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论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辅助教育的作用(影视对青少年的影响)

2022-11-02  本文已影响 371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影视作品高度浓缩了日常,将各类生活聚集涵盖,媒介日新月异的变化、增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发生变化,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充斥在各个角落,优秀的影视作品在教育的某些阶段,可以与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互补。


  关键词:媒介;影视作品;青少年;教育


  近年来市场大环境下各类作品良莠不齐,商业的宣发似乎占据了作品的核心,使大众丧失了了影视作品能够教育青少年的观念。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教育,什么又是有用的界定,青少年如何辨别是否有帮助,优秀的影视作品需要发声。


  一、影视作品的启示


  文艺是为了丰富生活,同时它又来源于普罗大众,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活的缩影,受众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用多角度来审视生活,在观赏过程中,引发人物关系的思考;在全局的把握下,发现人物的缺陷,试着去理解每个形象。当其映射于日常生活,浅层方面来讨论,在传递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换位思考。


  在一段关系中,如何能够理解对方,必不可少的一步—换位思考。哲学内容中,真理是有条件的。从不同的情况分析,要成为恋人,首先要了解对方的习惯,寻找共同话题,也就是共识;同理家庭教育下,一个经常会在影视作品中提到的传统教育观点,同时也是一句经典台词:“他(她)是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不了解他(她)?”这句话也出现在电视剧《小欢喜》,母亲宋倩与女儿乔英子的关系下就有所体现。剖析这个观点,不难发现,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


  “假命题”是数学名词。在我的观念中,数学是公平的,因为它的正确答案是绝对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答案都会运用到“分情况讨论”,这就类似于真理,二者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构成成立。说这句话是假命题,正是因为它超出了“在一定条件下”,即二者没有因果关系,不是上下级也不是父子级,“孩子”不等于“了解”,误解了家庭关系的处理方式。想要真正的了解,哪怕是父与子,也需要从当事人的境遇,状况,角度,多维度感官的应用去感受当事人的成长变化,从而换位分析缘由想法。


  韩国电视剧《愤怒的妈妈》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一方式,剧中母亲为了拯救被校园暴力欺压的孩子们,采取了非常人的方式—跟女儿一起上学并成为同班同学。看似荒诞的剧情梗概却创造了戏剧冲突,父辈与子辈真真切切的生活在同一空间,很现实直接的换位思考运用。该电视剧以戏剧性的陪读方式,证明了如何真正的了解对方—哪怕是自己的女儿。影视作品不单单只有八点档,《狗十三》更应该是家长陪同青少年进行观看,大众需要影视作品来进行自我审视。


  二、青少年之于影视作品


  学业压力常成为青少年被限制观看影视作品的原由,一方面电视频道,没有明确的分级,各种电视剧综艺种类繁多,当中许多题材青少年不宜多接触;另一方面,电影市场,鱼目混珠,许多优秀文艺电影被市场洪流埋没,青少年缺乏观看优秀电影的习惯,学校也忽视了其教育意义,没有定期观影规划。


  (一)“我不看电影”


  一名高一学生的发言。在某些地区四线城市,教育理念相对应试,相比文艺修养更加注重青少年的学术成绩,这并不是错误的,但无可厚非会导致青少年某些方面成长的缺失。在他们的观念里,电影是消耗品,电视剧是消遣物,这二者的确是带有一定娱乐色彩,但这种观念忽略了部分类别的影视作品带来的教育意义。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心理变化一是来自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接触外部环境,产生自我意识,想要进行自主选择,家长作为经验者往往向青少年提出自己的见解,但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无法预见家长所叙述的情况,不能辨别父母的言语是否认同,就可能产生双方的分歧。在这一时间节点,影视作品是一個很好的补充教育方式,带给青少年一些未来预见性。前提是好故事—能够带给青少年共感的影视作品。


  (二)好故事是传递共感的关键


  大众在选择影视作品进行观看的过程中,有时无法体会到共感,这也是当下部分社会意识不到影视作品能够起到教育作用的原因之一。在各个影片之中,每个成功作品的原因,不外乎是共鸣,也就是“叫好又叫座”。当创作人员失去了初心,作品也就失去了灵魂,单纯以宣发、流量造势,就不可避免出现“叫座不叫好”的呼声。近年来韩剧,韩国电影,在全世界掀起阵阵“韩流”,韩国影视作品不仅为其文化输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成为了韩国的一大特色标签,在全球呈现不可逆转的风潮,电影《寄生虫》在各大电影节横扫榜单这一态势不难看出,韩国的影视作品在不断从成熟走向成功。其制胜法宝便是:编剧。观者作为全局视角的出发者,不断解码分析作品,从中得到编剧传达的想法。


  何为编剧,通俗来说即讲故事的人。人人都会讲故事,但不是人人都会讲故事,优秀编剧的魅力在于将生活中看似奇异的事情,描述成普通日常,艺术创作要扎根生活。《寄生虫》以戏剧化揭露了部分韩国大众生活,充满对现实的戏谑,它似乎是不可能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案例,但同时又令人深信不疑它的存在,在观影过程中甚至感受到生活的压迫与喘息,电影结束后依然无法平复。这就是好故事,只有好故事才能打动人心,才能起到教化作用。韩剧的套路已经跨越了物种、年龄、神灵等等关系,但依然让观者心甘情愿去相信,甚至还感同身受,这就是编剧的魅力。将任何故事平常化到大众人物的生活中,这便是编剧。在此情况之下也显露出我国现行教育下的一个问题——编剧的缺失。青少年需要编剧,需要影视作品,带其领略不同的人生。


  (三)碎片化时代


  新媒体的发展,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不只是青少年,整个社会都处在浮躁的阶段,人们很难脱离手机,静下来思考,最显著特征就是短视频对生活的侵略。短视频主要是十五秒到一分钟以内的视频作品,这一类作品呈现的平台以抖音、快手等APP为主。短视频在娱乐大众的过程中也慢慢的掌控了大众,大数据让我们的喜好被暴露在网络世界中,短视频听起来是用来填补无聊的时光,实则是侵占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当然其中不乏存在有意义的作品。


  需摆脱传统思维。


  影视作品将书籍内容以动态形式展现给大众,让身处碎片化的时代的青少年用另一种方式来欣赏完整的优秀影视“书籍”。但即便是短短的几小时,依然有大部分青少年无法静下心,其原由一是部分家庭教育中以偏概全,在学业压力下禁止青少年花费时间观看;二是学校教育没有意识到影视作品对于青少年成长的辅助作用。记忆的深刻程度是影像大于图片大于文字顺序次位的,动态的影像相比静态的文字更加便于记忆。


  青少年缺乏判断力,还不够理解未来变数,容易被舆论引导,例如学习中跟风产生厌学心理,其原因简单以语文这一科目进行论证。不理解阅读为什么分析语句,如果是从小接触电影、编剧的家庭氛围,学生则很容易理解。这是一个文字顺应到影像的必然过程,先要分析理解每个部分的构成,人物心理,文章才能更好的呈现在脑海,有了画面感才能将文字转变成真实的影像。这样当观赏影视作品时,会更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更加理解人物,分析不同人物形象,对待事物能够用理性的思维看待。


  同时影视作品能让青少年更加生动的理解修辞手法的意义,环境描写烘托的意义,学习写作的意义,文学修养的意义,一切看起来不知为何去分析的文章语句,在这里能够找到答案。这也牵扯到顺应论的概念: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生成者即创作者在选择语言时也必然要考虑与语境与语言结构的动态顺应,这一观点有助于阅读者和研究者揣测创作者为何作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语言选择【J】。电影《小妇人》就很好地诠释了小说到电影的过程中是如何去顺应。当阅读《小妇人》时,通篇不只有人物对话,还有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自我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文字的铺垫,即使通篇是人物对白也难以理解文章内涵;顺应在电影中,这些各种各样的描写都变成了画面,融入在人物情感与对白中,这也是一本32.9万字小说改编成电影时虽然变成140分钟,依然分量不减,缩短了青少年阅读理解分析的时间。


  (三)社会共识教育


  影视作品的教育意义被忽视还有一个重大的内部环境原因,即影视市场作品参差。当今各种五花八门的翻拍最经典的要数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从人物的选择到服化道场景的设计最忠于原著的便是1987版,往后的翻拍版本虽在拍摄技术上有所提升,但人物的表现等等相比之下,存在一定的差别。翻拍是借助技术以及根据时代的发展融入改编,来更好的呈现原著,但现实情况的部分翻拍越来越偏向突出人物的“一番”“二番”而不是追求故事的完整性,更有甚者为了争取“番位”而去更改原著。其次,部分古装剧过于偏离正史,同样的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剧目中刻画完全不同,例如近年大火的《延禧宫略》与《如懿传》是关于同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人物为主题的小说,为了宫斗为了娱乐大众,容易使不了解这段历史情况下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判断人物形象,甚至将剧中的历史作为标准。电视剧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应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取向,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如若与历史有所偏差,应在剧目简介中表明架空历史或是与真实历史无关,也便于家长去判断,青少年去选择。


  电影市场宣发当道,许多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被埋没在洪流中,抑或是观者寥寥无几,《百鸟朝凤》等關于中国优秀传统的影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学校应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作品观影习惯,定期引进作品进行电影观摩讨论,将学术知识与感性思维结合,促进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


  最后,想要在时代要求更加快速成长,文艺修养是青少年必不可少的成长要素,国内教育研究者们似乎可以做一下几方面的转变:(1)在教育中应学会运用影视作品这一传播媒介,从中选择有利于辅助青少年汲取的养分。(2)影视行业做好作品分级,更加注重编剧这一核心力量,扭转行业现象提升竞争力。(3)理解青年一代的文艺素养才能反哺未来前景。通过这些转变更好的塑造青少年身心发展。


  作者简介:冯春鸽(1999—),女,汉族,籍贯:四川遂宁,学历:本科,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传播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特色课程建设(校园影视促进素质教育,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论文)上一篇: 大学影视美学选修课(影视欣赏课程目标)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