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生必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是开启儿童智力之门的金钥匙,对于人格的定位;思维的开拓和智商的提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教育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针对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从“新课改”对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的角度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 音乐教育 新课改
一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不能正确定位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跳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些非音乐专业教师也未必完全了解音乐课程标准。因此,音乐教学被忽视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显然,这是造成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在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认为音乐课程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便有了主课与副课之分。农村小学的音乐课程自然就被定义为了副课,受重视程度明显不及那些传统科目。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只重视语、数教学质量的评价,而忽视了音乐等其它艺术学科的探索。
其次,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些简单方式参加音乐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和所需的最基础的“美感”,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再者,因为音乐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不高,又不需要应付考试,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丢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培养;最后教师仍然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是音乐作品的“复制者”,教师仍是应试教育的“效仿者”。
由此可以看出,整个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从定位到实践,从学校到教师都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观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全不相符合。
(二) 超规模大班制教学现象严重,教学环境落后
农村小学受校舍及其师资的影响,大班额班级一直存在于农村小学教育中,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业。一个正常正规的班级应该人数为30—40人,但是,很多农村小学都是50—65人。长期以来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条件落后,教育财政投入不到位,于是在这种现状下,地方财政要给教学上投入大的资金就成了一件难事,用在音乐教育上的资金就更少之又少了,多数学校的同学们没有见过钢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校没有孩子们专用的音乐教室。在农村小学,全体学生的音乐唱游活动都无法开展,各班的音乐教室就是自己所在的班级,学生在音乐课上的肢体活动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而无法进行,这样导致最终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 )师资不足,专业素质低
目前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代课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这些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音乐教育训练,仍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专职音乐教师的要求,正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职业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音乐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教师专业素质低,是造成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
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音乐教学不只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努力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持久的兴趣。而在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仍然只重视单纯的唱歌训练,而且轻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重视教师的示范演习,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如上所述,目前看来音乐教育在农村小学课堂中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只有多管齐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然而,这既需要时间也需要大量的投入,方能见效,但“新课改”实施在即,为了配合这一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就摆在了首位,如何才能适应新时代新课改,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呢?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载体,是美育的传播者,是影响学生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实现“育人”、“审美”的目的,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改”对音乐教师要求
(一)认真理解学习新课标
首先,新课标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教师对于教学的创新,对人才的培养创新。说到创新,首先是音乐教育观念的更新:旧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围绕着老师的圈圈去转,先是发声训练,再是节奏训练,再视唱,学谱唱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性的发挥。一些所谓的创编表演也是去模仿老师,学生的创造性谈何去发挥?现在《大纲》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教改后的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还强调学生综合智力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灵敏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
其次,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关系,而要树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怀着这样一种感情,即对学生的热爱和对知识的热爱,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抛弃一些陈旧的教法、观念,要以以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
最后说说最基础的“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最后还是要回到基础。有些教师觉着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把他理解成没有双基。音乐课干脆就是跟唱歌谱,忽视了基础环节的夯实,如识谱训练,很多教师课堂很花哨,玩得很热闹,但一节课一首歌学生都没学会,小学上完学生连乐谱都不认识,这显然不是成功的音乐教学。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只有会识谱,我们才能用这把神奇的钥匙去开启美妙的音乐之门,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创新是建立在对于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主张陈旧的教学观念,死板的教学方法,但也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基础扔掉,进行“悬空”型的教学。任何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怎样把基础教育与教学创新、改革很好的很巧妙的结合起来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付出研究、实践和不懈地学习。怎样让学生有兴趣地轻松地掌握知识,又能对其产生高尚品格的渗透、陶冶,审美情感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创造出一种充满浓厚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才是音乐教师不断探索音乐教学的真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潜在学习动力
其一,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这样学生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在学习动力的,其学习积极性都可以被调动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其次,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和好胜心的。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在整个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档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只要教师善于并利用好教育契机,任何一个正常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结论
正如本文的分析,音乐教育在新课改下已经成为了培养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途径,但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中,受限于诸多条件,音乐教育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其中切实可行又能快速收到较好效果的途径,莫过于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为切入点,当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本身就是教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是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这一领域,其重要意义和地位更显得举足重轻。
【作者单位:通江县广纳镇中心小学 四川】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