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传统的机械类专业生产实习组织模式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市制造类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提出了一种跨暑期工作型的生产实习模式。该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针对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安排学生在暑假期间以及后续时间进入合作企业,历时两到四个月时间在实际生产环境下真刀真枪地实习。文章还从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面论述了该实习模式的优越性,并展望了该模式在机械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里的推广价值。
一、改革背景
机械工程类专业的生产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实践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基础学习向专业学习过渡,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实践环节。生产实习与其他实践环节显著不同的是,学校内一般无法提供相应的实习环境和条件,学生必须走出校门,进入企业,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实习[1,2]。
我国高校机械类专业传统的实习模式是,由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到与专业对口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现场去看、听、问、学,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这种实习模式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特别在江浙地区私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很难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国内许多高校机械类专业传统的实习情况已经表明,该实习模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已经不再继续受到大多数企业的欢迎,致使生产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很不理想。另外从实习的时间跨度来看,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都反映目前的三周实习时间不够,除去企业安全教育和学生适应实习岗位的时间,学生真正用在实习上的时间其实不多,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很好地深入了解生产现场的专业知识[3]。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将实习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留给较完善的企业工程师培训体系来完成。这种模式在本科阶段忽略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目前美国许多著名大学都面临着上世纪40年代以后最大和最深刻的调整,逐步使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回归[4]。
在上述背景下,宁波大学机械工程系近年来在机械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课程方面开展了分散型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工作,把班级分散为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这些学生分别分派到宁波周边机械行业的中小企业,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实习。并且,把生产实习学分与毕业实习打通使用,突破性地把实习总学分改革为8学分,这在机械类本科专业很少见到。并且把八周的实习时间设置在第七学期,可以与暑假打通使用,这样实习的时间跨度可以长达四个月。
二、宁波市实习环境条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体制改革也比较彻底。目前在宁波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个私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共占宁波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为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5]。
然而,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属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有些企业甚至连具有本科学历的工程师都没有。这些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来充实工程师队伍。然而,由于这些企业目前还处于艰苦创业阶段,许多应届毕业生或具有一些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并未将这些企业放在视野之内,因此这些企业纷纷找到宁波大学,希望动员毕业生到他们企业去工作,或者安排学生到他们企业去实习,以便向学生提供了解企业,培育感情的机会。
对于一些实力比较雄厚、已经进入辉煌发展阶段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台资企业,面对新的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也不得不未雨绸缪,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储备。这类企业对教育历来非常关心,对工科专业大学生的生产实习也非常理解和支持,并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看作是企业的义务,因此也希望通过生产实习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吸引优秀潜在的未来雇员。
在宁波大市范围内,这样的企业有成千上万家,仅在宁波大学附近的庄市镇、五里牌开发区和甬江镇等就有上百家,这是宁波大学机械类专业实习模式改革与创新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三、跨暑期工作型生产实习模式的实施方案
鉴于生产实习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宁波市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跨暑期工作型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分别得到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和宁波大学的重点立项支持。
跨暑期工作型生产实习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针对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安排学生在暑假期间进入合作企业,顶班顶岗,边工作边实习,在实际生产环境下真刀真枪地实习。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项。
1.生产实习总体方案。在暑假期间,将学生分成多个实习小组,分散到学校周边且与学校合作关系密切的中小企业,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顶班顶岗地进行生产实习,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毕业设计和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2.实习准备与安排。实习准备与安排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首先由学校与足够数量且专业比较对口的企业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在每年5~6月份由这些合作企业提出短期工作岗位数量、性质、要求等计划,并对企业的性质、业务及发展前景等情况加以概略的描述。学校将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情况向学生公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提出应聘申请。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应聘情况进行初步匹配,并在每年的6~7月份安排企业对学生进行面试,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学生的实习企业。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联系的方式确定实习企业,但须经学院指导教师审查与批准。
3.实习动员与实习教育。实习动员与实习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在派遣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前,首先在校内集中进行实习动员和实习教育,向学生宣讲生产实习的目的、意义、要求、组织纪律以及人身安全等注意事项。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后,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向学生进行企业的详细介绍,并再一次进行动员和教育。
4.实习时间。在每年的7月上中旬(即暑假开始后),已经找到合适的短期工作岗位并与企业签订了生产实习协议的学生根据约定的时间陆续进入企业开始实习。实习时间规定不少于8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企业的需要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5.实习对象。实习对象以刚结束大学三年级学习、即将开始大学四年级学习的大学生为主体,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参加实习。
6.实习指导。实习指导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学校安排数量足够、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与企业和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实习进展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企业安排经验丰富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级技术工人对学生进行日常工作安排与实习指导。
7.实习内容。实习内容不局限于传统观念上的专业技术,学生的实习工作岗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应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如计算机辅助产品或零部件设计,产品质量检查与控制,生产工艺或工装设计,企业市场调研,企业质量体系论证,产品加工或装配,机床操作加工,等等。这些工作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和非专业技术知识都是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应该通过实习而获得的。
8.实习考核。实习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企业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学生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工作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鉴定,并填写考核表。学校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考核与鉴定以及学生所递交的专业实习报告和实习过程总结报告,决定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以及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实施效果与优越性
本实习模式在宁波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进行了全面实施,开创了校企双赢的局面,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普遍欢迎。经过调查,参加这种全新模式生产实习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充分显示了其就业竞争能力,就业率接近100%,每年都有10%左右的毕业生中直接应聘到所实习的企业就业;71%的学生认为通过这种实习后,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劲头更足;多名学生通过实习写出了具有一定水平和较大参考价值的论文,其中有三篇获得了宁波大学大学生科研论文奖;21%的学生得到了企业所支付的工作实习报酬,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带动了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等实践环节的协调发展,正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分析和实施效果表明,以就业为导向的跨暑期短期工作实践型实习模式与传统的实习模式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优越性。
1.学生方面。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把学到的书本理论在生产实际中进行验证。同时经过实践,他们会在最后一年的在校学习期间针对实习时遇上的问题开展有目的的学习。另外通过实习,他们可以得到企业发放的临时工资,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一次寻找就业单位的机会。他们可以在实习过程中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包括企业的技术现状,产品现状,管理现状,对人才、技术和产品的需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等等)。同时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向企业家学习,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向工人师傅学习,学习各种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现代工程所包含的非专业技术性知识(如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美学、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际工作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析和发掘自己的职业兴趣,培育团队协作精神,这样在毕业时就会具备较强的就业初期竞争力。
2.实习企业方面。该实习模式为企业提供与高级人力资源密切接触的机会,企业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魅力以吸引优秀潜在的未来雇员,同时考察和评估潜在的未来雇员,最终使企业优先从具有短期专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中招募最满意的人才。该模式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短期、廉价、高素质劳动力,解决企业对技术力量或劳动力的临时需求问题,帮助企业进行一些专门项目的研究或解决一些专门问题,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另外,我们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时要在企业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给实习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3.学校方面。通过该实习模式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由于学生和实习企业都互相熟悉,到实习企业就业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的就业初期跳槽现象。另外通过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为建立校企合作组织、强化学校的服务地方职能也带来很多方便。
五、结语
本文以“创新之根在实践”为理论基础[6],以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为约束条件,从理论上对生产实习的重要性、生产实习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和跨暑期工作型生产实习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系统研究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大学生跨暑期工作实践型生产实习模式,并对该模式的优越性及其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在生产实习模式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试点研究和全面实施,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实习方案和实施方法,开发了便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信息交流的实习信息服务网站。实践表明,所形成的实习方案和实施方法具有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并在实习安排、实习内容、实习考核和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本文所述的生产实习模式改革可在机械类专业内上下延伸,推广应用到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也可与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工程训练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可在相关工科专业内推广实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就业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和创新素质提高等长远问题,同时还可帮助企业解决短期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及专业技术人才招聘等问题,为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李国平 潘晓彬 胡利永 崔玉国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0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