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1. 以仁为主题的议论文大学
二人为仁,所以,仁是对人对人保持或超过道德底线的行为的褒奖。不仁则是对别人有低于道德底线的行为,但由于属于道德范畴,不是违法行为。
举几个例子: 小悦悦被车碾了,大家路过而不救,是为不仁。
老师对学生不太负责任,是不仁。
家长对孩子缺乏关怀,是不仁。
官僚对民不作为,是不仁。
以提问者的聪明,自己想几十个应该没有问题。
只要你找五十个职业,举出此人对他人不道德的行为,而不涉及违法,既不仁了。
2. 以仁为主题的议论文800字在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王德、王仁两兄弟是与严氏兄弟几乎同时登场的又一对兄弟。其中,严贡生和严监生两兄弟性格品行完全不同,而王氏兄弟俩则是性格品行完全一样,如同一个模子出来的两个人。两兄弟主要出现在第五、第六回中,虽然描述的文字不多,但其形象却被塑造的非常鲜明。
兄弟两人都是禀生(考中秀才时,名列排行榜前列的可以递补为禀生),算是秀才中的优等生了;所从事的职务也是在私塾教书育人,而且是铮铮有名。按道理来说,这样饱读诗书之人应该为人师表,然而这对兄弟却是“无德无仁”之人。
作者在赋予这兄弟俩名字时,就寓有讽刺之意,也就表明他俩都是“无德无仁”之人。王者,亡也;王德、王仁也就是亡德、亡仁,即“无德无仁”。
王德字于据,王仁字于依,两人的名与字都是出自儒家经典《论语》之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做人要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
反观王德、王仁兄弟俩的所作所为,何曾做到过孔子所言的“据于德,依于仁”?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言行正好与圣贤之教相反,都是见利忘义的小人。由此可见,作者为这对兄弟起名字时,已经将两人圈于“无德无仁”的格局之中了。
在王氏兄弟眼中,从来就没有“德、仁”,只有利益;除了利益不能放弃之外,一切都可以抛弃。
一、妹妹临死之际,忙于扶立赵氏为正室
在妹妹王氏临死之际,严监生急于将自己的爱妾赵氏扶为正室,也得到了王氏本人的认可,于是就请来了王氏的两位哥哥王德、王仁兄弟。
第五回写到:“两人走到床前,王氏已是不能言语了;把手指著孩子,点了一点头。两位舅爷看了,把脸木丧著,不吭一声。须臾,让到书房里用饭,彼此不提这话。”
看到妹妹王氏已经同意让赵氏为正室后,王氏兄弟脸色就变得很难看了;对于此事也是一声不吭,也不再提及这件事。王氏兄弟用这种方式来默默抗议此事。
见此情况,严监生开始采取行动,用钱来打动王氏兄弟。第五回写到:因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二位双手来接。
得到严监生的钱后,王氏兄弟立马变了一副嘴脸,开始竭尽全力帮助严监生赵氏扶为正室,为其出谋划策。
第五回写到:两位道:“有我两人作主。但这事须要大做;妹丈,你再出几两银子,明日只做我两人出的;备十几席,将三党亲戚都请来,趁舍妹见你两口子同拜天地祖宗,立为正室。谁人再敢放屁?”严致和又拿出五十两银子来,二位喜形于色去了。
通过为严监生出谋划策,王氏兄弟借此又得到了一些银两,于是两人变得喜形于色,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此时王氏已病入膏肓,连话都说不出来,两位哥哥却只顾自己利益,早就把王氏这个妹妹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二、妹妹逝世后,不见伤心只见利益
第五回写到:管家都在厅上,堂客都在堂屋候殓,只有两个舅奶奶在房里,乘著人乱,将些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连赵氏方才戴的赤金冠子,滚在地下,也拾起来藏在怀里。
王氏逝世后,丈夫严监生是哭了,赵氏也是哭的昏天黑地,而王氏兄弟却没有做出任何表示伤心痛苦的行为。其中王氏兄弟的妻子更是露出了丑恶嘴脸,丝毫不见她们悲伤,只顾着掠夺金银首饰,无耻之极。
当赵氏坚持一定要为王氏披麻戴孝时,这时王氏兄弟开始发话了,极尽讨好赵氏。
第五回写到:赵氏定要披麻带孝,两位舅爷断然不肯道:“‘名不正则言不顺’你们此刻是姊妹了;妹子替姊姊只带一年孝,穿细布孝衫,用白布孝箍。”
为了讨好严家今后的女主人赵氏,王氏兄弟也是费尽心机。赵氏要为王氏披麻戴孝,王氏兄弟则断然不肯。此时王氏才刚刚去世没几天,王氏兄弟就为自己今后的利益考虑,真可谓无耻至极。
在王氏兄弟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德、仁”。所谓的道德仁义、兄妹情义,所谓的圣贤之教,都是浮云。除了自身利益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打动他们。
三、对赵氏的态度,随着其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在赵氏成为严家的女主人后,王氏兄弟对其是百般讨好;而随着严监生、赵氏独子的先后逝世,严贡生开始谋划霸占严监生家产,赵氏的处境开始一步步处于劣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氏兄弟开始转变其对赵氏的态度。
第六回写到:彼此说了两句淡话,又吃了一杯茶。王家小斯走来说:“同学的朋友等着作文会。”二位辞别去了。
当赵氏在应对严贡生并处于劣势地位时,王氏兄弟就改变了之前百般讨好的态度。先是敷衍赵氏几句,之后干脆就找个借口,说是要“作文会”,借此溜之大吉。
在汤知县批出“仰族亲处覆”后,赵氏把亲族全部召集起来后,王氏兄弟变得一言不发了。
第六回写到:“那两位舅爷王德、王仁,坐著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总不置一个可否。”两个人自心里也裁划道:“姑奶奶平日只敬重的王家哥儿两个,把我们不理不睬,我们没理由,今日为他得罪严老大,‘老虎楼上扑苍蝇’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
当赵氏面对严贡生的欺压霸占,完全处于劣势时,王氏兄弟的丑恶嘴脸开始原形毕露,像泥塑木雕一句话不说,只是心里暗暗想到:虽然赵氏平日里对咱们王氏兄弟不错,但也没有理由为她开罪严贡生。可以说王氏兄弟是典型的忘恩负义、无耻至极之人,他们看中的只有自身的利益。
像王德、王仁这样的一类人,饱读圣贤之书,满口仁义道德,实际行动却处处背离圣贤之教,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作者正是借其精心塑造的王氏兄弟形象,强烈讽刺明朝科举制度下培养的那一群道貌岸然的虚伪士大夫。
3. 以仁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仁即好矣,大仁才能大义。
4. 关于仁的议论文800字作文关于仁义的议论文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
5. 以仁为主题的作文800字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句话所说的背景是这样的: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刚刚打了败仗,被迫迁都,儿子也被迫做了人质。所以,想要马上使国家强大起来,并且要复仇。他急于得到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的人才,所以,见到孟子之后,直截了当地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我的国家,一定能有办法使我的国家得到实利吧?”
孟子看到梁惠王没有看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而是以急功近利为目的,所以很庄重地对梁惠王说:“您为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本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如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富贵险中求,道义放两旁。”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以上的说法更乐意接受,不仅会嘲笑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迂腐,与孔子一脉相承的孟子,在梁惠王急切需要利益的时候,却大谈什么仁义,也是很不识时务。
“义”与“利”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有的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有的人坚守“义字当先”,乃至“舍生取义”。
尤其在当今社会,人们都在竭尽全力追求物质外在的东西,而有这样一群人在向内追求心灵的圆满,成为社会的一股清流。当然是有人肯定、点赞,也有人不太看好,认为故作清高。
在2020年5月14日,我在公众号上写了《依道而行,打造战斗团队》的感悟,引起了群内关于“义”与“利”的交流分享:
周先生:“中国传统文化在时间上先于资本主义商业文明,两者讨论的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两者的理论内核并不兼容。硬要放在一起,不会有新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只有在扬弃二者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周先生:“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们自我修为,舍身取义。但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这两者是不可调和的。”
沈先生:“中国古人有智慧,中庸之道就可以解决不可调和的两者。但中庸之道绝不是老好人、和稀泥。”
沈先生:“在东、西方世界里,这样的问题,都给出了答案:西方就是《圣经》里的马太效应;东方在《道德经》里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喻先生:“ 在中国文化里,‘利者,义之和也’,现在也有人表述为‘义者,利之和也’,中国文化试图将义、利统一起来,这种观点如何推演到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探索的问题”
阳明先生说:“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有人会把“义”、“利”对立起来,好像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其实关于此类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出了答案:
老子《道德经》第3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意思是: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仪、制度,是缺乏忠信与诚实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道”是根,“礼”【利】是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在老子看来“道、德、仁、义、礼”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舍本求末。而且对现代企业经营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比方一项事业创业之初,都是兢兢业业地为他人服务,因为自己一无所有,只有为他人创造价值才能立足,所以在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份忘我,全力以赴地帮助别人,这是暗合“道”妙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德”的层面,事业就有大小厚薄的区分,客户的利润有的高,有的低,对老客户因为贡献少,就会有所冷落、怠慢;
第三个“仁”的层面,公司形成一定规模以后,与同行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重点从关注客户到竞争对手,为了竞争而竞争,忘记了客户的利益,公司的格局境界逐渐降低;
第四个“义”的层面,竞争指向内部,发现股东、高管之间发生产生矛盾,出现“拉帮结派”、“兄弟分家”的情况,就到了“义”的层面;
第五个层面,到了“礼”的层面,礼就是礼貌、制度、规范,面对利益的冲突,就建立各项制度规范,但人们已经忘记初心,遇到风雨,事业就会分崩离析。
老子从“道、德、仁、义、礼”五个层面解读一项事业的“周期律”,很多事业就很难跳出这个“周期律”。一个企业从最初地兢兢业业到最后地分崩离析,其根本原因是小我,"小我"与"小我"碰撞时就很难超越,“放于利而行,多怨!”
只有去除"小我",成就"大我",才能打破"周期律",螺旋攀升。
“义”与“利”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孔夫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华文化时,千万不要死搬教条,被文字表面的意思束缚了。我们如何面对利益呢?谨记孔夫子的另外一句教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依道而行,才能天长地久!
6. 以仁为本议论文第一,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的需要。儒家学说宣扬社会秩序、尊卑有序,要求人们恪守礼制。这些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让儒家学说登上正统思想的地位,成为官方文学。
第二,儒家思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儒家的思想内核“仁”、“礼”与中国古代人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契合,具有很强的亲民性,易于被人民大众接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三,儒家思想自身的不断完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断受到其他思想的冲击,但是它能够把各家思想的内涵融合进自己的思想中,使其更好地适应所处的时代,如宋代的“三教合归儒”。
7. 以仁为主题的关于论语的论文《论语》中“仁”的具体含义主要是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论语》中的“仁”为伦理道德范畴。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wWw.lunwen.net.Cn中国论文网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