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从(1)强调结果的个人一环境匹配理论;(2)关注决策过程的职业决策研究;(3)关注职业决策困难(职业未决)的诊断工具研究;(4)关注决策因素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共四个
方面,重新梳理了职业决策理论的脉络,分析了西方职业决策理论本身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并结合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需求的特点,初步展望了大学生决策研究中关注社会生态因子的趋势。
国外关于职业决策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parsons(1908)的开创性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形成了许多较为成熟的理论。但令人困扰的是这一领域至今都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概念框架和理论范式。同时,已有的研究对于解释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行为和过程既缺乏有效的解释力,也难以指导职业辅导的实践。为便于理解,本文将已有的理论归结为以下4类:(1)强调结果的个人-职业匹配理论;(2)关注决策过程的职业决策研究;(3)关注职业决策困难(职业未决)的诊断工具研究;(4)关注决策因素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基于对已有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作者尝试指出在中国文化下应用西方理论的前提条件和描述解释中国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局限和困境,并初步提出和阐释了提升职业理论生态文化效度的新思路和未来的理论发展趋势一大学生择业的生态模型理论。
一、强调结果的个人一职业匹配理论
西方职业决策理论主要围绕个人的视角展开,关注个人利益最大、效价最高、最适合和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从心理学角度的理论主要是强调个人心理属性与职业要求匹配的特质论,如parsons(1908),williamson(1939),holland(1976,1980)等人的理论!,~;从社会学角度的理论如gottfredson对择业过程中社会声望和性别角色的作用,提出的范围限制一妥协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则注重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探讨择业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择业的影响。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从个人与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这一角度出发的简单职业决策模型。其特征如图1所示:
强调个人一职业匹配的单维度职业决策理论主要包括parsons的职业决策匹配模型、holland的个人一职业相互作用模}u、工作调适理论((theoryofworkadjustment)、界限妥协理论(theoryofcircumscriptionandcompromise)、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工socialcognitivecareertheory,scc刀等。
个人一职业匹配理论假设匹配的职业决策就是好的或有效的职业决策。但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匹配性并不是优化的职业生涯决策结果的良好预测指标(furnham,2001;spokaneetal.,2001;tinsley,2000)otinsley(2000)指出,holland六边形的一致性系数和职业满意没有显著相关。holland职业兴趣的结构,以及是否和如何考虑用这一结构来解释个体的职业兴趣和进行一致性评估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3j个人一职业匹配理论作为一种机械静态的人格观,严重忽视了人的可塑性和职业选择的变通性。
二、注重过程的职业决策研究
在20世纪中期,职业发展理论和研究的趋势之一就是对于帮助控制职业行为的认知变量和过程的关注越来越多(lent,r.w.,brown,s.d.&hackett,g.2001)o[’}gati等(2001)指出职业生涯决策有如下特点:(1)存在必须做出决策的个体和有一个决策要做;(2)有几个备选项,决策者有某些方面和标准,可以用它们对比和评估各个选项来确定最适合的选项;(3)要在彼此冲突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由于许多决策中包含着不确定性和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是未知的,因此职业决策是极其复杂的决策过程。
关注过程的职业决策模型的演化趋势和过程是,由早期的受标准化决策理论影响较大的理性决策模型,逐渐发展到强调有限理性思想的理论模型演变,后期的模型逐渐克服了标准化决策模型的理想化和过分理性的特征。标准化决策理论(normativedecisionmakin目是基于理性人假设的经典决策理论。该理论相信决策者能够加工所有相关信息,遵循着效用最大化原则(vneumann&morgenstern,1947;s,1954)做出完全理性的选择。并且选项的优势和劣势之间能够互相补偿,某个选项的期望效用是各种效用被各自的概率赋予权重后的效用之和。标准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偏好在决策过程中可以传递(transitivity)和保持不变(consistency)。早期关注过程的职业决策理论都是基于标准化决策理论的思想提出来的。
如果说匹配理论关注的是什么是理想的职业选择,那么过程理论则关注如何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所有过程理论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个体的认知决策的微观机制展开。各种理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证研究的支持。但理论的多样化和概念的不统一本身表明职业决策过程比预想的要复杂。各种过程理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就是,决策过程极端地依赖决策者对价值的评估、概率的判断等等,而一个人如果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决策就变得简单了,简单到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过程。
三、关注职业决策困难(职业未决)的研究
职业决策的研究另外一个思路和主题是职业决策困难及其影响因素。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时间里,无能力作出一个特定的决策。
krumboltz认为其实质是对决策不满意,或是由于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不够,或是由于个体还没有学会或运用一套作职业决策的系统方法所导致的一种决策状态。决策困难是没有学会某种学习经验的自然结果。crites认为是个体无能力挑选或是承诺于一个特殊的,即将准备或进人特定职业的行动过程。哪公诩龙立荣等认为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人在职业选择(进人阶段或职业改变)过程中,面临最后决策时,不知道要从事什么职业或从几个职业中挑选一个时发生的困难。
这一研究取向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职业决策困难的检测工具和量表开发使用,以及围绕这些量表结构和应用的研究:careerdecisionscale,(cds)(osipow,1987),careerfactorsinventory,(cfi),careerdecisiondifficultiesquestionnaire(cddq)o}}~作为经验和实践导向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服务于职业辅导的实践,即分拣和筛选出决策困难者,因此有关决策困难的研究在西方理论界也未能够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其理论逻辑也并不清楚。虽然国内已经有大量关于上述三个工具验证和使用的文献,但这些工具基本构念的文化适应性依然缺少有力的验证。
四、国内有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
如果说早期的匹配理论是要回答“什么是一个好的职业决策?”关注认知过程的决策理论关注“如何做一个好的决策”的话,那么价值观的研究就是要关注“决策的依据和目标是什么?”
国内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职业领域的研究相当丰富,如方俐洛、凌文栓等(1996)对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修订和建构;田宝珍(1997)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分析;于海波、张进辅(2003)对大学生需要特点的调查;梁龙娟、余贤君对大学生择业标准的研究等等。比较不难发现,国外关于职业决策的研究有着理论和应用两条比较清晰的线索,研究的主题也相对集中和相互关联。而国内的研究多为以国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的探索,并且国内的多数研究围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领域的研究展开。
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是复制性的研究或对国外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并且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构成成分和结构业没有一个一致的表述。金盛华(2005)认为我国心理学领域对职业价值观研究尚无稳定的理论基础,并且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很难互相验证。poi如凌文轮的问卷项目主要来源于文献中筛选的职业价值观条目,宁维卫的工具来源于翻译和修订的国外问卷。因此依然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
五、大学生择业生态模型构想—职业决策研究的新思路
从上述对西方及国内有关职业决策研究的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各种理论的关注视角差异很大,在同一视角下的研究也缺乏统一的表述和一致的结论。随着工作世界的持续变化,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完整地描述和有效地解释真实的职业决策过程和行为,因此也难以在职业辅导实践中应用。同时,由于中西方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上差异较大,来自西方的理论也难以有效地描述和解释中国人的择业行为。因此,龙立荣等国内学者基于西方理论本身的问题及其在中国应用的生态文化效度的考虑,开始探索新的关注生态效度的理论框架来描述中国人的职业决策行为。
龙立荣(2006)指出在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的制度环境下,个人的职业自我属性是择业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只要个人能够胜任职位的工作(知识经验和能力),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包括兴趣)和社会规范(包括社会声望、性别)相符,该职业的就业前景广泛就是合理的。至于这些符合要求的职位或职业在哪种类型的组织、在一个国家的哪个地区,似乎并不重要。因此西方描述和解释择业决策主要考虑(图1所示)的模式,即职业自我与职业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西方人也开始关注组织的差异,但这种考虑的顺序仍然以职业为核心组织的作用是次要的。
基于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追求特点的分析,龙立荣提出了的大学生择业的社会生态模型的初步构想:(1)西方的择业理论过于注重择业者的职业自我属性,相对忽视职业所在的组织和地区社会生态环境的作用价值,与中国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差距太大,难以预测和解释大学生的择业行为;(2)择业决策的影响因素除了个人的职业自我属性外,外部提供的职业机会、外部就业机会的社会生态价值也是人们非常注重的优化匹配因素;(3)在整个择业匹配过程中,个人职业自我与组织环境和地区环境匹配度的预测力,大于与职业本身匹配的预测力;(4)人们看重组织环境是出于薪酬待遇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双重考虑;人们看重地区环境是突出地区经济、文化的长久回报价值。简言之,地域、行业、组织等生态因子对个体现实职业决策的预测优于和大于个体职业自我属性(如能力、兴趣)的预测力。
生态模型理论强调地域、组织等生态因子的突出作用,在决策过程中这些因子是更显著、更容易觉察以及具有比能力、兴趣等个人因子具有更大预测力的因子。同时,一个人的职业心理属性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且同一种职业个性适合的职业往往不是惟一的。只要这些职业需要的个人心理属性相差不大,个人胜任就不会有困难。人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是一个空间概念而不是一个点的概念(如图2所示)。在市场体系的不成熟、地区、行业和组织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条件下,相同的付出在不同的组织,地区回报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导致人们为了找到理想的组织和预计长期回报较高地区不惜牺牲自己的特长和积累。
最后,龙立荣指出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地区间发展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人们进行职业生涯选择时关注职业自我的可能性才会增加,西方职业生涯决策的模型才会适用。至于在上述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是否更加突出社会自我在择业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基于对西方职业本身困难和局限的分析以及对职业决策社会生态模型的初步构想的介绍,研究者认为,从西方职业理论发展本身和建构中国经济文化环境下有解释力的职业理论两方面来看,关注职业决策者决策时所处的包括时代、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更广泛的决策环境,提高职业决策理论的生态效度应该是未来国内职业决策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惟其如此,才能够真正解决职业理论建构和职业辅导实践脱节的现状,使职业决策理论成为有效地指导职业辅导的理论框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