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是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目的和任务:一是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为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坏,改善和提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各种工程技术人才及各层次管理人才;二是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截止2005年,全国共有24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设了各类不同层次(含高职腐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环境专业点,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培育了大批的高等技术人才。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有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特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诸如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较差,就业渠道单一等。因此,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主动迎合社会需要以及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对北京、武汉、上海和深圳等地60余家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排序是:436%的企业将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第1位,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第2位,占36.5%;其次是继续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占185%;在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排序内大部分企业看中的是学生的敬业精神与实际动手能力。被调查单位同时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给出了一定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有些本科毕业生知识面不够宽,专业知识肤浅,工程经验不足,缺乏社科人文知识;对国内外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了解较少,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知识比较肤浅;在接受工作任务时,高不成,低不就。
二、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我国20多年的高等环境科学教育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输送了大批科技与管理人才,基本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全国各地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设置极不平衡,北京、江苏、福建、湖北、湖南、黑龙江等6省布点较多,占总数的431%;西北地区加起来不足10所,青海等少数省份没有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地域分布特征,在全国范围内有选择地收集了46所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并对其学分设置与分配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培养计划是四年大学教学过程的行动纲领,对学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上述46份培养计划分析可看出,在大学通式教育方面,本专业做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但对“广适应、能力强、高素质”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作为工科基础很强的专业,如果忽视了工程实践教学,那将与该专业的宗旨相违背。我们同时对部分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大多数认为,要注重知识结构上的立体交叉整合,有必要在高校环境类专业课程设置中拓展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信息技术(585%)化学(523%)社会与人文科学(462%)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必要在课程设置中适时跟进、増加反映环境科学技术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课程(87.7%)有必要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増强实践技能的培养(877%)这也是目前许多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表示不太满意的真正原因。
三、培养模式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1.两者存在较大的距离
从国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与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特性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实现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本科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模式培养理科复合型人才,尤其强调培养相对意义上的多规格的复合型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并将人才知识结构定位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成为各个高校最近几年教学研究的重点,特别是以行业为特色、地方为优势,发展各式各样的符合社会多方位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从46份培养计划,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分析发现,该专业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实践能力急待提高
实践过程是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实践经验的重要过程,而创新能力则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升华和综合体现,所以要获得良好的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注重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目的,以创新能力的实现为培养目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Q8%的人对环境工程学生专业的动手能力表示不满意,3Q7%的人表示基本满意,仅有185%表示满意。有些单位指出,部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基本的钳工、电工知识缺乏,不具备对基本设备进行简单维修的技能。
(2)学生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环境工程专业具有的综合性强、研究领域广、科学整体化等特点,对复杂环境问题性的认识,文理工的交叉与渗透不可避免,因此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是系统的和全面的。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融入环境社会和环境人文科学的内容显得很重要,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起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观、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保护全球观、环境政策法制观,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与价值,建立起道德底线与价值底线。151此外,让学生自己举行环保科技活动、开展学术论坛等,对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科技创新热情,形成热爱环保、追求创新的学术风气。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
(3)教师教学过程需优化
部分教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对教学内容更新率很低,工程类课程的讲解缺乏工程实例,这也是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工作后“眼高手低”的重要原因,也很难将学生吸引到课堂。因此,有学校推出“欲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先将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提高”的办法,将年轻教师送到实际工地、工程项目中进行锻炼,以此提高其实践能力。有的则聘请具有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进行讲座。
2培养模式与需求特性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如下。
(1)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模式过于统一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全国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相同,甚至教学课时也基本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个高校特色的发展,不利于新型领域及专业与行业特色的展现。此外各个高校间也相邻效仿,没有发展自己的地域特色及行业优势,专业课程设置偏后,大部分学校采用“25+1.5”的课程设置模式,使得大多数专业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大四学期才学习,而此时既是考研准备时期,又是找工作的最佳时期,所以部分学生想学而无心思、无时间。
(2)教与学的过程存在脱钩现象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访问与调查后发现,由于课程安排滞后,对于考研的学生上课就是来点个到,而找工作的同学则是很少到堂,更不谈学习效果了,教师对上课也是完成任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三下学期普遍到课率为90%—95%而大四上学期很少有超过85%的。
(3)实践教学资源不足、“985”类学校,其办学资金比较雄厚,教学资源也相对强大,而对于一般的地方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教学资金严重不足。所开设实验的课程也仅限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监测等2—3门课程,且实验项目的设置也是千篇一律。课程课外实践,如野外环境监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社会实践,由于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更是无法开设。
此外学生实习也不容乐观,虽然该专业目前大多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但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实习单位对安全的顾虑、实习经费的限制,导致实习过程大部分停留在走走看看、参观实习的层面上,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本无法动手。并且大部分企业也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因此如何在校内创建具有实际工程规模的模拟实训场所,将是发展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方向。
(4)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实际工程经验不足将严重的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必需。
四、彰显特色,办出具有行业、地域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应用性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建设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本科专业,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本科教育要突出创新性及全面发展的素质特色,以培育创新精神和素质能力为贯彻始终的主线。在教学整体优化上,必须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并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在专业特色上,探索“大平台基础+寺色专业模块”式的课程结构,结合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发展特色,而不是统一教学模式的大踏步前进方式,应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等人才作为其最终的培养目标。
作者:皮科武,万端极,高林霞,范明霞(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建设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