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学概论》教学的几点体会
环境科学是介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论文联盟http://—环境”[1]。《环境科学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是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学生对环境问题极为关注,因此众多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环境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2]。这为促进《环境科学概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深化教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开设《环境科学概论》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笔者对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体会。
1 关于教材内容
我们使用的教材为刘培桐先生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第二版,1995年出版)。这是一本很优秀的教科书,此书的出版对我国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填补了我国环境学领域高等学校教材中的空白。且其第一版曾于1987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
难而此教材在编排内容上讲究覆盖面广,概之而论。编辑:www.lunwen.net.cn 。
所以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会面对大量的信息而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对这面面俱到的内容很难形成体系存放在脑海之中。所以我觉得在讲授此课程的时应该首先形成自己逻辑顺序,然后才能提纲挈领地进行授课。比如在第一章“绪论”中,原书中分为(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3)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及环境问题。我在讲授的过程中逻辑顺序为:先有环境问题,后有环境科学,然后才有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再之后有环境科学的分科。这样授课的逻辑清晰,学生就容易接受。在一些小的知识点上,课本上有的仅仅给出了许多的论述,让人毫无头绪,无所适从。如第四章“土壤环境”的“阳离子交换能力”这一知识点中“一般价数越大,交换能力越大;体积越大交换能力越大;水和半径越小,交换能力大”然后又说“h+的离子半径特别小,运动速度越大,交换能力强”“交换能力随交换离子的性质及浓度而变化”而后给出了一个阳离子交换能力强弱的顺序表。我在讲授过程中将其归纳为:(1)看价态,高价态比低价态的交换能力强;(2)等价态的看原子序数,高原子序数的交换能力强。附两点注意:(1)h+的离子半径小,运动速度快,强于一般的二价离子;(2)如果某种离子的浓度特别大,那么其交换能力增加。
此课本作为环境专业的入门教材,其内容有许多部分和后续课程相重合,如第四章的“固体废物与环境”和《固体废物处理》相重合,而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和主干课程《环境质量评价》相重合。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删减内容,降低其难度。如第一章中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扩散一节,我只介绍影响扩散的因素,而对“大气中污染物扩散模式”和“扩散参数的确定”不讲授。固体废弃物与环境这一章中所涉及内容不必过多,主要介绍固体废弃物与噪声污染这两类污染物的定义、危害、来源、处理(或控制)基本方法。至于教材中内容比较详尽的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及资源化问题,可以略讲,避免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这门课程重复。
2 关于授课方式
《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其重要的一项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污染物的来源,类型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在现实中,环境是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而污染也是时时刻刻地在发生着。将学生投身于真实的环境之中,进行亲身体验,然后归纳总结,进行理论升华,优于单纯的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水体环境”这一章,我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休息时间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调查,拍照,录像。上课时,先派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所得到的照片或录像,然后根据照片或录像的“纪实”,让学生就水体污染物的来源、类型、迁移和转化展开讨论。由于学生从“调查”到“讨论”,一直都参与其中,因此有较高的积极性进行学习与思考,这样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又学到了课堂学不到的东西。互动式教育克服了僵化、一统的教学弊端,实现了把教育内容从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转变到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关系;把教学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师生互动,甚至以学生为中心;把教育行为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到反思与行动、参与和实践的相结合[3],[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p://www.lunwen.net.cn/neoconfucianism/huanjing/201209/135248.html]
[1][2]下一页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建设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