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中的隐性成本及其控制策略(企业管理中的隐性成本及其控制措施)

2022-12-03  本文已影响 295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企业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其经济活动的成本。在企业中,会计成本是记录在帐的历史成本,所涉及的会计业务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因此比较容易分析和控制。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来说,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企业中的隐性成本。本文着重从管理角度,分析企业组织活动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及其控制问题。

一、隐性成本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1.隐性成本的概念和类型
隐性成本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是由于经济主体的行为而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和转嫁的成本形态的总和。隐性成本按照隐蔽方式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潜移性的隐性成本,即甲主体将自己的成本负担以隐蔽的方式转移给乙主体或社会性主体负担,自己不负担或者只负担其中的平均数。第二类是迁延性的隐性成本,即经济行为主体为了彰显绩效或维持自己的存续时间而将已经发生的成本隐蔽、积累下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主体行为具有主观故意性,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将已经发生的成本隐瞒下来,有意识地制造虚假繁荣,导致将来成本增大。第二种情况是主体行为没有主观故意性,由于其认识能力有限或客观对象的复杂性而导致的对其经济行为的真实后果的判断失误,从而使将来成本增大。第三类是结构性失真成本,例如将送礼的花费以劳务费的名义做帐、将内部控制人的各种高档随身设备按照生产设备做帐等等,掩盖了企业总成本费用构成的真实性。
2.隐性成本的特点
第一,隐性成本具有隐蔽性。企业隐性成本之所以具有隐蔽性。以会计核算内容为主体的显性成本具有历史性,即历史上已经发生、当期必须支付的成本。而隐性成本中的一部分是潜在成本,要在以后才起作用,也就是作为企业将来收益的冲减因素而起作用。由于将来的事情能否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等,都是不能确定的,因而更难于认识。所以笔者强调,认识隐性成本的潜在性是认识隐性成本的关键。
第二,隐性成本具有放大性。以安全成本为例,今天省10元钱没有更换的旧电线,说不准明天就会着火,造成10000元的损失。这就是隐性成本的放大性。企业的人事危机、财务危机、信用危机等都是平时管理过程中一些问题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的结果。
第三,隐性成本具有爆发性。企业的隐性成本的积累量越大,其爆发性越强,危害也越大。例如信任危机的爆发,就是绝大多数合作伙伴认识到与之合作的风险大于重新寻找合作伙伴的成本时,就会离开它而去寻找其他合作伙伴。而财务危机的发生往往与信任危机的发生同步。

二、隐性成本产生的原因

1.隐性成本生产的一般原因
隐性成本是由于经济主体在追求收益过程中的不正确和不正当经济行为造成的成本失真。就该主体而言,有的是不知自己的行为将造成隐性成本增大而为之,叫做不正确的经济行为;有的是在明知其行为将造成隐性成本的增大而故意为之,叫做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大多数隐性成本存在是由于不正确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即由于客观经济对象的复杂性和一定经济活动主体认识的局限性决定的。但也有许多隐性成本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引发的,特别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各经济活动主体的不正当经济行为是相当普遍的。所谓“不正确的经济行为”是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经济行为为参照的;所谓“不正当的经济行为”是以法律、政策体系及正常的经济伦理道德规范所要求的经济行为为参照的。导致不正确的经济行为的原因不外乎是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由于人们的经济活动的客观复杂性导致其内在规律的隐蔽性,给人的认识和把握带来了难度。主观方面,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差别的,对成本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经常会有许多成本因素暂时不被人所发现和认识。第二类原因是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导致不正当经济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的职业生涯的短暂性和经济组织收益长期最大化之间的矛盾;经济人追求个体收益最大化的本性与整个社会经济利益的全局性和长期性之间的矛盾。
企业管理过程中导致隐性成本存在和增大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失真。包括内部信息失真、外部信息失真、内外信息不对称三个原因造成的企业成本无形增大。内部信息失真是系统内部的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真实信息散失和虚假信息传递。外部信息失真是企业对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错误认知。内外信息不对称是指企业一方面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竞争态势、行业状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不了解,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又在大量地向社会散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封锁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2)内部摩擦。企业内部机构设置的职能划分不清,机构的职能重叠和空白同时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争权夺利、推诿扯皮不断,内部运作效率低下,隐性成本非常高,许多对企业十分有利的事情在外面能够迅速办妥,但往往在内部部门之间被卡住了,企业自己制约着自己的发展。
(3)权威失灵。企业领导者的权威受损甚至失灵,令不行,禁不止,各自为政,或阳奉阴违,或消极抵触,表面应付,造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影响到生产、销售,特别是客户关系,使企业隐性成本不断增大。
(4)信用丧失。主要是外对客户和社会,内对员工丧失信用。丧失了信用也就失去了发展过程中的支持力。轻则经营成本增大,重则丧失客户、丧失优秀员工,使经营难以为继。
(5)品牌损失。一个企业的品牌是靠产品的质量、良好的顾客关系、细致入微的销售手段和能使顾客满意的售后服务等组成的。而品牌一旦形成,它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品牌运作得好,尽管花费少,但其增值量会远远大于实际投入的资金的积累量;如果运作得不好,尽管花费多,但品牌的价值增值少、不增值甚至损失。
(6)激励约束失当。一方面是对代理人的约束软化,会使其占有和支配所有者的资源的动机发生变化。他们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可能想方设法支配更多的资源牟取私利。另一方面,激励措施失当,该多得的少得,该少得的多得,该奖的不奖,该罚的不罚,奖懒罚勤,奖亲罚疏,这样会造成整个组织的内部成本快速增大。
(7)谈判成本(交易成本)。市场交易中谈判双方以各种方式展开博弈(讨价还价)的成本,其中包括以请客送礼等方式获取对方信息、拉拢腐蚀对方工作人员,损害其委托的利益等等非正当的谈判手段所形成的隐性成本。
(8)决策失误。急于求成,好大喜功;信息不全,判断错误;目光短浅,决策能力差;优柔寡断,坐失良机;独断专行,盲目冒进等等,都必然导致不适当的决策行为,增大成本。
(9)“信任—忠诚”问题。“上级不信任,下级不忠诚”。这是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一方面,上级怀疑所用人员不忠诚,处处设防,事事掣肘,增大了监督控制成本;下级由于被管得过死难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大了工作成本。另一方面,下级怀疑上级不信任自己,要么花费心思和时间取得上级的信任,转移工作注意力;要么产生叛逆心理,丧失忠诚,消极怠工,甚至产生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
(10)审批制管理模式下的“争权推责”现象。控制型管理的内部成本是非常高的。上下级之间追求权力最大化和责任最小化的争夺权力和推委责任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作为下级,在接受任务时,都想给自己留有余地,争取多要资金、多要人员;作为上级在下达任务时会尽量将任务指标放大、给自己留有余地。
另外还有管理过程中的其他不正确经济行为导致的隐性成本诸如结构失调成本、进度失调成本、最佳时机选择成本等等


2.导致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中隐性成本增大的基本原因
就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而言,造成我国经济生活中隐性成本大量存在的基本原因是:
第一,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约束盲区给机会主义行为孳生蔓延提供了土壤。
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约束盲区给一部分机会主义分子以暴富的机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了负面示范效应。一些人靠勤劳致富,另一些人靠投机发财。只要现存体制不能使勤劳致富者得到褒奖而让投机者受到惩罚,人们便不会自觉地效仿前者而抵制后者。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权力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并存,给机会主义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寻租活动猖獗;官商结合,共同瓜分社会资源。部分国有企业“吃完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股民”就是例证。
第二,国有企业政府选择经营者机制和市场竞争要求之间的矛盾,是隐性成本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无照驾驶”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管理落后,许多企业经营者缺乏最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企业是少则数千万元、多则几十亿元资产的“车”,但这车的驾驶员往往是胆量型的而不是技术型的。况且,汽车司机有驾驶执照而企业“司机”却没有驾驶执照。私营企业主“无照驾驶”的是自己的钱购买的“车”,而国有企业经营者“无照驾驶”的是公家的“车”,责任心当然有区别。再加上有部分交通警察以罚代管或者只要有人递烟就会放行,这就使得翻车概率高成为必然。
所有者缺位。国有企业现行体制中所有者缺位,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实际支配者为了保住已经取得的位子及其权利,会千方百计地追求“经营业绩”,采取各种手段,降低经营成本,包括将现在的成本转移到将来,将企业的成本转移给国家、社会、员工、客户等等。
多层代理,产权不清。国有资产由于产权边界不清,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实际上通过层层代理被各种主体分别占有,其财产转移中的规则软化给“盗挖”者提供了方便条件,于是,用各种隐蔽的办法从国有资产那里捞好处、揩油水,就成了一种社会通病。国家投资和补贴的大量存在,使一部分掌握审批权的实权人物收受贿赂,通过争夺出卖审批权,瓜分国家经济资源,竞相攫取国家无偿投资,吞噬了不少国家财产。
第三,企业盲目扩张过程中的效益虚假现象。
企业规模快速扩大中的收益隐蔽:一方面,一个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其管理素质、技术成熟度、市场开发跟不上,造成利润目标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大量资金的诱惑促其大规模扩张,在高速扩张过程中,表面上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不断增加,实际资产不断缩水、隐性成本不断增大,直到这些隐蔽起来的成本突然显性化,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
第四,特殊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的思维定势和决策习惯是企业隐性成本增大的直接原因。
经济转轨过程中相当多的企业家的成长历史,是主要依靠胆量、靠闯禁区走向成功的历史。这种历史造就了一代聚财的本领远大于生财的本领的胆量级企业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胆量型企业家必然为经营创新型企业家所取代。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胆量型企业家在目前阶段还大量存在。这些企业家擅长于如何将企业做大,但不善于如何将企业做强;擅长于索取,却不善于创造。这些企业家的成长历史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决策能力等不会考虑或者更多的是考虑不到今天的行为会对今后的成本产生怎样的影响。民主决策和决策效率的矛盾,个人决策和决策科学性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而胆量型企业家对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必然趋势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习惯于家长式管理,个人拍板式决策。尤其具有辉煌发展历史的个人英雄主义型企业家,如果不经过严酷现实的教训,一般是很难自觉放弃独断决策方式的。而长期独断型决策必然会导致重大失误。
第五,制度二重性下的选择成本增大。
显性制度体系与隐性制度体系的同时并存,使得企业在二者之间的选择和平衡过程显得更加复杂,同时由于显性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和隐性制度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在遵循相互矛盾的各种制度的过程中常常显得束手无策,选择制度和适应制度的成本明显增大。遇到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时,往往一方面按照显性制度要求走程序;另一方面按照隐性制度要求走门子。同时面临两难选择和双重压力:走程序面临的是执法不严、个别工作人员卡脖子的压力;而走门子则面临着违反显性制度和选择的不确定性的风险。
第六,道德方面的原因。
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使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共产”型道德土崩瓦解,失去了其原有的规范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型道德,贪图享乐、追名逐利成为社会时尚。人们道德素质的下降,出现了信仰危机、信用危机、信任危机。人们千方百计追逐个人收益的最大化,将仁义道德、天地良心置之脑后,各种违规行为成为“敢想、敢干、敢冒”的改革典范,人们将自己行为规范下降到了“可以违法、不要犯罪”的底线,只要不追究刑事责任,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出来。许多政策、法令、制度失去了规范作用。这是经济活动中隐性成本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以“利人利己”为基本标准的道德规范体系,防止“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不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隐性成本的危害及其对成本管理的挑战

1.隐性成本的严重危害
第一,掩盖了经济数据的真实性。隐性成本掩盖了经济活动参数的真实性,扭曲了一些经济参数,使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观察有可能偏离实事求是的轨道,因此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和不良后果。
第二,掩盖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在隐性成本的掩盖下,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将国有资产划进自己的“帐户”,将个人成本转嫁给国家,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有人估算,国有资金流失速度每天至少一个亿,一年流失的国有资产足可建一个三峡工程。仅每年公款吃喝要挥霍将近2000亿元,洗桑拿浴要花掉100亿元,吸毒要消耗上百亿。
第三,降低了人们对管理层的信任程度。对隐性成本所造成的成本管理的混乱和无序状态的治理,是管理当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对“吃喝嫖赌全报销”的现象就会出现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使个人主义和机会主义盛行。
第四,导致企业“猝死”现象的增多。企业的生死兴衰,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是实践中许多企业都是迅速壮大、效益连年翻番,不久后又何以在一夜之间变成负债累累、大量亏损的空壳呢?这种特有的经济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隐性成本的存在。隐性成本——这个隐藏于财务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的怪物,其产生、隐匿和爆发的过程,就是一些企业“疯长—猝死”的历史。
第五,引发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孳生蔓延,社会规则遭到践踏。大量隐性成本的存在,某些机会主义分子投机钻营的得逞,对大量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人具有强大的诱惑和示范效应,为机会主义者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一部分人不是把精力放在如何创造社会财富上,而是如何去占有社会财富上。一部分企业仍然不是把精力放在如何发展生产、开拓市场上,而是放在如何争取国家的无偿投资上。“犯大错赚大钱,犯小错赚小钱,不犯错不赚钱”违规赚钱思想,牺牲的是规则的严肃性和规范作用,张扬的是机会主义的投机行为。社会规范失去了权威,投机钻营行为成为人们竞相效仿的榜样,造成了整个社会隐性成本的大量积累,严重妨碍了社会秩序的维护,妨碍着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助长了“不劳而获”的剥削思想的蔓

延。
第六,腐蚀了人们的心灵,败坏了社会风气。隐性成本可以带来隐性收益;追逐隐性收益,给社会积累了更大的隐性成本。隐性成本的大量存在,对个人私欲驱使下的种种隐性经济行为的约束软化,个人的成本可以通过种种手段转嫁给国家、社会、他人和后代。于是许多人便挖空心思地利用手中已经掌握的权力,将自己的个人消费、个人享乐、个人经营的成本通过各种手段以合法或者非法的名义转嫁出去,自己轻而易举暴富。这些跟“小偷、响马”别无二致的人冠冕堂皇地成为社会名流,是对邪恶的示范、对正义的强奸,使整个社会道德严重滑坡,腐蚀着、扭曲着更多的人们的灵魂。
2.隐性成本问题对成本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对传统的成本管理的严峻挑战。传统成本管理的基本管理点是:机器设备的维护和折旧;原材料的消耗定额;人员工资及福利;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及税金等。这些成本的控制更多的是数量上的控制。而大量隐性成本现象的存在,其原因更多的是与资源要素的构成质量有关,更多的将依靠结构优化组合来控制。这就对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手段、组织管理者的素质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二,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传统战略管理基本不把长期成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企业战略的管理范围,认为成本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能。企业要长期生存和发展,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成本和利润问题。隐性成本的广泛存在,威胁的就是企业的远期成本,其直接的结果是远期的个体成本增大或者是远期的企业生态系统恶化。因此以关注企业长远发展为主题的企业战略管理,首先要把企业隐性成本的预防和控制纳入其中。如果短期目标的实现,可能导致长期成本的增加,就要运用战略手段来调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追求长期的收益最大化。
第三,对企业组织建设的挑战。组织建设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要做正确的事(改进效能),即付出的应当是有效成本,对企业利润增加有正面效应的事情,也就是解决组织的方向问题;一是要正确地做事(改进效率),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更多是事情。而隐性成本问题对组织建设提出的问题是:第一,对如何做正确的事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不仅要保证组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都做正确的事情,而且要把握住目前所做的事情从长远的观点和全局的观点来看都是正确的。第二,在提高效率方面,不是去追求组织系统内某一方面的效率提高,而是追求整个组织整体的效率的提高,而且衡量这个效率是否提高的标准是企业的长期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眼前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对企业组织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的把握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难度。
第四,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在人员的单位所有制被打破、人才社会所有制开始建立、人才流动渠道日益畅通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状况的好坏与其隐性成本大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隐性成本的大量而广泛的存在,社会劳动方式以及监督劳动的方式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按照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简单依靠延长或者缩短剩余劳动时间来调整劳资双方关系的办法受到了严峻挑战。追求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全新的劳资关系前景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五,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如果企业文化建设落后,企业组织就没有生机和活力,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激发出来,企业的隐性成本就会大量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塑造及维持整个组织的价值共识”。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简单的束缚,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体特色,必须以共同目标为前提、以共同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来谋求相互认可和合作。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虚化为单纯的标识、口号、统一着装之类,而忽视了员工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实际内容,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员工不满,增大隐性成本。

四、加强企业隐性成本控制

一般来说,很好地解决了隐性成本的问题,企业的大厦就不会倾塌于一瞬之间。再能够通过不断的改革调整,逐步把企业总体成本控制在一个很好的范围,企业将会健康成长,甚至可以长远健康地存活下去。
1.树立新的成本观
第一,树立有效成本观念。有效成本是相对于无效成本而言的。所谓无效成本,就是指与对于企业价值的增值和利润的取得没有效用的成本投入。而有效成本是指对于企业价值的增值和利润的取得具有正面效能的成本支出。只有有效成本才是对企业具有意义的成本。无效成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学费,而是投资决策人有意无意地支付的对企业的成长和赢利能力的提高毫无用处的成本。无效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中应该尽量避免的。
第二,树立未来成本观念。经济活动中不仅要节约当期成本,更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注重当前行为对今后成本的影响。
第三,树立社会成本观念。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尽量逼近“帕累托最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对他人、行业、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成本转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树立社会成本观念,在决策中充分考虑企业行为的社会影响。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核上、企业监督管理上应合理科学地估价社会成本。不能把项目评价中的“社会效益评价”当做软指标。
第四,树立全程成本观念。任何经济组织要长期发展,不仅要追求当期收益最大化,而且要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在成本管理的内容上,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并重,以预防和减少隐性成本为重点;过去成本和将来成本并重,以控制和降低未来成本为重点。在成本管理的操作上,要善于在细微之处下工夫。树立“时时、处处、事事都是成本管理点”的成本管理思想。不仅要重视和控制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资本成本等显性成本,而且要重视和控制人力资本的成本、无形资产成本、组织运行成本等等隐性成本。
第五,树立全员成本观念。各个部门、全员都是成本控制者,又都是利益创造者。成本管理不单纯是核算部门的事情,而是经济组织内部所有人员的职责,必须逐步实现成本管理由财务部门控制向全员控制的转变。不能只追求短期的、局部的利益,而是要追求整个组织全局的利益。
2.制定科学的成本战略,实施成本控制工程
成本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必须把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实现成本管理重点的转移,要把成本管理的重点由对有形资源消耗的控制向无形资源消耗的控制转移,牢固树立成本经营的观念,着眼于制定成本经营战略,把隐性成本纳入成本控制的战略规划之内,制定行之有效的各种隐性成本控制计划;通过科学预测,确定积极有效的成本控制目标,保证长期成本最小化。从战略的高度防止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实施成本控制工程。成本控制工程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成本事前控制,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指标分解等方法。成本事中控制,包括产品的技术、工艺开发、投资、物资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事后控制,包括成本控制完成情况的考核、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控制成果收益分配方法等。
3.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隐性成本
关于隐性成本的预防,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问题,即:一方面是如何改变有利于隐性成本产生和积累的经济环境的问题,包括体制问题、机制问题、具体规则等层面;另一方面是如何提高经济活动主体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素质是指要让经济活动主体所从事经济活动的目标指

向财富的创造而非财富的占有,能力是指经济活动主体把握和驾御经济活动对象的能力。
第一,解决规则的效能与效率问题。要从根本上预防隐性成本问题,就必须修复导致隐性成本大量存在的有严重缺陷的制度系统,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建成完全意义上的法治社会。
第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决策的预见性。经济主体的决策水平是影响隐性成本的直接因素。目前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项目论证中千方百计地说项目有多好,效益有多高,哪怕请客送礼也要让项目的预计效益处在高水平。可是粗放的项目论证,盲目的项目建设,为今后的亏损埋下了祸根。这既有审批制下的项目决策习惯的影响,又有决策者素质不高、决策水平低下的影响。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预防隐性成本的重要内容。
第三,积极推行项目建设终身负责制。项目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要对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市场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但绝不是不可认识和把握的。对于盲目上项目造成的损失不能简单地以市场状况发生了变化来推脱责任。要用制度约束投资建设行为,增强责任意识。
第四,让有意制造隐性成本的当事人承担相当甚至更大的成本。推行长期成本管理责任制,对有意识地制造隐性成本,转移国家资产的腐败现象要加以严惩,让造成隐性成本损失的当事人承担与损失额相当甚至更大的成本。有民谚说“捞它百十万,最多判个十几年”,这一方面反映了敛财者胆大妄为、目无法纪;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对贪污贿赂、渎职等有意造成国家财富流入个人腰包的违法犯罪行为处罚过轻,不足以对其他的人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只有让渎职者付出比其渎职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更大的成本,才能够制止其渎职行为的产生。
第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一是减少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造成的教育成本浪费;专业结构搭配不合理造成的效率损失;人才层次搭配不合理造成的高才低就浪费、低才高就损失;因人设事导致的隐性失业。二是避免员工激励失当造成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受挫。三是重视企业"知识流"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共享,确保知识资本的不断增值及最大效率发挥。四是建立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加速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培育更多具有未来知识竞争的高素质人才。五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改善员工关系。
第六,建立良好的企业生态系统。微观经济主体嵌入社会网络、培植和协调社会关系,是实现自我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社会网络中畅通无阻,就容易调动和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壮大自己;在社会网络中受阻,必然在获取社会资源过程中受到挫折和失败,给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企业不仅要和作为婆婆的政府部门协调好关系,还要和客户、股东、竞争伙伴和竞争对手协调好关系,着眼于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以提高社会资本拥有量,降低经营活动中的隐性成本。

参考文献:

1.宫希魁:《试论隐性成本》,《成本与价格资料》1993年第1期第42页;
2.李勇、孙喜杰:《ERP的隐性成本有多少》,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第84期;
3.《网上交易须注意隐性成本》,《市场报》1998年2月19日七版;
4.刘兴:《打狗与隐性成本演化》、《影响力成本》、《信息失真成本》、《权威失灵成本》,《IT经理世界》1999年第11、15、18期;
5.美国EdwinMansfield:《微观经济学(第9版)》,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6.黎诣远:《西方经济学(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
7.高峰:《政府采购如何评价》,《中国财经报》2001年9月18日第1991期;
8.新华社:《西部企业“隐性成本”知多少——感受西部开发投资环境》,新华网2001年11月2日14:40;
9.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互联网专栏《经济书屋》;
10.李金:《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推进:显性制度化与隐性制度化》,《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2月;11.美国托马斯•福特•布郎:《社会资本理论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7期;
1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5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力研究(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