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语文学习方法(巧用网络资源,快乐学习语文的策略)

2022-10-31  本文已影响 620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 创新整合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媒体资源种类多,图文声像一应俱全;巧用网络资源,有专题学习网站、“互动学习”板块、“中华在线词典”等。
  ◇抓住“学情”,聚焦“整合”:根据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说一说、辩一辩、悟一悟、写一写”等环节感悟人物形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性格养成教育。
  ●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是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四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较强,能自觉运用网络搜索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愿意和同学进行交流。学生都有过爬山的体验,对于爬上一座高山需要付出的艰辛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但对于一个本该退休的70多岁的老人,仍然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品读重点句段,以及教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精思、感悟中理解文章内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体会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和天游峰的特点。通过网上互动交流,促进协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天游峰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及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慢慢形成自信、开朗的性格。
  ● 教学环境与准备
  ◇“潜龙学校”综合网站,论坛交流平台,用于拓展阅读、交流感悟和论坛跟帖、评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阅读教学。
  ◇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做好以下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天游峰的资料;利用“中华词典”,自主学习生字,扫除字词障碍。网址:http://。
  ● 教学过程
  1.课前浏览网站
  课前布置学生进入学校《天游峰的扫路人》专题网站,完成以下作业:
  ①搜集有关天游峰的资料,并将搜集的资料上传到专题网站中的“互动学习”板块;
  ②利用“中华词典”(如图1),自主学习生字,对于不理解的字词,通过“互动学习”板块与同学交流,扫除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本文是略读课文,篇幅较长,课前布置利用“互动学习”平台进行交流、讨论,既达到了预习的效果,又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课前让学生通过“中华词典”自主学习生字,扫除生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谈话激趣,导题点睛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安徽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东的泰山……这些名山大川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过哪些名山,记得哪些风景谚语?
  学生回忆所游名山,介绍相关风景谚语。
  师:是呀,不登长城不算到过北京,不攀天游峰就不能算到过武夷山。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看题目,点睛之笔在哪里?(生:峰、人)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走进天游峰去认识这位扫路老人。
  设计意图:立足学生经验,激发兴趣,找准题眼,抓住重点。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提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天游峰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
  ②交流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字词障碍,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解决。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阅读,提高读书效率。学生合作解决字词障碍,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品读课文,感“峰”悟“人”
  (1)欣赏天游峰,感受其险峻
  ①你对天游峰了解多少?结合“互动学习”专题网站的资源谈谈(如下页图2)。
  ②观看天游峰视频,谈一谈对天游峰的感受。
  ③读读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想想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④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读书感受。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媒体课件:“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最好?为什么?(相机板书:高)
  ◇比较句子,品味“终于”一词,读出“得意”之情。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媒体课件:“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用刚才的学文方式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板书:险。
  小结:天游峰被称为武夷山第一峰并不为过,明代知名地质学家徐霞客曾这样称道: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作者无意欣赏这险峻而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老人吧。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互动学习”平台查找并交流有关天游峰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一步交流展示,使学生体验到网络给学习带来的便利以及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课堂实效。观看天游峰的视频,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它的“高”和“险”。
  (2)走近扫路人,感受其豁达
  ①默读课文3~7自然段,用不同的记号分别画出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把你的感受写在书上。
  ②小组交流讨论读书感受并汇报。
  ◇察其貌,观其品。
  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出示课件:我循声迎了上去,直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a.齐读句子,说说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b.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相机指导朗读)
  ◇听其言,悟其品。
  根据学生汇报内容,出示课件: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a.舍不得走的原因是什么?
  引读: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纯净;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绿色;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新鲜;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总之,一个词:(热爱)生活。
  b.给句子“我能舍得走吗”换个说法。
  c.你们向往老人的这种生活吗?老人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怎样把老人的“悠然”读出来?
  小结:乐于付出,这也是一种豁达开朗。
  多媒体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a.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从哪儿看出?
  b.老人累不累,轻不轻松?小组讨论并说说理由。
  c.从“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读懂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把工作当成享受,这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多媒体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a.从老人说的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b.齐读,读出老人的自信。
  小结:老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更是一种自信、豁达开朗。
  设计意图:“累”与“不累”、“轻松”与“不轻松”的挖掘,一方面让学生放飞思辨的翅膀,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在鲜明的对比中,扫路人高大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利于学生感悟人物的豁达与自信。《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需要生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3)与作者对话, 感受其意图
  师:老师有个疑惑,本文重点是写扫路人,那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品读文本最后一段,同桌交流体会“对比衬托”的作用。)让我们带着自己对这位扫路老人的感受,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开始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与作者,与老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大家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对作者说,可以对老人说,也可以是对自己说的话。
  多媒体出示:
  我想对( )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乐:萨克斯《茉莉花》)
  学生完成句子,教师选择优秀的作业,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交流。
  设计意图:在构建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们还倡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去揣摩作者运笔的真实意图,这样学生才能和文本、作者之间形成共鸣,对话教学才能有效铺开。
  4.拓展总结
  师:读了本文,老师也感慨万千,与大家分享两句:
  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张大千
  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生活,做一个快乐人。
  总结:乐观豁达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成为一个乐观、自信、豁达的人。
  5.作业超市
  师:同学们,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学完课文,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位扫路的老人身上得到启发,有所收获。
  教师推荐课外阅读:《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并要求学生通过博客写读后感,共同交流感悟。
  设计意图:开放的作业设计,个性化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符合分层次教学理念,也是对课堂所学的灵活应用。
  ●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力求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和学校综合学习网站资源,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外延。
  (1)媒体资源种类多,图文声像一应俱全
  将游人爬上山顶气喘吁吁的样子和老人每天打扫1800级石阶却轻松自如的神态做成图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的视觉感受激起学生对于老人到底“累”还是“不累”这个问题的热烈讨论。播放天游峰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天游峰“高”和“险”的句子,使学生对天游峰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学生的写话环节,我们利用经典钢琴曲《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优美的曲子在课室轻柔地飘荡,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写作环境。
  (2)巧用网络资源
  课前让学生进入专题学习网站,完成教师设计好的预习作业。并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天游峰的资料上传到“互动学习”板块。利用“中华在线词典”,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词语,教给学生运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使网络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课后让学生在专题网站欣赏同类作品《峨眉铺路人》、《守林人》,将学完课文的感受发布到互动平台上,与别人一起分享交流。这种网上论坛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2.抓住“学情”,聚焦“整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认真研读教材和分析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后,我们把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品读语言,感悟扫路人的形象。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我们设计了“说一说你身边的老人、辩一辩扫路人累不累、悟一悟扫路人话中理、写一写感受”四个环节。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非常深刻地领悟扫路人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性格养成教育
  “性格决定命运”,而小学生正是养成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我们的学生都是在深圳这座城市长大,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自我有余,自信不足。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们设计了学生与扫路人的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体会扫路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可贵。通过读名人名言,懂得自信的重要性。课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及时给学生反馈评价。让孩子们学习扫路人自强不息、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使他们今后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养成良好的性格。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问题(你认为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上一篇: 信息技术对学习障碍者的支持-------以数学学习为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