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管理困境及建议探究
目前,中国茶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近年来,我国的茶叶产量和产值的增幅都数倍于茶园面积的增幅,这说明我国的茶产业生产正在由依赖面积扩张的粗放发展向提高茶叶品质和综合利用率的集约发展转变。福建是中国最主要的产茶大省,探究福建茶产业主体——小微茶叶企业的生存难题,打造茶企业健康发展环境对于福建茶业现代化转变及缔造茶业强省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着融资难、用工难、生存难等问题。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是影响企业发展,乃至福建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本文从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角度对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的生存发展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管理水平现状概述
1.调研概述
本文的分析是基于安溪、福鼎、武夷山、福州等福建主要茶叶产地的300余家小微茶叶企业的实地调查。对于小微企业的定义,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到100万元的企业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定义,“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本次调研的样本选择严格按照以上标准,调查过程科学规范,样本能够充分代表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2.福建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现状
福建省是我国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地区之一。目前福建省的茶叶企业大多为小微企业,企业管理结构不健全。首先,大多数小微茶叶企业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只有部分规模较大,资金较充足的企业才会具备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其次,小微企业规模都较小,很多属于个体工商户或家族是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决策权、经营权都把握在企业经营者手中,严重影响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最后,企业管理者学历水平普遍较低,难以适应高速变化的市场,缺乏企业管理知识能力,决策大多依靠经验,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持。
二、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管理困境
1.现金管理不科学,账务处理不规范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水平往往对企业资金的运作以及重要的生产经营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由于受到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往往没有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对于配备了专门会计职位的企业,其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往往难以胜任,并且往往与企业经营者有亲属关系。这一特点直接导致小微企业财务处理程序不规范,造成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缺少真实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导致经营者难以做出正确决策,无法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造成资金的运作难以适应企业快速的运营节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同时,不规范的财务处理程序留下的漏洞,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脱离控制,使企业蒙受损失。
2.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基于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大部分小微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远高于其营业额。而大部分小微企业企业缺乏及时有效地处理存货的能力,在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的同时,还额外产生了大量库存费用。许多小微茶叶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现问题无人监督,资产浪费严重。
3.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模式僵化
大部分小微企业属于个体工商户或家族式的企业,企业的投资者往往同时就是企业的经营者。根据调查,在福鼎的白茶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为个体工商户。这些小微茶叶企业往往疏于设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决策权与经营权大都保留在企业领导者手中。这一特点导致企业的管理模式僵化,经营管理决策直接取决于少数管理者的意志,缺乏科学性。
4.管理能力较低,管理难度加大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77%的企业管理者文化水平在在高中以下,这一数据集中体现了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经营者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为当地的茶叶企业很多是由茶农自己创办的。同时,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决策权及经营权保留在企业领导者身上,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小微茶叶企业的日常管理决策往往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持。例如,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小微茶叶企业的经营者难以对企业的职能进行合理安排和科学管理,在岗位的方面往往出现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员工易出现越职办事的现象。另外,由于小微茶叶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大,更加大了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难度。
三、推动小微茶叶企业管理建议
诚如上文所述,福建省小微茶叶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不完善,难以应对市场发展的复杂变化;另一方面,小微茶叶企业力量薄弱,缺乏资金,亟需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帮助,加强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的发展。
1.完善财务体系,规范现金管理
企业应该招聘专业的财务人员,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并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改进以往财务报告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的情况,定期向相关各方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企业还应该严格监督自身的财务管理,有条件的应该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要加强对现金流的控制,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避免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
2.分析优势产品,加强存货管理
面对占用大量资金的月末存货,企业应当做好科学的采购计划,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管,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平时要根据市场分析自身的优势产品,加大优势产品的生产研发,不盲目跟风,科学地进行生产,以减少库存。同时学会运用现代方法处理企业的库存量,加速资金周转。
3.创新管理模式,注重能力提高
企业管理者应当勇于打破僵化的管理模式,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通过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协助企业管理。在企业内部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要完善企业岗位分工制度,避免出现越权办事的现象,方便企业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不断学习管理知识,使自己具备科学管理企业的能力。注重企业员工的培养,特别要注重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培养,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4.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要协助企业进行管理,引导企业管理者加强管理能力。政府可以在帮助企业管理方面加大扶持,协助企业寻找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投入进行补助,鼓励企业加强管理能力的提高。政府还应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鼓励社会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行业协会可以针对企业员工水平较低的弱点,联系大中专院校,举办培训会,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员工的水平。
5.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构建良好企业文化
企业要加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影响员工,形成向心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给予员工归属感。其次,要建立竞争机制,鼓励企业员工间进行良性竞争,促进员工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最后,确立科学的人才选择和使用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中小茶叶企业应当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激发人才的最大能动性,尽可能创造能够吸引人才的氛围。
四、结语
依托中国茶叶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小微茶叶企业必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企业、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三力并举,解决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福建小微茶叶企业发展必将形成一个新局面,实现集约型发展的新态势。
第2篇:名山茶产业经营机制变迁分析
名山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区内土壤类型以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为主。其境内蒙顶山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蒙山茶历来以“贡茶”著称,但如今蒙山茶在全国市场上业绩平平,仅被少部分地区人所熟知。消费者大都知道的是铁观音、云南普洱、西湖龙井等,很少人知道“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经营机制方面着手阐述名山茶“走不出去”的原因和相应对策分析。
一、茶产业经营机制及其在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所谓“产业经营机制”,就表现为整个产业的发展结构和发展原理,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营管理体制,如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用制度确定的相互权责结构、利益结构、决策组织结构等,都是体制的重要内容,这是决定产业经营机制类型的基础;另一方面就是由该具体体制所产生的具有某种必然趋势的机能。名山茶叶的发展现状与经营体制的好坏是密不可分的。
(一)茶叶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基地建设不成熟,管理水平低。据调查,近年来名山县加大力度搞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化种植。比如,中峰乡“万亩示范茶园基地建设”,内部基本实行公司式管理,提高了运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名山县全县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26万亩,但实行基地建设和规模种植的不到1/3。存在着分散经营、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现象。在分散经营中,大多数茶农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使得他们难以及时、全面、准确把握市场行情,无力抵抗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并且这种模式,不利于种植技术的推广。
在种植茶叶的过程中,由于单家独户的生产,造成了茶叶原料品质的参差不齐,这包括茶叶原叶的颜色、大小、农药残留量等问题。其中,农药残留量超标是制约名山茶叶走向川外、甚至走出国门的重要因素。
(二)茶叶产业价值链发育滞后,茶产业利益链条分配方衔接不紧密。茶叶转化为经济效益要经历多个阶段,包括茶苗培育、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和最终消费的价值创造增值价值分配等活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种植茶叶科技进步,必然要求种茶的最终目的要从满足于种植及其加工产品数量的增加转变为追求茶叶最终产品价值的增加与实现。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创造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负担各项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成本。价值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于尽量增加顾客对产品或服务所支付的价格与价值链活动所消耗成本之间的差距(利润)。我们来看一下名山茶叶产业增值的趋势图。
茶农、加工厂和批发零售企业的目的是使产品增值,并努力使其最大化,即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图1反映了名山茶叶增值过程以及产品价值与成本之间的差额。纵轴表示茶叶在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价值量,横轴表示茶叶增值的各个环节;实线表示产品的价值,虚线表示产品的的成本。实线与虚线之间的面积表示各个环节的增值能力,各个阶段价值线与成本线之间的面积大小表明了各个环节增值能力的大小。图1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茶农在茶叶产业链中的收益最低,而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比较大。具体可以总结为:“种茶的不如制茶的,制茶的不如卖茶的”。
现实的问题就在于名山县茶叶种植、加工、销售都处在很初级的阶段,产品附加值低,主要是以茶叶原叶和中低档茶叶成品为主打,缺乏好的品牌,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在与江浙一带的茶叶经营行业竞争中处于下风。在利益分配链中,各分配方只注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另外,利益各方只顾自己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分配的内部矛盾,忽视了外部竞争的产业链的发展,这无疑使名山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产品分销渠道建设落后,无法更好地促进茶产业发展。茶叶分销渠道是指茶叶产品或服务从企业向用户转移过程中经过的路线,即产品所有权转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的通道。名山现有的茶叶企业较多,大体分为三类:生产基地型企业、初加工型企业、生产型企业。而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年销售业绩在10万元以上的只有127家,自产的成品主要在四川省内销售。也有一些茶叶企业实现了茶叶的出口,但大多数只是以原料为主和低质茶叶为主,名茶销售份额极少,销售形式单一,主要依靠的是代理销售商。实现直销的企业很少,没有建立起与消费者直接零距离接触的市场终端。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必须通过中间商来获取,这样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滞后,这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1、企业不重视分销渠道的建设。名山茶叶企业大多是由传统的手工作坊演变而来的,大型企业也是由国有企业转型,其观念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销售观念,在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的局面时,传统企业的反应速度明显低于灵活的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
2、缺乏分销渠道设计能力。茶叶企业不知道如何设计自己的分销渠道,而盲目地投奔市场。新的产品上市,厂家就全力以赴地寻找经销商,不以产品的特性来设计分销渠道的长度、宽度和层次。这样的营销方式,不能把特色的产品通过分销渠道传递到特定的市场目标,势必会影响产品增值和有效销售,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和赢利能力。
3、企业对分销渠道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名山茶叶企业深感渠道控制困难,运转成本较高。茶叶厂家未获得渠道竞争优势,会对各级渠道成员进行促销努力,而这种努力因为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促销资源的浪费已形成厂家的“财务黑洞”。比如,没有专业的销售代理,他们在代理一种产品的同时,还代理其他产品。很多用来促销的产品,被当作回扣或者人情送人,这是一种监管不严造成的资源流失。在企业内部,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很少,有数据管理系统的更少,当然这与企业规模大小有很大关系,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内控制度的不健全。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想要实现良好的分销管理渠道控制是相当困难的。
(四)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获得规模效益。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的联系中主要还是以市场为联系纽带,这种方式需要的投入不多,但是从中得到的效益也不高。所以,茶叶加工企业往往得不到茶叶原料的供应与质量方面的保障。茶叶加工企业之间,也存在很多矛盾,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形成合力,积极开拓市场和扩大竞争力这一方面完全属于“单打独斗型”。
总之,名山茶叶企业的分销渠道是非常脆弱的,整个渠道条件处于落后、凌乱、缺乏整合的状态,而市场竞争对渠道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因此要适时地变革渠道对茶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非常重要。
二、经营机制变革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种茶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经过八年的努力,名山县茶园面积从2000年的51,209亩,发展到了2008年的近26万亩。全县茶叶生产基地涉及到20多个乡镇,上万亩的产茶基地包括中峰、双河、联江、百丈、红星等12个乡镇。其中,在种茶面积最大的中峰乡,还建立起了“万亩示范茶园”,当地政府和企业也致力于打造一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初见成效,茶农的收益也有所增加,整个茶产业对地方的财政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同时也拉动了经济增长。要继续提高经济效益,就要继续实行以政府为引导,“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一体化经营,降低管理成本,解决茶园的分散性和小规模的粗放经营问题。在今后的基地建设当中,应当注意提高种茶的技术含量,推广优质栽培技术,提高茶农的种茶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对茶园基地实行公司化管理,对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茶农增收,企业增产。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整个茶产业中,有哪些环节参与到了利益分配中来了。
在名山县茶叶发展中我们主要研究茶农与茶厂以及市场销售终端的利益分配问题。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了茶叶的增值链条,加工和销售的利润均较茶农的收益大。名山县发展茶产业,不仅是从数量上着手,更多的是从质量上着手。这样,就需要提高茶农的种茶积极性,要平衡利益差距,提高他们的种茶积极性,提高原叶的品质和质量,才是名山茶叶产业的出路。同时,也要协调加工和销售企业的利润分配,更紧密地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使加工企业更好地利用销售商从市场反馈的信息,生产更适合市场的产品。
(三)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名山县茶叶的发展要在不断提高原分销渠道的管理和效率的基础上,拓宽销售渠道。就茶叶企业来说,福建天福名茶的分销模式是值得借鉴的。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分销模式,而是采用专卖营销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这种连锁直销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流转环节。专卖店的员工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在推销茶叶的同时,也积极传播茶文化与茶的健康效用,同时配有精通茶艺的员工,为顾客讲茶、泡茶,一起品茗的人性化管理。给顾客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因此,名山茶叶企业可以借鉴天福茗茶的分销方式,打造自己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茗茶,做好专卖经营,培养专业的茶艺人员,既进行了产品的促销,也宣传了“禹贡蒙山”的茶文化。同时,利用各种茶叶展销会、交流会,做好品牌的宣传工作。
(四)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由于茶叶生产的特殊性,名山茶叶产业的初级加工企业和精加工企业一般是在一家企业内、在生产链条上,初加工和精密加工的联系很紧密,这就是名山茶叶的一个优势。同时,很多茶叶企业为了扩大规模,还兼并一些小型茶叶加工厂,但名山茶产业还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茶叶企业的激烈竞争。比如,四川“竹叶青”等茶叶加工企业每年都要到名山收购原叶,对名山本土的茶叶加工形成不小的冲击。如果没有强化的组织经营,没有强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名山就会丧失加工环节的收益,逐步退化成为茶叶原料产地。因此,名山茶叶企业之间的垂直整合和适当的兼并是提高竞争力的主要策略。
而在加工企业与销售商方面的联系来说,名山茶主要以市场随机交易为主要联系,没有稳固的关系。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供应,有时会对市场造成不良影响。当然,一些大的加工企业也有自己的专卖店,但这种市场终端的覆盖范围太小。要保住市场份额,就要加强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关系,通过双方合作的加强将起到双赢的作用。
就茶农的组织化程度来说,形成一个专业的种茶组织,有利于提高种茶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与茶叶收购商谈判交易时,有强大的组织做后盾,底气更足,有利于茶农的长效增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