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1999年至2009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文章回顾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l0年的跨越发展历程,并从10个方面对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展望与思考。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高等教育迈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其中1999—2009年是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黄金十年”,从高等教育“从属”和“补充”的地位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历史回眸:高等职业教育在跨越中发展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探索发展时期(1980-1989年)。其主要办学形式是短期职业大学,即所谓“老高职”。1980年8月南京市政府创办的“金陵职业大学”,是全国第一所自费走读、不包分配、短期学制的新型地方性大学。随后,原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批准建立了首批13所职业大学,标志着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至80年代末,全国职业大学已达126所。(2)调整发展时期(1990-1998年)。其主要办学形式是各类专科层次的高校,即“专科”与“高职”并轨。1990年10月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座谈会形成职业大学分流办学的意见,提出普通专科教育改革目标是逐步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以及少数重点中专学校举办高职班作为补充(即“三改一补”),实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1997年原国家教委明确规定新建高等职业学校一律定名为“xx职业技术学院”或“xx职业学院”。1998年6月新组建的教育部提出“多形式、多模式、多机制和深化改革”(即“三多一改”)的方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到1998年底,全国各类专科层次的高校(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共有1394所。(3)加速发展时期(1999-2005年)。其主要办学形式是职业技术学院,即所谓“新高职”。1999年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转折点。同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下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再使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不再统一印制毕业证书内芯,以学生缴费为主(即“三不一高”),形成了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的成人高校、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置的高职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等六路大军一齐举办高职教育的格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同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国普通高校在1999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万7千人,使当年高招总人数达到160万,成为当年最具震撼力的重大事件。2000年全国高校招生221万人,2001年又招生250万人(即“三年扩招”),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头号高等教育大国。200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一大批新型的“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2005年11月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4)内涵发展时期(2006至今)。其主要形式是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即高职“211”工程。从2006年开始我国高校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亮点。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分三批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即“三年示范”),探索适合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同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以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以示范院校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机制,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传统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难以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应运而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处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前沿,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就业联系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社会的强劲需求已经充分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与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经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发展的,不但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跨越,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跨越;不但实现了数量上的跨越,而且实现了建立培养“一线人才”目标定位的跨越;不但表现为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大学功能使命、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重组、教学内容方式、学生成分构成等方面的跨越,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的跨越。放眼当今世界,中国要对世界高等教育作出新的贡献,很可能首先是高等职业教育。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强调的那样:我国北大、清华还排列在世界著名大学200强之外,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能够拿得出、叫得响、有特色、领风骚的当数高等职业教育,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率先改革、一枝独秀,已具有一定的国际领先水平,在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稳定社会、推动教育公平和区域统筹乃至社会和谐方面崭露头角,找到了一条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来提升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外的强烈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首选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以期解决面临的实现工业化、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公平、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等诸多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
二、未来展望:高等职业教育在转型中提升
新世纪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尽管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还是“长大未成人”,发展水平总体还是初级阶段,社会认可度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未能有效解决。在传统的社会心理歧视和现实功利取向异化的双重夹击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步履维艰,其“繁荣”背后存在的许多忧患却与日俱增,规模与质量、生源与公平、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利益驱动与监管失控、规模快速扩张与供给资源滞后等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正在进一步凸显。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却不强,另一方面生产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分配较低使得大量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具体表现在:一是办学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校的办学水平未能及时跟上快速扩张的需要,资源配置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矛盾。二是办学模式急需进一步创新。现代教育理念与高职院校规模发展不相适应,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缺失,无形之中精英教育的理念同化着高职教育的个性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定位模糊、方向偏颇、专业趋同、特色难显,有学科本位的痕迹。三是投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高职院校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人,新校区建设又是“债台高筑”,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资料、生均仪器设备、师资数量和质量等办学基础设施方面的落差在加大。四是运行机制尚待进一步解决。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不畅,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双师团队”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与教育部关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师资比例须达到50%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学历和职称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则差距更大。五是自身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90%的高职院校是2000年以后挂牌的,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资源分散、重复办学、各自为政、效益较低的现象较严重,评估指标不科学,监控机制不健全等等。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时期”的这些新问题和新困境,亟须在新一轮发展和竞争中破解难题、夯实基础、“苦练内功”、重新洗牌、优化整合,在改善外部环境和深化内部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的跃迁,从“大发展”转向“大提高”,从“规模速度型”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地位和外部环境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实行与传统学术形态决裂,努力寻求创造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教育形态,从而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开创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
1.科学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从“粗放型”进一步转向“集约型”。高职教育发展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创业型(“两高两创”)人才,发展的主导是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发展的主线是工学结合,发展的主旨是就业创业。
2.社会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市场需要”进一步转向“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的外延扩展(数量、规模)还将适度增大,对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拉力”,将大大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3.内涵提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从“规模跨越”进一步转向“模式转型”。高职教育以基础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中心的内涵发展(质量、特色)继续增强,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融入大学、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文化、实践和国际这十大元素并达到相当的比重。
4.制度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从“传统学院模式”进一步转向“工学结合模式”。高职教育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形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材应用和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
5.“强校”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从“借鉴意义”进一步转向“倍增效应”。高职教育打造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并在世界上领先的高职名校,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果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系框架,带动所有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6.服务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从“自我发展”进一步转向“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与经济联动较为紧密,区域性较强,结合产业、行业、企业特点,创新产、学、研、用的内容与形式,实现共优双赢,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和内涵提升的必然诉求。
7.学历高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从“最终确立”进一步转向“嫁接创新”。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昭示着高水平、多样化的探索不会止步,在我国借鉴国外技术本科的大学发展模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乃至高职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8.终身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学历型社会”进一步转向“资格型社会”。要以“终身教育”理念统辖高职教育,走出“教育就是学校课堂”这一狭隘的教育模式:21世纪强调人的内在本质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着力构建以成人继续教育为纽带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贯通的“立交桥”。
9.集团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优势的重要形式——从“优势互补”进一步转向“优势集成”。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进纵向衔接、横向联合、政府主导、校企合作、中介参与,积极探索集团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实现方式,成为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生机与活力、实现“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
l0.国际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引进来”进一步转向“走出去”。高职教育作为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优先领域和先行区,应由“本土化”向“全球化”拓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竞争性人才。
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将控制在300万人左右,依然保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今后1o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实现更高水平的“大众化”。为了完成培养大量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一战略性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发展中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呈现出两大转型:从量态扩张转向质态提升;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建设。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范畴,无疑也将属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范畴,或将成为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力军”和新的“增长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大力发展”,又要“提升品质”,更多的是基于我国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进而到“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国情考量,有可能也有责任承担起实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战略的突破口这一重大使命。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