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目前我们在小学道德品质教育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小学生道德两难问题)

2022-10-29  本文已影响 61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蒙以养正,圣功也。”在启蒙阶段,端正孩子的行为品德,有利于一生的成长。小学生的道德难题属于德育的范畴,我校在德育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创新,以学生生活中的道德难题思辨为主要抓手,实施养正教育,激发学生道德认知,提升道德发展水平,促使每一位孩子具有正直的心灵、正派的行为、正确的认知。
  最近,我校在五年级(1)班开展了第一次道德难题思辨活动,思辨活动的故事是科尔伯格著名案例。该案例讲述欧洲一位妇女患了罕见的癌症,只有本镇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能救她。但药剂师索价2000美元,是成本的10倍。她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也只凑够药费的一半,他恳求药剂师能便宜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海因茨铤而走险,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该案例作为道德难题,在班会课上组织小学生思辨。思辨流程是这样的:(1)吴老师先问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为难的事情呢?(2)出示上述案例,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讨论:海因茨该不该去偷药?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发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道德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用笔记录下来。(3)教师请多位学生起来朗读自己所写的看法,相机点评,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为难的事,能多想想,做出合理的选择。(4)老师收集了所有学生写的想法。
  一、班级学生的道德水平分析
  课后,我们整理了回收的纸张,认真阅读、分析,并研读了科尔伯格归纳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模型对照表,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全班共有51人,处于后因循水平阶段5的有2人;处于因循水平有48人,其中阶段4的有10人,阶段3的有38人;处于前因循水平阶段2的有1人。认为海因茨偷药是不对的或不应该偷药的有14人,主要分布在阶段4和阶段2,认为偷药要一分为二看待的有3人,其余学生都认为海因茨偷药是对的,也支持或认为应该去偷药。有36位学生在回答中评价了药剂师,都认为他的做法不道德,没有同情心。
  1.学生的道德思维判断表现出来较高水平,差异化相比不大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年龄还小,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认知、道德思维、道德行为等与成人之间应该有差距。通过对本难题的讨论,我们发现学生所表现出来对难题的认知和思维并不比成人低,能站在法律规则、社会舆论与人性关怀的角度思考,范围非常全面,程度也比较深。这样的结果在意料之外。
  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钱财是身外之物,而命只有一条,如果不去偷药,妇人很有可能会死亡,他在想要偷之前肯定思索过的,命最重要。所以我觉得海因茨应该偷药。我觉得药剂师是不对的,别人发明药是为了救人,而这个药剂师发明药是为了赚钱,所以我觉得药剂师也有责任。——沈家怡
  我认为海因茨偷药是不应该的,可是,他不愿意让妻子等死,这点,他是对的,在人和法面前,他选择了人,虽不应该偷药,可是为了妻子,他是走投无路了。药剂师很讨厌,发明镭不仅是为了挣钱,也是为了救人。只花了两百美金制造的东西,居然要卖两千美金。——陆逸
  以上是两位学生道德思辨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位学生认为,在规则和生命之间,生命是最宝贵的,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第二位学生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偷药,但为了妻子,偷药也是没有办法。他的思考兼顾了法与情,考虑问题非常细致。可见,学生的道德思维判断并非成人想象的那么低。
  究其原因,首先,本次思辨的主体是五年级的学生,年龄十二三岁,处于少年时期,道德认知和主体意识已经初步[第一论文网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形成,有自己道德判断标准。其次,如今的社会是开放社会,孩子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各种媒体,因此,他们社会接触面相比以前的孩子要广泛而深刻,道德价值受到多方面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比较早,水平也较高,也就是常说的学生比较早熟。再则,平时,社会舆论、家庭、学校等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多渠道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接触了大量的道德知识,刺激认知的快速提高,整体的道德品质提升不少。
  2.学生的道德思维判断受主观情感的影响,指向性非常单一
  尽管学生的道德思维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我们也关注到一个现象,全班有11人认为海因茨偷药是错误的,3人认为半对半错,其余37人都支持海因茨偷药。对于药剂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他黑心,嗜钱如命,没有道德,不是一个好药剂师。可见,学生对于道德价值的判断还是比较单一的,受到主观情感影响较大。也就是说,在学生的道德价值体系里,好与坏分界很明显,表达也是很直接。由于学生的道德思维很直接,因此,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很直接,学生处理问题简单化。
  首先,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期,年龄和心理结构决定了他们的道德思维判断的特点,他们思维单一,容易冲动,表现得非常单纯,从他们对药剂师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其次,学生的道德思维判断受社会主流价值影响较大,社会媒体、学校引导和家长教育,这些因素所表现出来的“正能量”,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从而影响学生对情境中人物的价值判断。可见,这些外在的道德知识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对道德认知没有完全形成的学生,有必要加大力度,刺激整体的提高。再则,此时的学生道德情感在整个道德体系里占主导地位,主观性强,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情感。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思维和行为。
  3.学生的道德思维判断与道德行为有差异,稳定性需要提升
  从回收的资料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非常高,但这仅仅是学生的道德思维表现,并不是道德行为。当生活中的道德难题真正来到身边时,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并且不够稳定,受到干扰,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波动。
  通过对班级教师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有些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之间不一致,一些平时道德品质不好的学生,在面对本难题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道德思维却不差。可见,一个人的道德思维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行为,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
  据班主任介绍,班级里有位姓徐的小男生,特别调皮捣蛋,平时经常欺负同学,为一些小事打架,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他也远离群体,在小团体里活动。按常理判断,这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都是属于班级中的后进生,需要道德矫正。可是,就是这位学生,道德思维并不表现很低。“海因茨又是不对又是对的,对是因为不能这么看着妻子死去,错的是妻子的病再重也不可以去做小偷,这是他错的一面。不过,我觉得他是对的,因为做什么不好的事也一定要救自己心爱的人。”
  这是他的道德思维表达,符合阶段3的“好孩子”定向。道德行为就是让人高兴、给人帮助或受到别人认同的行为。从他的回答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他复杂的道德思维,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判断,这个[第一论文网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孩子道德本质并不坏,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表现出道德行为的低下和性格习惯的叛逆。这也给教师启发,孩子的道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千万别“一棒子打死学生”,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品质是可以转化的。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善良的。
  二、班级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策略
  1.挖掘贴近生活的道德难题,持续开展思辨活动
  学校德育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提升道德行为。科尔伯格认为,把道德认知直接教授给学生的方法并不可取,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道德难题的思辨就是一种方式,在情境中探讨、推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帮助儿童考虑真正的道德冲突,检查他们用以解决冲突的推理,找出他们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和不当之处,并发现解决矛盾的方法,逐渐将学生带领到高一级的道德阶段,从而使道德向前推进。
  在道德教育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内在的发展,道德认知冲突,而不是靠灌输和权威影响。以班级为德育团体,教师以作文、谈话、观察等形式,收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道德难题,加以整理,以故事性、情境化呈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班级学生经常性开展道德思辨活动,了解学生的道德思维变化,通过讨论、表演、演讲等形式,寻求道德难题的解决策略,从而提升班级学生整体的道德行为和素质。由于思辨的道德难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思维刺激行为的改进和提升。当然,教师需要不断挖掘生活中的道德难题,持续性开展思辨活动,也可以同一主题分阶段思辨,从而了解和判断学生的道德水平。
  2.开展丰富的道德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行为
  道德思维判断的发展不是最终的归宿,发展道德判断的最终目标是改变个体的道德行为,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因此,在班级中开展道德难题思辨,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道德思维,目的是能够改变道德行为,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正确的认知,正直的心灵和正派的行为。
  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道德知识传授显得枯燥而低效。通过开展道德主题教育活动,营造真实的道德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引领正确的道德价值,最终使每一位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浸润和规整。作为学校,必须调查了解学生的道德思维状态,寻找到学生道德行为的着力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道德行为加以干预,最终形成整体的学校道德氛围。
  如针对上述学生的道德情感单一,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学校的道德主题,开展主题班队活动,通过学生参与角色体验活动,体验不同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通过班级大讨论、讲名人故事、写生活感受等形式,不断进行道德思维碰撞,产生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丰富学生的道德感受。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道德判断向道德行为发展,促进思维和行动的一致,这是开展道德难题思辨的目的,更是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
  3.加强班级的道德团体建设,促进个体道德品质提升
  学生生活在班级团体中,与其教师喋喋不休地向学生讲授道德知识,不如让学生参与班级道德团体建设,培养学生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基于“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的观点,教师应创设平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参与班级道德团体民主管理,形成班级中好的道德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个体。一个道德行为差的学生,处在道德氛围不好的班级,其行为会越来越恶劣,遭人讨厌。如果身处一个道德氛围非常好的班级,其行为会收敛,通过正面引导,甚至会成为道德行为较好的学生。这就是道德团体的力量,需要每一个人去参与构建。
  首先,要有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与每一位学生共同参与管理,尊重学生,给予身体和心灵上的鼓励和安慰,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交流,为身在班级而骄傲。其次,要有民主管理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都是[第一论文网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班级的管理者,都有管理的责任和岗位,这样,学生的管理就有的放矢。例如“人人岗位责任”“值日班长、组长”“班级监督员”“班级问题处理团队”等,都是学生参与管理的策略。遇到难题,大家群策群力,发挥激励的力量,学生在管理中慢慢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再则,要有自我约束的规则。学生组成一个小团体,甚至在小组内,必定有道德规则,只有在公正的道德规则下,团体建设才能不断地优化。处在团体中的学生,要有道德规则意识,一旦犯错,就要承担责任。当然,团队建设的形式多样,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地精心建构,通过团体的力量,矫正和规范个体的道德行为。
  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很多道德教育方式都在科尔伯格的思想中找到理论支撑。道德难题思辨作为他理论思想的精华,我们应该大力发扬,通过挖掘身边的道德难题,努力把道德思维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能融入社会的道德高尚的公民。
  (薄方林、徐栋,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小学,21520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体育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上一篇: 中小学信息素养提升培训(浅谈初级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信息素养的提高措施)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