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建设论文

论述降低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的措施(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控制策略)

2022-12-22  本文已影响 28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基于对东北H市与华中L县185位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畜禽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养殖模式、环境关注度和技术培训对畜禽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有显著影响。应该从外部环境和自身行为方面加强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方式、提升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促进养殖者实施环境保护行为。


  [关键词]畜禽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截止2018年年底生猪存栏量44158.92万头,出栏数70202.1万头,肉类产量8654.4万t,奶类产量达到3148.6万t,但同时我国畜禽养殖业年产粪污染高达40亿t,综合利用率不足60%,大量无法被科学处理的畜禽粪便呈现出总量增加、程度加剧、范围扩大的环境污染趋势。养殖者既是养殖行业的污染者,也是养殖污染防治的实施者,养殖者是否实施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因素,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H市和L县都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H市的畜禽养殖总量处于全省前列,其中生猪年养殖量8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6000万只,禽蛋年产量30万t;2017年H市年畜禽粪尿产生量363万t,其中还田211万t、综合利用15万t、遗弃137万t,农村环境污染减排迫在眉睫;L县粮食、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是53万t、5.5万t、5.16万t,全县重新布局畜禽产业后现有规模化养殖场642个,其中禽、牛、羊、驴存栏分别达到800万只、8万头、38万只、3200头,畜牧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36.5%。为此,本研究基于东北H市与华中L县的问卷调查数据,尝试对养殖者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多重指标测量,旨在对不同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差异进一步分析,为养殖者自身的行为选择和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假设与变量操作化


  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指的是养殖者试图减少养殖污染,在其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的对环境产生积极作用的行为。结合文献检索本研究认为,处理动物粪便行为、处理动物病害尸体行为、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行为作为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具体操作化指标,将可能影响的因素分为个人特征、养殖特征、环境意识、技术、社会环境因素5个方面,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1:养殖者的个人特征与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个人特征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


  假设2:养殖者的养殖特征与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养殖特征包括从事养殖时间、经营规模、养殖模式。


  假设3:养殖者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环境意识的测量指标包含环境知识知晓度和环境关注度。


  假设4:养殖者参与技术培训与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


  假设5:养殖者的环境保护行为受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包括同行和场域因素。


  根据假设,本研究构建了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模型中自变量、因变量的操作化指标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1.2.1数据来源。笔者于2018年7一8月,对东北H市与华中L县的畜禽类养殖场进行随机抽样与实地访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问卷设计共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养殖时间等,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包含环境意识、技术、社会环境和环境保护行为方面的内容。被访的185人中:性别分布为男性63.2%,女性36.8%;年龄分布为20~30岁14.8%、30~40岁22.7%、40~50岁33.0%、50~60岁18.8%、60岁及以上10.8%;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31.0%、初中55.6%、中专/技校/高中/大专及以上13.4%。被访者从事养殖业的时间最短为0.2年,最多为40年,平均为7.60年;从事养殖时间分布为0~3年的占35.1%、3~6年的占3.0%、6~9年的占12.1%、9~12年的占11.5%,12~15年的占5.7%、≥15年的占12.6%,可见,被访者从事养殖业的时间,较多集中在6年以下,从事养殖业的时间并不长。经营规模为个体家庭散养占27.3%、家庭小规模养殖占42.6%、小规模养殖场占22.7%、中等规模养殖场占5.7%、大规模养殖场仅占1.7%,说明被访者的经营规模大都集中在个体散养和家庭小规模养殖场。就养殖模式而言,选择“公司+农户”的占21.6%,选择不是“公司+农户”的占78.4%。


  1.2.2模型的选择。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2结果与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各项因素与环境保护行为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每一个具体的因素对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见表2,模型1到模型5分别是个人特征、养殖特征、环境意识、技术培训、社会环境的结果。


  表2中模型I到模型5均通过了F检验,说明模型中至少有一个变量会对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影响关系,且此次检验结果可以用来推断总体。在每加入一个新变量,调整后的R2在不断增大,即模型的拟合效果也不断增加。在拟合程度较好的模型5中存在11个可能影响行为的变量,仅有3个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分别为年龄、养殖模式和技术培训,回归方程表达式为:Y=3.991-0.669X,-0.858X2+0.347X3,下面进行具体分析和解释。


  2.1个人特征的影响


  在影响養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个人特征中,仅有性别在模型中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且影响方向为负,这说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更多的环境关心,间接的影响其在日常生产生活实施环境保护行为。年龄和文化水平并未通过检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被访者大多是30~50岁的养殖者,趋同化较强;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养殖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其感知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弱,本研究中被访者的文化水平分布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有86.6%的养殖者文化水平都在初中及初中以下,故在个人特征中,只有性别与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关系,假设1部分成立。


  2.2养殖特征的影响


  在与养殖特征有关的因素中,养殖模式与环境保护行为在5%水平下显著相关,而从事养殖时间、经营规模未通过检验。一般来说养殖规模越大,其规模经济效益越大,养殖者受到政府环境规制的力度也越高,从而进行环境友好型处理,而在调查样本中超过一半的养殖者经营规模是家庭小规模以下,因此结果显示存在负向关系。从事养殖时间和经营规模往往是影响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此次结果表明不存在显著关系,一方面主要是被访者从事养殖业的平均时间为7.6年,从事时间较短且差异不大;另一方面是地区养殖场分布差异导致被访者多为家庭小规模和个体家庭散养,因此假设2部分成立。


  2.3环境意识的影响


  已有研究认为养殖者的环境意识越高,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感知越强,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意愿就越高,特别是在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里,养殖者环境意识的高低不仅仅是文化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对畜禽粪便带来的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在模型3中环境知识知晓度未通过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访者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导致生态意识较差,因而其生产行为不具有环境意义。而环境关注度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且影响方向为正,意味着养殖者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越高,越愿意为了保护环境做出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包括从事负责任的环境保护行为,因此假设3得到部分验证。


  2.4技术培训的影响


  技术培训因素在模型4中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且影响方向为正,说明养殖者接受政府关于养殖知识培训、环保理念宣传的次数越多,越会提高其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使其实施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能性越高,故假设4成立。


  2.5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模型5中加入自变量同行影响因素和场域因素作为社会环境的测量指标,结果显示两个因素都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效应。在同行影响因素的测量中,大部分被访者不仅积极参与、改善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活动,也会与其他养殖户探讨关于养殖废弃物处理的问题,所以变量测量结果差异不大。在场域因素的测量中,本研究将其分为处理环境问题受到嘉奖的高场域因素和因污染环境受到批评、投诉和罚款的低场域因素,理论上认为高场域因素会促使养殖者实施环境保护行为,但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被访者不关心村干部是否对他们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褒奖或批评,因为批评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惩罚,相反在养殖过程中实施环境保护行为还有可能损失一部分经济收入,因此假设5未能通过检验。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L县和H市的实际调查数据出发,分析了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如下:第一,性别、养殖模式、环境关注度、技术培训因素是影响养殖者环境保护行为的关键要素,具体而言,女性在生产生活中比男性更倾向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经营规模越大、选择“公司十农户”模式的养殖者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概率越小;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在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作用上明显增强;养殖者接受政府技术培训的次数越多,其实施环境保护行为的意愿越高。


  基于此,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方式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从外部环境与养殖者自身行为两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一方面,政府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应扮演好自身的多重角色,不仅要利用政策激励高素质人才返乡进行农业创新,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推进绿色循环经济。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养殖行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生态化;另一方面,养殖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学习环境知识,树立现代的养殖观念。对基层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改变传统的养殖方法,减少对环境污染,实现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梁瑞(1996-),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朱建春(1977-),女,陕西商南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环境社会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建设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教研(浅谈幼儿园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研究思路)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