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是必要的。如何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感受形象中,渗透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人文学科。我们要抓住文本的知识内容与人文因素的连接点,通过感悟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一位盲、聋、哑人,幻想能有三天视力的海伦·凯勒,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丰富而美妙的世界,她教会了人们如何真真切切感受身边的一切,充实地生活。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融化为自己的东西,给自己以力量与精神。又如,《项链》这篇课文,通过美丽动人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追求奢华生活,到头来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刻领会,用心思索,联系现实,不要盲目去追求虚荣,以免得不偿失,要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经典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二人的谦虚坦诚、虚怀若谷的美好形象,被人们历代传颂。
二、在品析词句中,蕴含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准确理解、领会、鉴赏,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老舍《我的母亲》中“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始终是鲜红微肿的。”从这朴实的词句中,将母亲辛苦的程度逼真地展现了出来。又如,“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这些纯朴自然的语言,抒写了一支感人的心曲,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挚爱深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这样一句话:“我那时真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是因为“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儿子对母亲那份真切的爱也是从母亲那毫不张扬的爱中觉醒来的。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这些词句,发现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感受其中的真、善、美,思想境界也会随之得以熏陶和提升。
三、在阅读教学中,感悟人文教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阅读是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体悟品析能力的有效途径。课文是教学之根本,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阅读又不只限于文本。学生喜欢阅读网络作品,因为猎奇,所以吸引眼球。作为语文教师,要加以引导,这样读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在阅读周国平的散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会认识到:人的高贵不在于显赫的权势、富足的金钱、华丽的外表,而在于正直的人性、纯朴的情感、善良的人格、圣洁的灵魂。要让学生在感悟品味美文之时,将美的教育化为丝丝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心田。正如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四、在语文教材中,凸显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语文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凭借,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教育体现在一篇篇课文中。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其内容与思想、精神、情感、灵魂亲近相连。读者通过语言文字来与作者对话,彼此之间产生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汇、情感的相溶、灵魂的共鸣。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一文,这一碗面,既有母子三人面对逆境的勇气和努力,又有面馆老板夫妇经商之道的仁德之美,其中蕴藏着令人震撼的人格力量和璀璨夺目的人性光辉。读后,无不为这个故事深深打动,让学生感悟到这碗面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赋予人文精神,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挖掘文本中的教育点,要运用好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并融入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其语言表达的艺术,另一方面要领悟其中体现出的人文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吸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