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会计论文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会计盈余决策有用性)

2022-11-22  本文已影响 659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引言


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一直是财务会计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献,但这些文献主要集中在应计质量、平滑度、可预测性、稳健性等会计质量属性,很少涉及到可比性。可比性是一个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属性,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比较不同项目的异同,从而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FASB,1980、2010)。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作为制定准则的主要目标,我国会计界也一直致力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基于可比性本身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滞后性,一些学者呼吁急需加强对可比性问题的研究。

  

  本文从盈余管理视角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有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前者采用非正常应计项目操纵盈余,后者通过操控经营、生产成本和酌量费用支出等实际交易活动操纵盈余(Roychowdhury,2006)。随着会计信息环境的改善、监管力度的加强,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增加,而真实盈余管理因具有更好的隐蔽性受到了管理层的青睐,可能导致管理层在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上从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Grahametal.,2005)。因此,本文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具有抑制作用?(2)如果具有抑制作用,那么能否进一步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方式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进行转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应计盈余管理管理层通过应计操纵盈余的基本动机是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Zingales,1994;Shleiferetal.,1997),如增加在职消费、避免被解雇、提高声誉等。Demskietal.(1987)认为实现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掌握着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采用最符合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盈余管理的存在会损害企业价值(Xie,2001)。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实现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对外部投资者(如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剥夺,其行为一旦被发现,很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被解聘。因此,实施应计盈余管理既可能给管理层带来收益,也可能让管理层付出代价(产生成本),均衡成本与收益成为管理层决策的重要目标导向。已有研究发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改善企业的信息环境,能增加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有效抑制管理者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王雄元等,2009;陈俊等,2010)。

  

  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属性,有助于用户识别和理解相关项目,即可比性使得同样的项目看起来相似,不同的项目看起来不同(Barthetal.,2013)。已有研究发现,可比性不高的公司,其信息的不确定性也高。如Gongetal.(2013)发现,当公司与行业内其它公司的盈余同步性较低时,管理层倾向披露更多的盈余预测信息。他们认为,当公司与行业内其它公司的盈余同步性较低时,公司层面的特定信息比行业层面的共性信息对盈余的贡献更大。由于公司层面特定信息比行业层面共性信息更难以理解,必然导致外部投资者信息处理成本的增加,降低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相关度。因此,管理者为降低信息不确定性会增加盈余预测信息的披露。DeFrancoetal.(2011)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能够提高分析师的一致预期,增加其盈利预测的准确度。这说明会计信息可比性为分析师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而改善公司的信息环境。在会计信息可比性较强的情形下,管理者进行应计盈余操纵,容易被投资者识别而受到惩罚。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增加了管理者实施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

  

  此外,根据Kimbroughetal.(2013)的研究,当公司的盈余与行业的盈余同步变化时,投资者往往将好的财务绩效归因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而并非管理者能力的体现,管理者报告更好的财务绩效并不能获得更多的私有收益。同理,管理者报告较差的财务绩效也不会受到惩罚,因为此时投资者更倾向于将差的财务绩效归因于外部环境恶化所致,并非管理者无能。即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公司报告的绩效的好与差均会被投资者做出相应的归因,应计盈余管理并不能显著增加管理层的私有收益,采用应计方式操纵盈余的动机进一步减弱。

  

  综上所述,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环境对外部投资者变得更透明,管理者采取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增加,而相应的收益并未增加,这会抑制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据此提出假设1:会计信息可比性程度越高,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二)会计信息可比性与真实盈余管理相比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模式对公司的伤害往往更大(林永坚等,2013)。管理层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增加。由于会计准则日臻完善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对应计项目的操控容易引起审计师或监管者的详查,引起较高的诉讼风险。Ewertetal.

  

  (2005)的研究发现,在会计标准日趋严格以及执行力度加大的环境下,管理者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换的动机加强。同时,监管力度的加强对审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师为了降低审计的诉讼风险需投入更多审计资源,会对更高程度上从事盈余管理的企业客户收取更多的费用(Sohn,2011)。二是真实盈余管理更具有隐蔽性,诉讼风险较低。比如,虽然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协调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真实性(Wattsetal.,1990),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较好的约束作用(张兆国等,2009;高雷等,2009;王建新,2007),但对真实盈余管理不能起到约束作用(Malik,2011)。同样,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隐蔽性,审计师有效甄别难度较高。在我国,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强度显著大于‘‘非四大”事务所审计的公司,说明上市公司具有采用真实盈余管理逃避高质量外部审计的动机(李江涛等,2012)。三是企业在应计项目上操控的弹性有限。如果在会计期末通过应计盈余管理不能实现既定盈余目标,或者被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查出来要求整改(范经华等,2013),就很难再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报告利润将低于盈余目标。因此,管理层有提前进行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的动机(Zang,2011)。Cohenetal.

  

  (2008)比较了SOX法案实施(2002年)前后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变化规律,发现企业实施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在法案实施前逐年增加,在法案实施后则显著下降。而真实盈余管理则刚好相反,表现为先降后升。说明监管环境的变化压缩了应计项目上的操纵空间,管理层倾向于选择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能否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关键在于能否改变管理层从应计向真实盈余管理转换的动机。我们认为,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可能加剧了这种动机,理由如下。首先,可比性的提高并不能改变真实盈余管理的隐蔽性。尽管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会计信息环境随着可比性增加而变得更加透明,但对于管理者构建的以操纵盈余为目的真实交易活动而言,由于会计转换系统相似的两个公司能够转换成相同的会计产出(如相似的应计项目和经营现金流量等),可比性的提高并不能提高信息使用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甄别能力。对于管理者构建的真实交易活动,投资者很难通过可比公司判断是公司战略要求的正常交易活动,还是以操纵盈余为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降低了审计师或监管者的审查成本,增加了应计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但没有增加真实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审计师对审计报表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是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进行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而并非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甄别。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更具隐蔽性,一般的审计师确实难以对真实盈余管理加以甄别,只有那些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才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治理作用(范经华等,2013)。由此可见,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在应计盈余管理空间继续被压缩、管理者利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相对变低了(Zang,2011),管理者选择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就变得更强。据此提出假设2:会计信息可比性程度越高,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三、主要变量的度量与检验模型


(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度量DeFrancoetal.(2011)定义会计系统为企业经济业务生成财务报表的转换过程。当公司i和J的会计系统相似时,在经济业务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和j生成相似的财务报表。他们使用公司i第t期前连续16个季度的数据,以会计盈余(Earnings,,等于季度净利润除以期初权益市场价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季度股票收益率(Returnit)作为解释变量,估算公司*第t期的会计系统。由于公司对好消息与坏消息(即收益与损失,用正、负股票收益表示)的确认具有不对称性,企业会计系统对坏消息比好消息的确认更加及时(Basu,1997;李增泉等,2003),本文参照Camp¬belletal.(2013)的方法,在DeFrancoetal.(2011)的模型中加入股票收益虚拟变量(Negit)及股票收益的交叉项(Negit"Return,)估算公司的会计系统,回归模型如下:


Earningsit=ai+PiReturnit+ciNegit+diNegit"Returnit+£it(1)式(1)中Neg表示如果季度股票收益率为负,则等于1,否则等于0。为了估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假定两个公司经济业务相同,都是Returnit,分别用i公司和j公司的会计系统计算预期盈余E(Eamings)iit=&+戾Retmn+'ciNegit+diNegit*Returnit(2)E(Earnin,gs)j=aj+白jReturnit+ijNegit+djNegit*Returnit(3)式(2)表示在期间t,依据公司i的会计系统计算得到的预期盈余,式(3)表示在期间t,依据公司j的会计系统计算得到的预期盈余。定义公司^和j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Acctijt)为两公司预期盈余差异绝对值平均数的相反数:|E(Earnings)iit-E(Earnings)j|16t-15(4)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公司i与同行业内其它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然后将计算出的可比性值按从大到小排序,取前4个值的平均值作为公司i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测度值,记为CompAcctAk,其值越大表示会计信息可比性越强①。


(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现有文献一般采用可操纵经营应计项目作为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由于可操纵经营应计项目不可直接观察,学者们利用回归方法进行估算。Dechowetal.(1995)比较了各种计算可操纵经营应计项目的模型,发现修正的Jones(1991)模型的估算效果最佳。具体回归模型如下:CompAcctijt=-116×Σtt-15E(Earnings)iit-E(Earnings)ijt其中,下标i表示公司,下标t表示年度(下文的含义与此相同,不再单独说明);TA,,为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盈余,本文用营业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表示总应计盈余;A,,_1为公司i第t年的期初总资产;MALES,,为公司i第t年营业收入变动额;&RECk为公司i第t年应收账款变动额;PPEk为公司i第t年固定资产总额。根据以上模型(5),采取分行业分年度的OLS回归,计算得出模型的残差值即为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记为AEM„。

  

  (三)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


1.销售性经营现金流量操控估计模型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方法,通过构建模型(6)分行业分年度进行OLS回归,计算得出回归模型的残差值,即为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记为ReCFOk。


  

  CFOitAi,t-1=α0+α11Ai,t-1+α2SALESitAi,t-1+α3ΔSALESitAi,t-1+εit(6)

  

  其中,CFO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SALES表示营业收入;ΔSALES表示营业收入的变化额;A表示资产总额。

  

  2.生产性成本操控估计模型Roychowdhury(2006)将生产成本定义为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化之和,首先建立了有关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的线性模型。

  

  COGSitAi,t-1=α0+α11Ai,t-1+α2SALESitAi,t-1+εit(7)

  

  其中,下标i和t的含义同上;COGS表示销售成本。

  

  接下来,构建存货变化和销售收入变化的线性模型。

  

  ΔINVitAi,t-1=α0+α11Ai,t-1+α2ΔSALESitAi,t-1+α3ΔSALESi,t-1Ai,t-1+εit(8)其中,ΔINV表示存货变化额。

  

  综合模型(7)和模型(8),得出有关生产性成本操纵回归模型(9)。 ProditAi,t-1=α0+α11Ai,t-1+α2SALESitAi,t-1+α3ΔSALESitAi,t-1+α4ΔSALESi,t-1Ai,t-1+εit(9)

  

  其中Prod为生产成本,等于销售成本(COGS)与存货变动(ΔINV)之和。分行业分年度进行OLS回归,计算得出该回归模型的残差,即为操控性生产成本,记为ReProdit。

  

  3.酌量性费用操控估计模型Roychowdhury(2006)将酌量性费用分为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未单独披露,借鉴方红星等(2011)、程小可(2013)的方法,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近似地衡量酌量性费用。运用酌量性费用与上期销售收入的线性关系模型,分行业分年度进行OLS回归,计算出回归的残差,即为操控性酌量费用,记为ReExpit。估计模型如下:DISExpitAi,t-1=α0+α11Ai,t-1+α2ΔSALESi,t-1Ai,t-1+εit(10)

  

  其中,DISExpit为酌量性费用,即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

  

  4.真实盈余管理总额真实盈余管理总额的计算公式可表达为:REMit=ReProdit-ReCFOit-ReExpit(11)

  

  其中,REMit为i公司第t年的真实盈余管理总额;Re-Prodit为i公司第t年的操纵性生产成本;ReCFOit为i公司第t年的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ReExpit为i公司第t年的操控性酌量费用。

  

  (四)实证检验模型为检验假设1与假设2,构建如下回归模型:EMit=a+"CompAcct4+$Xj*Control-+sit(12)

  

  其中,EMk表示盈余管理,指应计盈余管理UEM)和真实盈余管理(REM);CompAcctA表示会计信息可比性;Control是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等于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LEV),等于期末负债总额/期末总资产;产品市场竞争(HHI),等于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企业营业周期(Cyde),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取其自然对数;经营现金流量(CFO),等于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总资产报酬率(ROA),等于本期营业利润/期末总资产;股权集中度(H5),等于前5位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是否再融资(Offer),公司当年增发、配股取值1,否则取0;管理层薪酬(&4L),等于董事、监事及高管年薪总额/总资产;是否两职兼任(Duaf),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取1,否则取0。

  

  四、研究结果


(-)样本与数据来源本文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CSMAR)上市公司研究系列和股票市场研究系列数据库。样本区间为2005-2012年②。研究样本的选取及相关指标的计算遵循以下原则:以截止当年年末有完整16个季度证券交易信息和季报数据的公司为基数,剔除下述公司:(1)金融业上市公司、(2)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因其估值与主板上市公司存在较大差异)、(3)无法完整获取相关数据的公司,最后得到9655个公司年报数据。

  

  (二)主要变量的变化趋势2005-2012年会计信息可比性、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会计信息可比性2007-2008年有较大的波动,此后稳步上升。这种变化趋势说明,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为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对新旧准则变化的适应有一个过程,期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表现为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暂时降低③。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在2005-2009年逐年递增,之后2009-2012年逐年递减,2009年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转折点④。这个结果和Cohenetal.(2008)、程小可等(2013)、方红星等(2011)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随着内部控制的实施、外部监管不断加强,通过应计方式操纵盈余的风险和成本显著增加,继续采用应计方式操纵盈余是不明智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从2005年起逐年增加,与Cohenetal.(2008)的发现基本一致:真实盈余管理活动随着监管环境的趋紧有递增的趋势。我们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逐年增加,与监管环境变化尤其会计监管力度的强化相关。当传统的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受到限制时,采用更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操纵盈余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重要选择。2012年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看出,在会计信息可比性没有提高的年份,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逐年递增;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应计盈余管理活动逐年递减,而真实盈余管理逐年递增。说明可比性的提高能够抑制应计盈余管理,但对真实盈余管理却没有抑制作用。初步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

  

  (三)多元回归分析根据设定的检验模型,分别以应计盈余管理(AEM)、真实盈余管理(REM)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会计信息可比性作为解释变量,在控制公司规模(Sue)、总资产报酬率(ROA)等变量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第3、4列可知,当被解释变量为应计盈余管理(AEM)时,会计信息可比性变量(CompAcct4)为负表1(-0.004),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可比性增加时,管理层通过应计方式操纵盈余的活动有所收敛,但抑制效果有限。当解释变量为真实盈余管理(REM)时,会计信息可比性变量(Com-pAcct4)为正(0.181),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可比性增加时,管理层通过构建真实交易活动增加盈余的动机增强。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管理层倾向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操纵盈余,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相应减少。现有文献往往在度量盈余管理变量的基础上加上绝对为不论是上调还是下调盈余,都可能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值,即在衡量公司盈余管理时不考虑盈余管理的方向。因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从而影响资本的配置效率。如果不考虑盈余管理的方向,上述回归结果是否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结论不够稳健?


接下来,文章以应计盈余管理的绝对值(IAEMI)、真实盈余管理的绝对值(IREMI)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会计信息可比性作为解释变量,控制其他影响盈余管理的变量,重复上述检验,回归结果见表1第5、6列。当被解释变量为应计盈余管理的绝对值(IAEMI)时,会计信息可比性变量(CompAcct4)的回归系数为负(-0.312),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当解释变量为真实盈余管理的绝对值时(IREMI)时,会计信息可比性变量(CompAcct4)为正(0.747),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不考虑盈余管理方向时,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虽然对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但也促使公司转而更多地采取真实盈余管理。即上述结论非但没有改变,反而被进一步强化。

  

  五、进一步探讨与稳健性检验


(―)信息与监管环境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监管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公司盈余管理方式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的转变。比如,Cohenetal.(2008)的研究发现,在2002年SOX法案通过之前,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逐年稳定地增加;在SOX法案实施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下降;真实盈余管理则是先降后升,说明信息与监管环境的变化对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为将会计可比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和信息与监管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区别开来,本文以2008年为分界点,将全部样本区分为两个子样本分别考察,以控制信息与监管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⑥。

  

  表2信息与监管环境变化下会计信息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为节省篇幅,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未全部报告)。不管信息与监管环境是否明显改善(2008年作为信息与监管环境明显改善的分界点),会计信息可比性都与真实盈余管理总量(REM)正相关。但2008年前后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2008年以前,应计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在监管环境没有改善时,管理层在会计信息可比性提高的情况下并未放弃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第二,2008年以后,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应计盈余管理(AEM)负相关,显著性水平由先前的不显著提高到10%;说明在信息与监管环境得以改善时,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有助于抑制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第三,2008年以后,会计信息可比性与真实盈余管理(REM)依然正相关,但回归系数由0.187降到0.104,显著性水平也由1%变为10%;说明信息与监管环境改善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现象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提高而增加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这进一步验证了方红星等(2011)与程小可等(2013)的研究结果: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较好地抑制盈余管理。

  

  (二)公司治理环境的影响:高管薪酬与股权集中度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之―是获取更多私人收益,比如更高的薪酬。因此当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可以获得更高薪酬时,盈余管理的动机也随之增强。在可比性提高挤压了采用应计方式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空间的同时,为了达到盈余目标获得更多的私人收益,管理层可能实施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另外,Portaetal.(1997,1999)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国内一些学者也针对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张正国,2010;杜兴强等,2007)。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⑦。即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越差,与Portaetal.(1997,1999)的研究结论一致。因此,在模型中加入高管薪酬(&4L)和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Acct4)的交互项、股权集中度(H5)和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4cct4)的交互项以考察在不同薪酬、不同股权集中度下会计信息可比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见表3。

  

  当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真实盈余管理(REM)时,高管薪酬(SAL)和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4cct4)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当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应计盈余管理(AEM)时显著为负。这说明在会计信息可比性提高的情况下,管理层为获得更高的薪酬,将应计盈余管理转变为真实盈余管理的效应趋于显著。也就是说管理层薪酬越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对应计方式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显著,对管理层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诱导也越显著。对于股权集中度(H5)和会计信息可比性(CompAcct4)的交互项而言,在以真实盈余管理(REM)为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在以应计盈余管理(AEM)为被解尽管高股权集中度的公司与低股权集中度的公司,管理层采释的模型中则不显著。这表明:当会计信息可比性较高时,用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的行为均在增加,但前者增加的较少。


(三)稳健性检验依据逻辑关系,会计信息可比性、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三个关键变量的测度是否准确,均直接影响到结论的稳健性。由于涉及中国上市公司信息可比性指标度量的文献稀少、隐蔽性特征导致真实盈余管理的测度困难等客观原因,本文的稳健性检验以会计信息可比性和真实盈余管理为主。

  

  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稳健性检验,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本文根据DeFrancoetal.(2011)的方法,取可比性最高的四对组合的平均值度量公司的可比性。若采取公司与行业内其他所有公司可比性的中值度量公司的可比性,是否会改变研究结果?其二,在估算公司的会计转换系统时,因变量会计盈余是用季度净利润与期初权益市场价值的比值表示的。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分置背景,期初权益市场价值在不同的公司间可能不具有可比性,用季度净利润与期初资产账面价值的比值表示会计盈余可能会更合适,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指标的变化。可比性指标的变化是否会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呢?根据上述问题,改变相关指标的取值后重复本文的所有研究,结果保持不变。

  

  如果公司管理者因无能等原因难以做出科学决策,可能会出现与真实盈余管理类似的结果,给真实盈余管理指标的度量带来‘‘噪音”。若能找到恰当的方法消弭‘‘噪音”的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性会更显著。本文以盈余管理动机更强的微利企业或刚好满足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企业作为子样本做稳健性检验,发现主要结果未发生变化。

  

  六、结论


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属性之一。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能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成为一个兼具基础性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借鉴DeFrancoetal.(2011)提出的可比性测度指标,对源自2005-2012年的数据分析56发现,总体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断提高。尤其是2006年中国颁布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将可比性作为八项基本质量属性之一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短暂波动后呈逐年提升趋势。回归检验的结果表明,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说明可比性的提高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时也诱导了管理层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的转变。当公司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可比性提高时,真实盈余管理现象显著增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高薪酬环境下,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管理层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转变的趋势愈加明显。在股权集中度高、信息披露规范和监管环境趋紧的情况下,该趋势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扼制。

  

  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并不必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可比性的提高应该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只有在管理层薪酬激励、公司治理架构及监管制度建设完善的前提下,提高可比性才能更好地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深了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公司盈余管理相关性的认识,揭示了可比性影响盈余质量的机理并提供了经验证据。二是拓展了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研究范围,将可比性的研究拓展到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三是深化了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研究,弥补了先前文献未考虑可比性的不足。

  

  本研究对于投资者、分析师和监管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投资者而言,如果将会计可比性高(即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可能性高)的公司纳入投资组合,会增加组合风险,可能导致投资失败。同时,由于可比性提高可以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获取成本,分析师也可能对从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公司给出更高的投资评级。对于监管者特别是准则制定机构而言,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资本配置决策,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会计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企业级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