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性
现代城市的飞跃发展。
在工业革命前的几千年人类社会中,城市的发展一般都是极为缓慢的,大多数的规模都不大,城市功能的基础设施简单,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长期保持稳定。
然而在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力量,使欧洲许多城市短时间内在空间上有了极大的转变。由城墙所围绕的传统城市在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功能开始退化,城堡被完全破坏,城郊地区开始发展。随着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骤然增长。自1801〜1901年期间,,曼彻斯特人口增加八倍,伦敦由100万增加到650万,巴黎由50万增加到300万,而美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则更是天文数字,纽约由3300人增加到350万,芝加哥由300人增加到200万。
同时,城市在区域空间中的社会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直至今日,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中心城市的工商活动约占全国的70%,法国大巴黎城市地区占了全国5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城市成为社会经济的增长中心,带动着其他地区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财富增长。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城市的发展也就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但是,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本世纪初,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城市规模的急速膨胀,打破了原有城市环境的平衡状态•许多居住街坊沦为贫民窟,大量廉价新建的居住区拥挤不堪,交通不畅,缺乏空地,通风采光不足,卫生条件很差。不断恶化的居住环境接着导致了各种流行疾病的爆发,城市发展成为城市环境问题的触发因素.
我国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日新月异地改变着城乡的面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发展速度也使许多城市人口骤增,规模膨胀,土地资源大量流失,城乡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各种经济成分杂乱无序的发展导致了区域性资源短缺和整体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现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总是一对难以分舍的矛盾。回顾百余年现代城市运动化历程,每一轮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城市扩张,都免不了要引发一场新的环境危机和保护运动。进人90年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仅包括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缺乏绿地等城市问题,而且也包括水资源污染、野生环境破坏、土壤流失、沙漠化等区域性问题,甚至是能源危机、臭氧层空洞、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问题,这些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逐渐威胁着人类的自身生存,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这种现象表明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所涉及的不仅是一种可以通过生化学、环境学等具体方法手段来得以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且也涉及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于是,人们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发展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它所隐含的目标是什么?它为什么会与环境危机联系到一起?
90年代世界城市规划的主题是可持续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再一次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提到一个中心位置上来,并且在我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响应。然而.这个口号毕竟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首先提出,若要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得到体现并形成具体措施,则需要对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在我国的特殊意义和具体问题有所充分的认识。
二、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
在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目前所公认的环境意识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它针对的是现代城市运动所带来的城市居住、工作环境不断恶化等方面的问题。在随后的100多年间,环境保护问题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人们都面临着新的环境问题,对此提出的保护方针和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而不少是前者的简单重复。如果除去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杜会带来巨大破坏的时期,西方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运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8世纪后半叶到本世纪初。这个时期的中心主题是对在城市发展中消失的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怀念与保护,这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要来自于少数精英人物.由于看到工业革命对城市原有景观和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灾难性的破坏,他们出于对资本主义髙速发展时期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批判,抗议城市的工业化,对现代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保护主义者不仅希望保存已经失去功能作用的社会和自然秩序,也希望保持过去所遗留下来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实物。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带头人拉斯金甚至认为“毫无疑问,我们是否应当保留过去的建筑,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它们一部分属于建造它们的人们,一部分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个时期的保护运动虽然对20世纪的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没有得到社会的反响,因而很快就被城市发展的浪潮所淹没了。
第二个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这时,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环境保护组织的成员不仅包括民间保护主义者,而且也包括一些城市规刘政策制定者,他们希望注重城市土地使用规划、污染控制和自然、历史特征的保护•这是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主动保护的第一个步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的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例如勒•柯布西埃在对巴黎进行的“光辉城市”的规划设想中,希望采用髙层建筑来提供更多的地面和绿地,改善以往拥挤、嘈杂的环境。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对城市发展规模进行控制,采用城郊绿化隔离带来控制城市无休止的扩展,保护乡村自然环境不受城市的侵蚀。
第三个阶段开始于60年代初期,于70年代达到髙潮。这时城市规划学科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研究重点逐步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社会经济研究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也是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战后西方各国经济迅速恢复,城市又开始大规模扩张。最典型的是1952年伦敦发生烟雾事件,致使4000人丧生,这说明了城市环境保护并不是可以仅仅通过主观的空间规划就可以达到,而是与城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结合对战争的反思和各种社会思潮,人们开始反对唯利是图的物质主义,并对非人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批判,对经济发展表示质疑。由于逐渐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即将到来的食物、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短缺,人们对于未来的忧虑不断增长,对发展丧失信心。从空间规划角度来看,以10人小组为首的各种思潮对现代城市.运动提出严丨方的批判,人们对于环境理解不仅包含了物质空间环境,而且也包含了抽象的历史文化、宜人性等因素,认为现代城市对物质空间的改造并不一定意味着环境的改善,并对现代城市革命性的发展提出质疑。
第四个阶段开始于80年代末。经历了80年代初期全球性经济萧条之后,人们逐渐改变了在前一个阶段中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想,继而走向将两者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态度也不是通过环境改造来使之适宜于人,而是强调了生态的概念,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这个阶段来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化,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发展与环境问题具有区域范围、国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的普遍性。随着人类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区域化、国际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任何局部地区的发展与环境问题都不是孤立的点状的,而是与其他地区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网络关系。
2.发展与环境问题涉及人类当前与未来的根本利益。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不仅使现代文明的发展遇到了严重阻碍,而且甚至直接涉及到人类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的问题。
3.发展与环境问题具有相互缠结的复杂性,各种问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个地区、某个城市所采取的某些措施,从一个角度来看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反而使问题恶化。例如,许多城市采用绿化隔离带来控制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以保护城郊的土地资源,但同时这又加剧了城市的拥挤程度,导致城市内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协调仅仅作为一种政策上的目标,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方法手段。
从历史过程来看,90年代的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以往城市环境意识的简单重复。1〇〇多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从单纯保护、发展保护、控制保护到生态观念,这种过程是随着对环境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人而逐步形成的。由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原来意识中无限的自然资源变得有限了,地球变得狭小了。
三、城市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本质因素研究
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人类自身的劳动能力和知识与智慧,另一个是人类可以处置的生态资源,也就是用来进行发展的资本。劳动生产增长了人类的财富与福利,但这种增长是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协调而又持续的社会发展则应当使产出的财富大于消耗的资源,同时保持这些资源持续性的供给。
生态资源系统是人类财富与福利的来源,贾里尼在其《关于财富和福利的对话》一文中,将这种生态资源系统形容为“天赋与遗产”,也就是说,如同继承祖先的遗产一样,当今人类可以在没有任何劳动的情况下获得这一切资源,依赖它们进行生存,并可以用它们来生产出足够的产品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种天然资源在宇宙中是无限的,但在地球上却是有限的,而且用传统的经济眼光来看,这些天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等于零。在没有当代人类劳动的情况下,人类可以获得的生态资源包含四个方面:
1.自然或物理的生态资源:指宇宙、太阳系、地球、地球物资、水、空气、矿产、金属等。
2.生物学的生态资源:包括植物、动物、起源于生物的资源、日益复杂的遗传密码和信息。
3.文化或人造的生态资源:包括劳动工具、语言工具、运输工具、各种技术和知识工具、文化遗产、人造环境等。
4.货币化的(即资本)生态资源:货币是一种在空间上、时间上增加资源的流动性的特殊文化工具,它同工业革命以来加速扩散的新技术相联系。
人类总的生态资源并不是这四个部分简单的叠加,这里包含的一切要素都是相互依存的,它的形成取决于一个要素同这一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积极协调配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则应当是系统总体的发展。
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中,社会发展与单纯的经济增长常常被混淆在一起,并习惯用国民生产总值这样的价值系统来衡量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事实上,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情•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中,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真正形成在财富和福利方面的增长。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是无限的。许多经济增长包含着日益增长的高成本付出和环境破坏,这些髙昂的代价对于真正的福利和财富总体水平的提髙具有越来越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对于那些直接消费这些物质和服务的人们来说也是这样。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在任何环境下都增加财富和福利,在某种场合,它甚至将减少财富和福利。以90年代在我国淮河流域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为例,为了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淮河两岸许多城市不顾环境影响,大量兴办造纸业等污染严重的产业,结果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些收益,但随即就造成了淮河水域的彻底污染,不仅自然环境破坏殆尽,而且导致生产无法继续,两岸人民的饮水都成问题,所带来的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在传统经济学概念中,人们习惯用衡量发展的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这些概念范畴枭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经验中得出来的。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工业化生产过程已经成为财富形成的主要方式,社会髙度分工使人们采用货币来进行财富的交流和分配,并用货币来衡量由于劳动所增加的财富。
工业革命以来的几个世纪中,人类经济活动中货币化部分的增长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而非货币化部分则基本遭到忽视。许多工业活动之所以可以贏利,是因为可以自由获得某些自然资源的缘故,人类获得这些自然资源的代价,只不过包含它们的开采成本和运输成本.看得见的价格体系之所以能生产和发展,除了人类自身劳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之外,还因为有看不见的、无法计价的经济货物和服务的因素在内•如果将原先无法计价的空气、水、自然矿产等资源价格化,那么,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则必然会以另外一种标准来衡量。
在传统的发展观中,货币价值问题或明或暗地构成为任何社会的引力中心,同时也是生产目的要素。传统发展观将人的劳动看作是发展的唯一源泉,价值是由人的劳动产生的,人所产生的东西都有价值。而反过来说,不产生由货币价值能够进行衡量的劳动则被排除在外。人类财富的增长是劳动所产生的附加价值的增长,在原材料上每加一次工,就增加一次附加价值,直至产品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形式的生产都从生态资源开始,而生态资源本身都没有价值。因此,传统发展观的价值理论主要建立在劳动的概念上,而生态资源的价值却遭到忽略,以致于在今天许多的自然资源的耗损得不到经济价值的有力说明,在发展中不能够引起真正的重视,这也就是成为当今许多环境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解决的根本原因。
因此,对于发展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而代之以新的、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可持续性发展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注意到发展的生态环境,从一个更广泛意义上来衡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能孤立地将人类的发展独立于生态系统之外。
可持续性发展观则是在考虑到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人类财富和福利总量实质性增长为目标的一种发展观。传统的经济思想都是以货币化活动为中心,一些非货币化的活动则被看作是能够通过同货币化生产体系相类比来进行分析的特殊情况。而可持续性发展观则是要求同时用货币化和非货币化要素的结合来定义财富,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发展包括生产物质财富的一切人类活动体系,不仅包括看得见价格的活动,而且也包括常常有助于我们生活的、必需的、看不见价格的活动,人类总的财富和福利,是人类可以从货币化和非货币化体系(水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中获得的一切物质和服务的结果。因此,对于可持续性发展的衡量,不仅应当在以货币为基础的传统经济思想中进行,这也就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制定和具体实施在实践上得不到顺利进行的根本原因。这还有待于人们普遍接受的新的价值衡量系统的建立,使货币化行为与非货币化行为、劳动产品与天赋遗产之间具有平等的可比性,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四、我国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
目前,在我国进行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达成共识的战略方针。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施这种战略的历史背景是有所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经历了200~300年漫长的工业化生产历程,其发展速度已经趋向一种饱和的状态,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能源、环境危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差距,突破发展极限,从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走向有机发展。而我国经济真正高速发展时期是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这种发展是一种解决°温饱”的生存问题和一种在“赶超”性质下的突进模式。尽管在短时间内使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飞跃,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是以其他方面的牺牲为代价的,因而并不能持久。
首先,由于生产的快速增长是以低水平的生产力和物质资源高消耗的方式下进行的,需要自然资源的大量投人。但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储备并不丰富,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资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不可能长期支撑髙消耗的发展。
其次,片面追求经济指数的髙速增长,使得产业结构得不到及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加工工业遍地开花,唯利是图现象普遍。同时也影响了见效周期长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单位物耗水平下降,使我国的资源长期处于短缺和浪费存在的状态。
另外,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现有资源使用效率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大,突进式发展模式是以牺牲其他地区人民的利益和下一代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的。
针对这种突进发展模式的不利因素,为了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一方面要改变原有的发展观念,以生态资源总体上的提高来看待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就是要保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供给,这是保持发展能够持续下去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各地区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资源分布情况差异十分显著,客观上存在着发展的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给沿海开放地区实行政策倾斜,人为加强了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的梯度发展趋势。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同时,由于不均衡性不断加剧,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带来了不少弊端。例如,大量劳动力涌向沿海发达城市,使这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生产、生活空间极度狭挤,生产资料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一些污染严重、低效率的生产活动又流向欠发达地区,使那里的生态环境迅速破坏,反而使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滑坡。为了保证社会总量的持续性发展,必须要调整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缓解某些地区过度拥挤、污染严重的局面,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安定,使区域经济在可承受的非均衡代价下协调区域经济关系,实行最大幅度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类社会共同的宏伟目标,它强调了人类的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是,它的实践必然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适当的战略发展,通过具体的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人口控制、行政管理等具体措施来得以完成。但是,在具体实际中,人们尽管对于环境保护的目标很明确,也面临许多实际困难,难以形成具体的行为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因为:
1.对环境的保护并不被看作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质量的提髙不能换算成为货币价值,不能纳人经济增长范围;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不能以货币价值来衡量。
2.许多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不能事先预见到,而必须经历一段时间显示出较为严重的后果时,才会引起重视。
3•环境问题往往由个别部门造成,导致大众受害;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求个别部门付出代价,而受益的是全体人民,这在行政上得不到很好的协调。
4.城市的发展部门与控制部门得不到协调统一,机构权力不均衡,导致城市发展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因此,对于发展与环境问题不可能从单一的方法手段来解决,如果只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保护与改造,虽然直接针对问题的本身,但缺乏对问题的本质和起因足够的了解;如果仅通过改变人们的发展观和价值观,改善人类社会结构和生产结构,使社会与自然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虽然这是从本质人手,但是缺乏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具体手段。在实践中应当将这两种策略结合起来,关键在于确立系统性的发展控制和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和体系,来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种体系应当包括如下一些系统:
1.生态资源保护系统:为了维持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可枯竭资源的利用的策略应当是一方面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寻求替代品时,严格控制利用速度。另一方面,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之与再生速度相适应。
2.区域协调系统:由于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区域性共同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只通过每个地区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所有地区积极的协同配合,共同制定以生态关系为本的发展战略,因此,这也赋予区域规划以新的重要意义。
3.环境监测系统:以往人们在城市发展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环境变化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了解不够。这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来记录、监测环境的变化,并在区域范围内达到协调统一。
可持续性发展则是以良性的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一种发展。建立生态观念、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可能存在某种机械性的操作过程。若要将可持续性发展真正落实为一种战略方针和执行措施,则必须一方面通过对以往环境问题的反思,对我们以往的发展观念有一个重新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完善城市规划的作用体制,从总体上对问题进行把握和处理。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建设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