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影响高等教育体系的因素(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

2022-10-30  本文已影响 583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内外部系统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质量形成的核心要素存在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校相关因素究竟有哪些?学界研究的结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本课题组对全国121所高校问卷调查①数据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校相关因素主要有四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和学校内部环境支持。
一、师资力量: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对人才培养起主导作用。因此,师资力量历来被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师资力量作为维持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而且要有一定的质量。衡量一所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从数量、质量两个维度去考察。
(一)教师数量
教师数量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适当数量的合格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教育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1]可见,维持一定的合格教师数量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衡量师资数量的合理程度常用“生师比”这一指标测定。
课题组面向全国121所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样本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合理的生师比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对调查所得的14748份样本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样本就生师比的合理性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的认同度评价与学校样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评价和对母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2和0.162,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
再从问卷调查中学校和社会人士四大样本群体就生师比的合理性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认同度来看,高校管理者、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四大群体对该因素的重要性认同度均值为3.58分,在问卷预设的12种学校内部影响因素中,位列第11位(详见表1)。由此可见,合理的师资数量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之一。

(二)教师质量
教师通过教学和其他人才培养途径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作用于受教育者,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接因素。此外,教师还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自身的素质是高校科研成果产出和学术声誉的源泉。在高校教师规模既定条件下,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整体质量,而非数量。
自古以来,中外有识之士无不重视教师质量对教育质量所起的核心作用。我国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的遗训,强调名师的高素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我国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高度赞扬了“大师”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也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3]正是中外历代教育家对优秀师资作用的高度赞扬,在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话语体系中,大学教育质量与“大师”几乎就是同义语,由此足见师资质量对高等教育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质量主要是从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三方面来加以衡量的。从教师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程度来看,与教师整体质量相关的教师质量、教师水平、师德水平三大指标与样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评价都显著相关,与对母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系数也都显著相关,且教师质量与高教质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213(见表2)。

再从师资质量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内诸因素的地位来看,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四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显示,在15614份有效数据中,样本就教师的师德与(科研、教学)水平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认同度得分均值高达4.03,位列所有校内质量影响因素的首位(见表1)。这说明教师质量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最关键的校内因素。
二、学生素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能动因素
学生是能动的受教育主体。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现有素质和主观努力程度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可能达到的程度。学生自身的素质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学生质量主要体现在生源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两个方面。
(一)生源质量
人才培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受教育效果迟滞性和长效性特点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会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产生后继性的持续影响,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高中阶段生源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生源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整体评价的相关系数为0.16,与母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系数为0.182,都呈显著相关。再从生源质量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校内因素中的权重来看,样本对生源质量因素的认同得分为3.63,位居12个校内影响因素的第9位(见表1)。这表明生源质量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校内部相关因素之一。
(二)学习性投入
学习性投入是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一定学习动机支配下的学习努力程度和行为表现。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上,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共同发挥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向的、主动的传输,不是学生顺从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的、有明确意图的、积极的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交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学生内在学习潜能的发挥才能起作用。学生学习的目标、动机、动力等投入因素的发挥程度是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关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与母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06,其他四项学习性投入的具体指标与样本母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都显著相关(见表3)。因此,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教育中介系统: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媒介
教育中介系统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主要是课程或教材;教育方式是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其中,课程或教材属于知识载体,教育手段、方法和模式都属于促进人与知识双向建构的软件。在师生素质既定情况下,教育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教育中介系统。
(一)课程建设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对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课程建设是确保高校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
根据课程的知识性质,课程可以划分为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学科课程重在为学生学习提供间接经验,实践课程重在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是,传统课程理论过分注重学科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课程的建设,所以,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成为世界各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问卷调查表明,实践类课程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其中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35;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对高教质量的重要性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65;二者与样本所在母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见表4)。

再从实践类课程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素重要程度的认同度来看,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认同度均值得分为3.79,位列人才培养质量校内影响因素中第7位;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对高教质量重要性的认同度评价均值得分为3.58,位列人才培养质量校内影响因素中的最后一位(见表1)。这说明高校实践类课程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实际上,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的转变,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与课外科技与文化活动正在越来越成为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对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培养拔尖人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实践课程理论建设还相对滞后,高校对课外科技与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在描述性数据中,样本对该因素的地位认同度评价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二)学科与专业水平
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的表现形式,三者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概念既可以作为管理范畴被视为是高校的基本学术单位,又可以作为知识范畴被视作是知识体系的一种区分单位。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科概念与专业一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高校特殊的组织单位和管理对象。作为知识的学科概念则属于课程范畴,在基础教育领域,以学科门类划分的知识被称为课程,而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知识的专业化和细分,仅仅用课程概念包容性太小,所以一般用学科来统率课程,学科因此就成为高校课程建设水平的代名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学科与专业水平都是知识范畴的概念,都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
问卷调查的14830份学校样本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学科和专业水平与样本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31;与样本所在母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69。再从学科与专业水平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素中重要程度的认同度评价来看,样本就学科与专业水平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认同度均值为3.95,位列第3位(见表1)。这充分说明,学科与专业水平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是以学科和专业建制为基本特征的,无论是高校的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是按学科或专业类别分类进行的,也是以学科和专业形式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因此,学科与专业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学科性是高校的重要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就是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水平对于提升学术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学术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关乎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因此,作为知识组织形式的学科与专业水平对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影响。
学科与专业作为高校的知识组织形式同时也是高校的功能组织单位和管理对象。作为高校组织单位的学科与专业是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承载单位,学科和专业声誉往往是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分配依据之一,直接影响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办学条件,而办学条件又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物质条件和保证。所以,学科与专业水平同时从知识本身和办学条件两个方面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只不过前者的影响是直接的,后者的影响是间接的。
(三)教学方法
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方法是在既定的教学条件下,能否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问卷调查14826份学校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教师教学的方法与样本母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03。这说明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属于主体因素,教育内容(知识或课程)属于客体因素,如果说主客体都属于教学系统的硬件的话,教学方法则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软件系统。没有主客体的存在,教学活动会缺乏执行的功能性主体,没有灵魂;没有连接主客体的软件,教学活动就会缺乏机体正常运转的经络,难以发挥出最大的主体效能。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质量中始终处于最核心的地位。
(四)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涉及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一系列因素。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相应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在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代高等教育领域,产学研合作是各国高等教育界广泛接受并正在践行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方式旨在加强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生产之间的联系,通过加强教育活动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紧密联系来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国内外办学实践已经表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问卷调查14825份校内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产学研合作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持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61。再从样本就产学研合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的认同度来看,均值得分为3.60,位列校内人才培养质量各因素的第10位(见表1)。这说明,以产学研合作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之一。
四、校内环境: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条件
教育质量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支持,其中校内环境是最直接的条件。根据学校内部环境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方面。物质环境是指培养人才的办学条件,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资金投入等;制度环境主要是指从学校规章制度中所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和代表制度执行力的管理者素质等;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学风和校风等校园文化因素。
(一)办学条件
学校办学条件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办学条件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评价和样本对母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57和0.176。再从办学条件中的学校图书资料、电子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室、实验条件、实习训练条件、生活条件和学生活动条件7大具体方面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和样本对母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相关程度来看,都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见表5)。再从样本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素的重要性认同度来看,学校办学条件的均值得分为3.83,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内各因素中位列第5位(见表1)。这一结果说明办学条件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高校在既定的高校管理体制下,采用各种规章制度进行高校内部管理的结果和状态。制度环境反映了高校管理者管理育人的水平,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管理因素。在高校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校内的制度环境,即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校内的管理水平主要取决于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校内管理体制和高校的办学理念。
1.教育家精神
所谓教育家精神就是作为校长和高校管理者身上所应该具备的一种教育管理素质,它要求教育管理者懂得教育发展的规律,具有教育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具备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教育家精神是对高校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特殊素质的一种界定,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教育家办学。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个学校先评价它的校长”[4],强调的就是校长的“教育家精神”对教育质量提升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育家精神集中体现在校长依法治校与办学的水平上。问卷调查表明,校长依法治校和办学水平与样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评价相关系数为0.2,与样本对母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系数为0.179,都呈及其显著的相关关系(见表6)。这说明校长的“教育家精神”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中外高等教育历史上,名校的成就无不与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朱九思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德国的洪堡与柏林大学,美国的科南特与哈佛大学,等等。正是这批一流的教育家身上所体现的教育家精神奠定了这些大学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所以,以校长为核心的高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是否具有“教育家精神”是在管理方面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家精神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管理内核。
2.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组权力束,它划定了人们行为的边界,对人的行为产生着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在资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制度是决定一个组织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是确保高等教育理念落实为行动的制度条件。科学合理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能够对人产生激励作用,能够在既有的资源条件中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效率,从而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问卷调查14873份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样本母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33和0.166。再从样本就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在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素中的认同度评价来看,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性认同度均值为3.8,在所有因素中位列第6位(见表1)。这说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水平是高校内部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学校内部与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相关的管理内容的各个方面。高校管理作为育人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依靠制度环境来达到管理者所提出的育人目标和要求。因此,衡量高校内部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主要是看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管理育人”的功能。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样本对母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29和0.181,其他具体管理指标也都与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样本母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呈显著相关(见表6)。这说明学校管理水平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校长依法治校与依法办学的水平、学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两项指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程度最高。
(四)文化环境
高校文化环境是与学校物质环境相对应的概念,是被学校成员主流价值认同和普遍接受的文化、习俗和价值,是一种无形的育人力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学风和校风等。
1.高校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人们关于高等教育的理性审视、理想追求及其价值信仰,是高校及其办学者在办学实践中及特定的文化土壤里对高等教育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指向性和前瞻性的理性认识和理想的办学观念体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思想层面,直接影响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设计、管理目标的达成和管理方式的运用。建立在对高等教育规律把握基础之上的办学理念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蕴涵着高校发展的基本思想,是指引高校前进的方向,是鼓舞人们为之长期奋斗的理想。
问卷调查14895份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高校的办学思想与高等教育质量和样本母校人才培养质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63和0.18。再从样本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素的认同度评价来看,样本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认同度均值得分为3.98,位列影响人才培养质量12种因素的第2位(见表1)。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办学思想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访谈过程中,多数高等教育专家都强调,“在其他办学条件既定情况下,办学理念是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或关键因素,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前进的先导。”因此,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2.学风与校风
学风是对一所学校学生整体的学习习惯、风格和氛围的凝练。校风是指一所学校的主流风气,或主体精神面貌,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学风与校风是一所高校长期办学传统和制度文化的历史沉淀,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成分。良好的学风与校风一经形成就能以文化形式对学生产生稳定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具有自发性和持久性,而且具有传承性,是成本最低的一种管理手段,即文化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就与它独有的学风和校风直接相关。所以,建设良好的学风与校风对确保高校教育质量的稳定与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问卷调查14843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风和校风与高等教育质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34,与样本对母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也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54。再从样本就学风与校风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认同度评价来看,学风与校风的认同得分均值为3.95,位列所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第3位(见表1)。无论是从相关性还是从重要性来看,学风和校风都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校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育中介系统和校内环境四个方面。其中,教师、学生和教育中介系统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校内环境是质量形成的现实根基与外部条件。
注释:
①本课题组问卷调查的详情见课题组其他已发表的相关成果。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归侨学生升学(华侨大学留学生)上一篇: 构建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管理规定)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