景下,我国作为《ISM规则》缔约国和IMOA类理事国于《ISM规则》生效时起,全面开展航运企業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1997年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简称中国海事局)通告:《ISM规则》于1998年7月1日起适用于客船、高速客船、500总吨及以上油船、化学品船、气体运输船、散货船和高速货船。1995年5月20日,中国海事局再次通告:《ISM规则》于2002年7月1日起适用于所有500总吨及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国际航行货船和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
另外,中国海事局还将《ISM规则》进行了推广实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简称《NSM规则》),自2007年7月1日起,适用于所有中国内贸运输的客船、高速客船和500总吨以上的货船。原交通部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企业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中国海事局是实施《ISM规则》和《NSM规则》的主管机构,中国海事局及其指定的直属海事机构、授权或认可的其他机构为审核发证机构,按照中国海事局确定的审核发证权限范围开展相应的审核发证工作。中国海事局对我国各个国际国内航运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规则要求的,签发“符合证明”(DOC)或“临时符合证明”“安全管理证书”(SMC),或进行签注;同时还对中国船级社(中国海事局的认可组织)的审核发证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中国海事局安全管理处负责并组织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工作;中国海事局审核中心具体负责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发证事务性工作;片区海事机构负责协调管理本地区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事务;中国船级社对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签发SMC。
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的开展,有效防止了船舶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起到了较好作用。
2具体行政行为的属性
2016年1月1日,中国海事局撤销了审核中心,对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职权进行了调整:国际航运企业(包括“双证”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权限下放至直属海事局;国内航运企业、国内航行船舶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权限下放至营口、烟台、连云港、厦门、汕头海事局和各直属海事局所属的分支海事管理机构,并首次将企业、船舶安全体系审核工作确定为具体的海事行政许可执法行为。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海事机构作为水上交通安全的行政管理机关应自觉成为依法治国的急先锋,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提出的“三化”要求,依法行政,准确履职,服务交通,奉献社会。
通常情况下,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和行政许可等6项。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工作作为具体海事行政执法行为,应属于行政许可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34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3行政机关行政许可审查
3.1书面审查
书面审查:(1)审查申请材料反映的申请人条件的适法性;(2)审查申请材料反映的实质内容的真实性。
书面审查的好处:(1)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主要通过提交有关申请材料来证明自己具备法定条件,行政机关的审查也应集中于其提交的申请材料上;(2)行政机关实行书面审查能够减少办理行政许可的工作人员与申请人的不正当接触机会,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审查行政许可申请行为的公正性;(3)行政机关实行书面审查,可以减少行政管理成本、减轻申请人的负担。
书面审查的不足:(1)若申请材料反映的客观情况本身就是虚假的,只审查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可能难以发现申请人的真实情况;(2)即使申请材料反映的内容属真,但由于申请与审查存在时间差,申请材料反映的客观情况可能在行政机关审查时已经发生了变化。
3.2实地核查
为提高核查的质量,行政机关应当进行实地核查。尤其是对物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必须核实申请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例如,申请人申请消防安全管理行政机关验收消防设施,消防安全管理行政机关必须实地核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消防设备设施是否与申请材料所述一致。
4程序要求
依据《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程序》的相关规定,海事机构在收到已受理的审核发证申请材料后,应与航运企业商定审核时间,安排审核组,并下发《公司审核安排方案》。具体流程:(1)由审核组长组织召开审核组第一次内部会议,通报有关情况、确定审核重点、分配审核任务、商定《审核计划》、提出有关要求。(2)每位审核员根据《审核计划》,对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审核。(3)审核组长组织召开审核组第二次内部会议,讨论文件审核情况,确认并汇总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符合规定情况,作出是否按《审核计划》继续实施活动审核的决定。(4)对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审核员应与被审核人员进行充分沟通,让其理解、认可并知悉如何改正。对一个部门审核结束后,审核员还应与该部门负责人就部门审核的整体情况进行简要沟通。(5)若航运企业是初次申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还应对代表船舶进行审核。(6)审核组长应组织召开审核组第三次内部会议,综合分析和研究审核中搜集到的客观证据,确认并汇总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总体评价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与规则的覆盖性和符合性、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与安全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等。(7)审核组围绕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看法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充分沟通。(8)根据沟通情况,确定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和问题,形成《不符合规定情况清单》《问题清单》及《公司审核报告》。(9)审核组提交《公司审核报告》等相关材料。
最后,海事机构对审核组提交的《公司审核报告》等相关材料进行再次审查,决定是否同意发证或签注。经审定同意发证的,海事机构在1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颁发或签注DOC;经审定不同意发证的,海事机构在1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送达《不予海事行政许可决定书》。
5海事机构审核行政许可的具体做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条款,海事机构对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具体做法如下:
(1)签发DOC和SMC,属于航运企业取得资质的行政许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这种行政许可一般以书面审核为主。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依法进行检验、检测、检疫,并根据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2)通过指派审核组对航运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和活动情况来判断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3)海事机构根据审核组提交的《公司审核报告》,在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颁发DOC和SMC,或送达《不予海事行政许可决定书》。
(4)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是体系内人员按照企业已制定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而运行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该体系运行效果缺乏可执行的评判标准。
6改进建议
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工作作为行政许可虽有不妥之处,但其是保证船舶航运安全、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措施,应当持续执行,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将船舶的安全体系审核工作作为海事机构的一项日常执法监管工作,各海事处作为主体,负责对各自辖区内的企业和船舶实施审核管理,实现企业审核与企业日常监管无缝衔接。提高对企业审核与企业监管、船舶审核与其他现场执法的结合度。
(2)建议由第三方对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授权中国船级社或其他质量体系的认证单位进行审核;海事机构对第三方审核发证结果予以认可,并监督授权的中国船级社或其他质量体系认证单位规范审核发证行为。
(3)提高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质量,加强培训,提高审核员的素质,统一审核标准,对照申请材料,明确实地核查的具体内容;以成立专职审核组或工作站等形式,开展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确保安全体系审核发证工作的有序开展。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条款,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审核发证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发证(签注)的决定。在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的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无法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的情况,一旦被管理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对起来较为被动;因此,如何避免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执法风险,是需要切實解决的问题。
作者:肖根莲
第4篇: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平台的搭建
石油在全球资源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保证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国家经济正常平稳增长的重要前提,所以确保石油行业的安全工作将成为重中之重。近些年来,石油工业领域有了较大的创新与发展,行业内部对于提高日常作业时的安全管理水平以及促进作业流程标准化、信息化的改革迫在眉睫。因此,在审阅和统计了众多该领域关于如何有效提升行业安全操作管理水平的资料以后,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针对石油化工企业搭建了一套安全管理平台。
1系统需求分析
1.1查询便捷化
该平台在投入使用以后,通过模糊方式、组合方式、快速方式和穿透方式以及全局方式来为用户和企业带来方便快捷的查询服务,并且还有自定义查找和展示图表等功能,更加完善用户体验。
1.2信息处理集中化
平台运行的显著特点体现在它的中央系统数据处理上。它具备了下面几个特征:技术方面已经相当完善,克服了过去终端处理中的种种弊端,由中央系统进行数据的统一管理。使处理工作简化而且高效。对于开发软件来说也非常简便实用,便于其对业务工作以及团队的组织架构实施集中化管理,投入与运营维护成本都比较低。
1.3可扩展化
平台建立的目标不仅要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平台的后续支持和可扩展能力,能够确保在增加硬件数量、用户访问量加大和系统升级过程中平台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1.4安全化
安全性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维护:(1)平台使用了安全性较高的整体化解决方法,用户要想进入平台系统访问,必须经历正确且合法的验证方可通过。关于验证所采用的方式也是集合了众多先进的模式,比如常用的CA认证等。(2)为系统设立安全规则和策略,系统管理员对平台内的资源来设定访问权限,用户只能访问被授权的资源;(3)采用点对点的安全技术来确保安全。
2系统结构设计
2.1系统总体结构的构建
本文所搭建的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平台,采用的是B/S结构,借助于服务器的支持实现信息发布,用户仅需浏览器即可使用。该系统采用的是TCP/IP协议,具体而言,该平台网络结构见图1。而企业可以借助于数据库,对生产过程中所生成的安全数据加以存储,借助于Web服务器的支持,企业、政府等可借助于Browser对该服务器进行授权访问,达到信息处理的目的。系统功能模块包括三层:分别是表示层、中间层、数据层。其中,表示层提供了接口,负责实现用户、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中间层负责各种程序的信息、业务处理;数据层实现了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与信息的提取,三层结构促进了企业业务逐步走向规范化。
如图所示,三层结构确保了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可拓展性,并将核心层封装在了中间层,针对不同等级的用户,采用相应的权限,因而极大地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不仅如此,企业逻辑被封装至中间层,这样等级不同的用户能够共同一层,无需针对各等级用户设置不同的规则,极大地简化了设计、维护工作量。层与层之间仅仅需要一个接口,即可实现相互独立。用户借助于表示层所提供的浏览器,無需其他软件设置即可实现访问。为了优化该平台的维护工作,结构采用的是综合化方案,仅构建了一个数据库,对于不同用户而言,均可利用外网访问,通过不同权限实现远程办公、信息公布。
2.2软件结构的设计
系统采用了技术,为企业级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支持,实现了应用程序的层次化。主要包括三层,即表现层、业务层、访问层。该系统中,表现层应用程序中涉及到了ASP的相关代码、页面、HTML标签等;而业务层负责对数据库访问、业务处理等进行封装,也提供了接口以便用户访问和应用;访问层负责借助于信息集成化,实现各类资源数据的集成化、整合化,同时确保业务逻辑层具有统一的访问接口。
2.3系统模块的设计
该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综合安全管理平台,共包括七大模块,分别涵盖了目标、职责、监督、危险防控、文件、培训、应急、绩效评价、奖惩等多个方面,保障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大模块,如图2所示:
(1)安管模块。该模块负责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如安全会议、计划、培训、信息、奖惩、活动等,并提供了文件管理等多样化功能,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业务流程,对这些文件进行删减、上传等处理,还可结合需要对业务功能加以拓展。(2)危险隐患管理模块。该模块针对的是油田生产中存在较大危险隐患的装置设备、生产环境,就其可能存在的隐患加以防范。该模块具有危险识别、风险评估、信息上报等多种功能,实现了安全事故与危险源的信息化管理。(3)安全事故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诸如故障,年度、季度、月度、每周安管工作的总结以及安全报告、报表等的处理。(4)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职工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加以管理,如培训通知的发布、管理、员工培训工作评价、档案管理等,还有诸如取证等多项功能。(5)卫生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提供劳保、特种作业场所、职工身体健康、作业环境监测等多种信息。(6)数据库模块。该模块涉及到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各项内容,授权用户可登录进行资料查询和学习。(7)应急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危险试点的管理,如作业环境危险程度的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防控方案的制定等。
3结束语
安全管理平台的建立,利于石油企业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以及相关数据,为企业带来先进的安全理念以及实施措施,以此实现行业间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提高安全系数。安全管理平台推动了企业的信息智能化管理,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战略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王永奎
第5篇: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1化工事故危害概述
化工行业本身就属于典型的高危行业。化工生产原料、中间体及相关产品,70%以上都具有毒害、易燃易爆、腐蚀性特征。同时,很多规模化的化工生产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方可进行。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疏忽,便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在化工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化工生产也朝着规模化、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借助现代化仪器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能够有效提升生产安全性,但还是无法完全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也正是基于规模化生产,导致化工生产事故呈现了瞬间性、灾难性的特征。一旦出现事故,波及范围较广,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生产、运营,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劳动伤亡。由化工事故所引发的社会性、群体性问题屡见不鲜,对社会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威胁。总体上来看,化工事故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在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安全建设工作,要形成一个良性的安全生产氛围,将安全风险控制到最低。
2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与大型集团化工企业相比,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管理模式落后是多数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通病。这些企业主要通过会议、文件、检查来实施具体安全管理工作。尽管这些工作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过于被动,缺乏主动性。这类管理行为主要还是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只能在局部安全问题上做出应对策略,无法实现全局安全管控,制约了安全管理效能。(2)安全管理手段较为单调。很多中小化工企业为个体、私营或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自主盈亏,受限于财务压力,往往无法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用于安全管理,特别是在业务不好的时候可能连基本性的安全经费都无法得到落实。这也导致其安全管理手段较为单调,无法根据形势变化做出调整。(3)安全教育工作不够到位。一些中小化工企业并不重视员工安全教育,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导致职工安全素质较差。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部分员工经常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冒险蛮干的情况,违规现象屡见不鲜,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3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构建分析
在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要强调“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重要性。以公司领导作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部门领导作为部门安全第一责任人,以此来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企业领导班子重视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各部门落实安全责任制,所有岗位人员都要明确自身安全职责,共同投入到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当中。与此同时,要明确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即便生产任务繁忙,工作负荷较大,但依然不能放松生产安全监督工作。只有充分落实安全工作,才能为生产、相关业务开展乃至企业整体运营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小化工企业还应该单独成立安全委员会,并赋予其一定权力,由专职人员落实相关工作。车间及生产班组要设定兼职安全员,将安全管理职能落实到各个部门,逐步形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对于生产岗位工作人员,要求其实施标准化作业。生产车间及班组需要具备齐全的安全基础资料、原始记录等;各工种需要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并向每一位员工发送标准化生产手册;厂区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培训,不断提升其操作技能水平及安全操作意识;所有生产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禁止无证操作;特殊工作崗位人员需佩戴特殊防护用具。通过实施标准化作业,让化工生产更加规范化。另外,化工企业要构建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包括组织保证体系、制度保证体系、生产监督保证体系、安全教育培训保证体系、事故应急救援保证体系、安全信息反馈保证体系、安全文化建设保证体系,以此来实现系统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效能。
4强化化工安全管理的相关对策
4.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要完善化工安全管理工作,必然要构建出一套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首先,中小化工企业要加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构建安全事故保险机制。企业要与保险公司进行协商,对事故伤害保险进行完善,扩大保险范围,逐渐向工程风险、技术风险方面覆盖。同时,保险公司也应该向化工企业提供相应的事故风险分析及生产安全服务,尽可能将安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管理责任制。在行业、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中小化工企业已经开始转型,逐渐朝着集约型方向发展。集约型组织对安全管理责任制具有更高的需求。在安全管理责任制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分级责任承包制,通过分解安全责任,将相关责任细化,并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同时,要重视安全评估制度建设。企业要对每个生产车间进行定期安全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尽最大可能消除安全隐患。此外,要不断完善安全信息反馈机制,保证生产过程中信息交流的通畅性,避免信息传递故障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4.2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中小化工企业除了要重视制度建设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不断深化领导、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一方面,企业要重视安全培训工作,并将之视为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推手。培训形式可以是会议、讲座、知识竞赛等。以多元化的形式来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让员工意识到规范操作、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使其能够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宣传工作。企业要开辟安全专栏,构筑宣传平台,并向基层员工发放安全手册,管理层要定期深入基层给予指导,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价值观宣传灌输,提升安全宣传的时效性。
4.3改善化工生产环境
化工生产避免不了各类有机溶剂、酸、碱、腐蚀性原材料等。中小化工企业普遍存在生产作业环境差的问题。操作工人长期处于恶劣生产环境下,容易出现各种职业伤害及职业病。化工生产环境的脏、乱、差还可能导致各种安全隐患。因此,化工企业要重视生产环境整治工作,逐步形成生产环境标准化,涉及内容包括原料定置、线路规范、设备摆放、通道顺畅等。对于不合规范的生产设施进行整改,尽最大可能为生产操作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健康的工作环境。
5结束语
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也是化工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的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安全管理意识,逐渐形成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将化工安全生产风险降到最低。
作者:密龙风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