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会计论文

阐述财务分析课程的主要内容(对财务分析这门课的认识)

2022-11-21  本文已影响 513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灵活引入,启迪思维


教学应遵循启发性原则,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因为思维的启迪是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起点。课堂教学中针对性的导入,能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积极开动脑筋,启迪思维。在财会专业课的新知识传授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对课题的引入,有意识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例如,《基础会计》教学中,在讲授“商品流转的售价核算”的“鲜活商品的核算”这一节时,可采用“趣味型”的引入方法,在结合“实例型”(利用该生在“华联超市”的实习)的引入,请她们自己讲述在实习中所看到的鲜活商品在经营过程中的特点,从而引导出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法”核算,此刻点题,这样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极大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性,使学生一开课就精神饱满,思维活跃。


二、财会教学中的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授课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接触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可能同时接纳,从而产生一种力求解决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例如,在学习编制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时,先让学生说出资产类账户的特性,即“应收账款”所属明细账户都是借方期末余额,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她们已有的知识解释资产类账户的期初、期末的余额通常都在借方。之后,让学生做“应收账款”所属明细账户有贷方期末余额的情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此题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困惑,悬而未决的疑难驱动学生从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唤起相关的旧知识——“应收账款”账户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债权,是一项资产,所以应列示资产下方;而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债务,是一项负债,应列示负债下方“预收账款”项目,从而解决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一个问题情境的构成,应具备三个条件:(1)教师所展现的学习内容应是学生未知的;(2)这个未知的知识要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发生矛盾冲突,造成认识困惑;(3)新的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通过原有相关知识经验的改组,使新的知识同化,得以纳入原认知结构中,扩建成新的认知结构。


1、财会专业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过渡性。财会专业知识教学,一般先熟悉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然后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具体账务处理操作。财会专业理论知识是相当抽象的,而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又非常具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应用的操作,又从具体的实践应用到抽象理论依据,这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存在着差距与矛盾。但是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过渡的,学生的思维特征与财会专业教学特点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产生思维冲突和心理困惑成为可能。


2、教材编排顺序性与学生认知的可变性。财会专业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链条,每一个后继知识都是来源于以前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因此,当学生触及那些“源于已知又发展于已知的新东西”时,就往往不能由已知顺利地过渡到未知而产生矛盾冲突。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消化了的知识观念,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贮存在大脑中的,这种知识结构,也就是认知结构,它是以敞开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在面临一定问题情境时,通过积极回忆与检索,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识便会复活,衍生出一个个知识触角,去同化新知识,并接纳新知识;同时,原认知结构也随着新知识的充实而不断调整、重组、扩展,这就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条件。


三、多向分析,主动思维


一般来说,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主动思维的培养,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参与意识,是影响学生主动思维的主要症结,它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多向对比分析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


例如,在讲《企业财务会计》中“对外投资”的账务处理中,我们可以结合“长期负债”的账务处理,站在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来进行账务处理,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这样既综合了巩固知识,又可以多途径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发展问题的教学方法和对比分析法。在学生解答某一问题后,教师可以就学生所解出问题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给出发展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或者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思维,进而促使学生不自觉被动地变为自觉地主动,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深厚。


四、设置陷阱,促进思维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存在一种陷阱,人一旦误入这个井,就很难自拨,但就教育意义来讲,其也有着积极作用的一面,这是因为,失落者必然知道失足于何处,一旦爬起来就会接受沉痛的教训,以后会更加谨慎,不再重蹈覆辙,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设置陷阱的意义正在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中的难点及学生解题中常出错的地方,可精心设计“失误情境”给学生以强刺激,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及掌握。


例如,在讲“存货的采购成本与发出成本”时,我出了这样一题:存货的期初结存数量5,000千克,单价2.5元,本月购进存货10,000千克,单价2.3元,采购时支付运杂费1,600元,本月发出存货13,800千克,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本题中购进的单价2.3元不是采购成本,这是诱人出错的“陷阱”,在学生做完该题时,不出所料,学生果然陷入“陷阱”,当学生陷入“陷阱”后,再由学生进行讨论,进而掌握外购存货入账的实际采购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定经历了一系列的表情活动直到领悟的过程,通过设置这样的陷阱,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谨慎性。


五、敢于质疑,深化思维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打好扎实知识的基础。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思维活动首先源于疑问,要是没有疑问,一个新问题就不可能被提出,而这个思维过程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疑,向教材质疑,对已有一些定论质疑,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争辩,在争辩中不断完善自我认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乃是发展学生思维、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讲《财经与法律基础知识》中《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时,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内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等违法行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形成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将根据偷税、漏税的额度采取不同的处罚力度。这时候,笔者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不可以在掌握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合法地进行避税呢?通过这样的设置问题敢于质疑,使学生能大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深化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引进了新的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的求新能力。


作者:高勇(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会计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高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