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创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个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使学生探究新知,不断进取,充满自信心和成就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才能促进数学成绩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情境;自主探索;合作实践
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
想法讲出来,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怀、尊重、理解和信任带给学生,积极营造一种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给学生注入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如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组题目:500+500=1,1-500=500,1000+1000=2…这组等式能否成立?此时学生都睁大了眼睛,于是我告诉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你就可以想办法使这些等式成立了。简单的一组题目,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拨动了学生学习的心弦,顿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渴望学会这些知识。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红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自主探究,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
给学生提出观察、操作、自学、尝试、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相关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反思、交流等。在探索中运用,在运用中探索,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如我在教“可能性”的认识时,玩了一个游戏——“投球游戏”,通过投掷球猜猜每个小组投中的次数,让学生对投中的次数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做出预测,
进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发现与预测的结果有较大的差距,对
自己预测的结果产生怀疑从而认真分析,对数据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提出有关的问题。又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提出疑问:能被9、11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呢?在教学凸多边形的内角和以后,提出疑问:凹多边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这样求呢?让学生感觉其中奥秘无穷。注重了探究的发散性,也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勤于探索、勤于学习。
三、实践作用,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运用它来解决问题,体现出应用的价值,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并不等于完全掌握知识,更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于实践中,还需要通过练习、实践来巩固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教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培养了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巩固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知识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索。实践证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价值,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的信心,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陈奕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浅谈班主任正确的学生观[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18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