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以乡村旅游构建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什么(三峡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2022-12-06  本文已影响 482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文章从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背景、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和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详细论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均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峡库区;产业;支撑
  
  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到百万移民及其家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产业选择对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三峡库区旅游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快速、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乡村旅游是其必然选择。
  一、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分析
  (一)乡村旅游是21世纪全球及我国旅游发展的主导性潮流之一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以回归大自然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而开展的乡村旅游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美国、日本、法国每年去乡村及大森林观赏、度假和探险的游客分别达到3亿、8亿、6亿人次。
  “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使已有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峡库区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家及重庆市、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依托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和自身优势资源,三峡库区内许多市(区)、县掀起了旅游开发,特别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三峡库区旅游客源市场和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旅游业对库区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原因如下:
  1、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峡库区属于生态脆弱性地区,结合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提出的新要求,三峡库区各区县包括万州区、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忠县、丰都县等15个区县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9年库区15个区县共接待游客2805.7万人,旅游总收入153.5亿元,同比增长30.1%、32.4%,接待游客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让“三峡库区一半移民吃旅游饭”的愿望正在逐渐在变成现实。
  2、乡村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对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强。三峡工程将产生120多万移民,大部分为本地安置,他们需要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三峡库区将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双重压力,发展乡村旅游责无旁贷。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很多,并且知识层次较低,掌握的技术较少,这决定了他们短期之内不可能进入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而乡村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工作岗位层次多,就业形式灵活,家庭旅馆,个人服务,兼职,临时工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就业方式,既可以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人才创造就业机会,也能够给经过较短时间培训、不具备技术专业的人员提供工作岗位。
  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三峡库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突出主要表现有,一是库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状态形势严峻;二是库区上游以及沿岸水土流失严重;三是生态环境和库区水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四是库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人地矛盾尖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等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从库区生态、产业结构、降低人地矛盾、减少工业污染等多个角度发挥对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4、三峡库区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及发展的客观要求。以重庆市为例,乡村旅游资源丰富,重庆市国家等级a级游景区(点)共计53个,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21个,aaa级旅游景区9个,aa级旅游景区19个,a级旅游景区4个。就分布而言,上述旅游景区(点)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或城郊(见表1)。
  另外,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重庆就有15个(处),这些都为三峡库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三峡库区新农村的重要动力。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不忘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对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指导意义
  三峡库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又为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为其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三峡库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我们发展三峡库区乡村旅游业的指导方针。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三峡库区各区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且符合市场规律,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发展。第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库区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减少了对三峡库区国家后期扶持资金的依赖。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第三,乡村旅游能增加三峡库区内外城乡之间的互动,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库区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到现代化的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从而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第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三峡库区农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第五,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乡村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或里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三、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选择
  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要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和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以乡村环境条件为基准,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发掘并构建个性鲜明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一)生态环境示范型
  一般为处于青山秀水之中的库区村镇,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覆盖率高,拥有一定的古木、奇石、瀑布或者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如有一定的区位交通优势,比较容易开展生态环境示范型乡村旅游,如重庆市万州区大垭口森林公园,于2003年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aa级旅游区。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主要景点有“凤仪禅院”、电视塔、画阁岭、亭阁、梅花园、茶园、苗圃、养鹿场等。目前公园内已建有10多处休闲度假村及多处农家乐,是市民们就近选择的理想森林避暑胜地。
(二)农业观光开发型
  一般以现有的农场、畜牧场、林场等为基础,发挥其场地、产业基础等的优势,引入企业或者个人投资,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区(点),如重庆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园,圆内地绿水清,环境优雅。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娇艳欲滴的紫薇、玉兰、红梅、杜鹃、蒲葵、月季等各种花卉苗木,让你真正领略到现代农业的神奇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民族风情依托型
  民族风情依托型乡村旅游类型一般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村镇。它们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吸引着四方游客。重庆市全市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8.30万人,占6.42%,其中三峡库区有50多个民族共50多万人。现在发展民族风情依托型乡村旅游类型比较成熟的有黔江民族风情旅游区,旅游区内有十三个民族聚居之地,包括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其中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旅游区内武陵山、小南海、乌江天险、黄水公园、官渡峽、桃花源等正在开发,实现旅游的真正价值、形成支柱产业已成为黔江二次创业的重要任务。
  (四)依托景区发展型
  一般以著名景区相对集中的客源市场为依托,在景区周边建立乡村旅游社区,他们起着丰富景区旅游活动内容、完善景区旅游服务功能和分流旅游客流的作用。如重庆市万州区大瀑布群旅游区,其一期工程就有1100多个经营项目,将可能为当地群众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二期工程完成后,总共将为约8000人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而间接就业岗位是直接就业岗位的5倍。
  (五)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一般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运动、住宿、餐饮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它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服务市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万州天城镇茅谷村,每年桃花盛开时节,茅谷村宛若世外桃源,令游人心旷神怡;蜜桃成熟时节,村内果品采摘休闲项目深受游客喜爱。该村曾成功举办过三届“桃花节”,已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庆品牌。重庆市长寿湖农家乐、重庆市云阳县永兴农庄等均是三峡库区内乡村度假休闲型的成功案例。
  (六)农业生产体验学习型
  一般是提供土地和种养殖技术,让都市民众享受耕作乐趣,体会农业生产经验,是一种兼顾农业生产和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如亲子农圆等形态。重庆市“美丽乡村嘉年华”旅游景区,可让游客参与原汁原味的生产作坊,亲身体验米酒、豆花、面食、酱菜的生产过程,全方位体验巴渝五千年农耕文化之精髓,无一不让人新奇。
  参考文献:
  1、龙良碧,邹盛贵.重庆市农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2、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冰.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低碳旅游的特征(浅谈低碳旅游的发展之策)上一篇: 山丹皇家马场旅游有限公司的现状(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对策研究)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