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等。
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不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对后现代的描述延续了后结构主义的正确思想,使之成为一部分,如主体和真实的概念。美国学者胡伊森认为,必须着手研究概念而不是提供一个后现代化的概念或者延续分析当代文化,法国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低迷时期重要的现代化理论。或许可以说,如果没有提供后现代理论,后结构主义就会提供不包含在内的认识论,或者用认识论信念支撑现代文化,尤其是现代艺术文化。如果没有达到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这种程度,就要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每一个部分。
在哲学审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中,人们一直都有传统结构的思想,其中存在一定的对立面,如主体和内容、内部与外部、含义的必然和偶然。尽管人们可能对事物内外部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不完全如此,如形式主义,在某些方面,在所有的解释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如社会历史艺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已经定位,或者假设主体的可理解概念存在于是否脱离环境。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在于人们运用了不同的方式。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如何解释外部的东西,或者如何将其纳入主体的意识当中。由此可见,主体的可见性和可理解性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必要条件。当人们将偶然联系放到主体中会产生必要的联系,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得出的主体概念没有外部的成分。
在美国,大多数艺术实践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后结构主义艺术家,创造了完全的自给自足和意味深长的艺术作品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艺术家,如迈克尔·弗雷德和唐·贾德。贾德用“实在性”的概念来反对弗雷德的“在场性”现代主义的概念,回顾性的共识是他现代主义的工作模式。在他的文章《特定的物体》中,贾德详细阐述了他的理念,使人们理解了特定的作品,他推动了基本的极简抽象艺术雕塑的相反方向发展。“实在性”是依照非幻觉、非指称、非具象等研究出来的。在他的文章里,真实直接赋予或蕴含了这种含义:固定的事物、材料、部分之间的简单联系等。这两个用途被作为等价物或有着同样作用去支撑它,“……什么被看到的……是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一个主体的思想是理想的,是完全自给自足的、意味深长的,其是自我指涉的,这就是所说的“实在性”宣称的东西。
如果将贾德的作品作为条条框框,用一个完美地合理方式去描述所看到的“实在性”,会出现一个潜在的问题。贾德谈论到物体的时候,不是说其是简单的夹板箱或者一堆砖,而谈论了物体是一种艺术。问题在于,从某种程度来说,夹板组成的是物体的实在属性,真实可见并且服从这种现象,但对有的人来说那不是艺术。如果人们看到夹板箱,或者看到一堆砖而没有看到艺术,没有看到更多的东西,没有长远的实在属性,人们忽视的是可见的艺术性。为了“看见”雕塑品,人们需要的是没有在物体的实在属性或可见性中精确赋予的一些东西。人们需要与其他物体、价值和知识相似,这样才能在实在属性的关系上来呈现出艺术的含义。贾德的文章中展现出了这些关系,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主体思想是否与这些物体产生联系并且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信任,因为只有这样,这些实在物体的艺术性对人们来说才能变得可以理解。进一步说,尽管人们将简单的物体视为纯粹的物体,一个夹板箱,即使与物体外部发生偶然的联系,只要物体作为艺术作品能被察觉、有可体验性,那些关系就绝对有必要。艺术体中没有它们,审美将不复存在。只要其具有可见性,那些关系就不是偶然的和物体外部的,而是内部的和必然的。
简单地说,如果人们接收后结构主义阐述的含义,自主化理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将产生很大问题。尽管思想家们对于后结构主义的定义各不相同,他们普遍同意索绪尔提出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符号产生了象限点符号,换言之,就是与优点相关并在一个系统内不同于其他符号;第二,符号要素之间的联系,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是自然、有机的,而是任意的、惯例的。尽管后结构主义不同于索绪尔和结构主义,后者授予了系统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但所有人一直认为含义之间是有关系的。
如果一些物体呈现出艺术作品的地位,那么与艺术作品相关的联系则有着重要意义。这些联系在艺术作品中发掘出其特殊性,以此作为这种物体的含义,如安德拉的“第八等价物”。应该进一步反映出现在发生的这些关系,而不是看到谈论到的艺术、书写的艺术或者是其他方式,即通过人们所接触的或以某种媒介或者译本了解艺术或使之成为一种为之有效的早期形式的物体(代替“完整的意义”),必须了解与人们活动相关的方面。人们正在说的、写的、出现在幻灯片上的、悬挂的作品都在行动中安置或定位了,人们从物体自身的特殊性看出了联系。艺术是永恒发展的,人们会引用大量的谈话、演讲、展览指南、目录、期刊论文等,其目的是关注作品的含义但是没有“言语性”,也就是说,对于学生、读者、观众来说,一个优秀的作品有效地传递给他们与之相关的知识体和理论体。如果一定的体验变得有效或者可行,联系就会被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但是重要的是,作品的含义及其形成,总是与一些知识体有关联,那就是知识是自身显露的。
作者单位:彭智尧,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