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般而言,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要经历四个阶段:学徒期,学会教学,掌握基本教学技能;成长期,积累一定教学经验,教学技能较为成熟;反思期,有一定理论认识,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学者期,有较强的理论认识能力,能理论沟通实践,融会贯通(参考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历程的观点)。[1]然而,许多教师停留在成长期,满足于教育教学经验与技能。这些教师有一些是主观上不想发展的,更多的是找不到发展的切入点,即研究能力差,从而理论认识能力低,更不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层次。停留在成长期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对重复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感到厌倦。因此,走进研究性专业生活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环节。研究性专业生活方式是指:“教师掌握了研究的方式,感受得到了研究的乐趣,将研究融入了自己教育教学的专业成长中。在教育观和学生观上视野开阔,认识深刻。快乐并灵活自如地驾驭教育教学,总结、概括、提升教育教学。”由此可见,研究性专业发展方式是贯通教师成长,实现学者型教师的重要途径,认识科研是教师走进研究性专业生活的突破点,学会研究是教师走进研究性专业生活的基本条件。
一、科研是一种应用性高端思维方式
超越科研本身认识科研,科研不神秘,它是一种高端的思维方式;科研很好用,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问题解决,科研也灵动,掌握了它就可以灵活应用,感受豁然开朗的幸福。
(一)中小学教师如何认识校本科研
1. 科学研究的基本含义。第一,从科研的内容看,科学研究是回答未知问题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提炼和概括的过程;第二,从科研的形式看,科学研究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性的一种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第三,从科研的作用看,科学研究是解决复杂未知问题的创造性活动,既有实践,又有认识。
2. 科学研究的主要性质与特点。从科研的基本含义中可以概括出八大个性、五大特点:
科研八性:信息性与系统性;目的性与创造性;复杂性与计划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科研的五大特点进一步解读了科研的性质:即科研是回答复杂问题的活动;科研是系统的信息处理活动;科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科研是既有认识又有实践的活动;科研是创造性的活动。科学研究不是一般的信息处理活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预设的系统的信息处理活动。因此,科研的本质是经过系统的信息处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中小学校本科研的基本过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认识的校本科研实际上仅仅是科研的显性过程。科研的全过程有隐性和显性两个过程。隐性过程包括: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或者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和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等过程。是观察和发现问题,明确研究的“问题”的过程,这是研究的起点。一个没有问题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一个问题不明确的研究是盲目的。然而,这是经常被许多教师忽视的过程。因此,了解科研全过程,提高问题意识,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基本条件。显性过程是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对研究活动进行周密的设计,形成研究方案,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并完善和总结假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科学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研究过程中发现研究设计有问题要反馈回前边的过程去修改和完善,发现新问题会反馈回前边的过程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或者提出新的问题进行再研究,全面认识校本科研,建立科研的整体概念,明确科研的主要环节十分重要,否则将会出现半路科研、无从下手、泛泛研究等问题。科研的全过程如(图示1)所示。
4. 中小学校本科研的一般环节。许多中小学教师研究工作呈现“散”和“乱”的状态,不清楚研究过程中要遵循哪些程序,关注哪些环节。认识中小学校本科研的一般环节,对于引导教师规范研究,了解并做好每个环节研究工作,高效并有质量地完成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校本科研的主要环节见(图示2)。
5. 中小学校本科研要素及关系。通过对科研的性质、特点和过程的研究,可概括出科研设计的五大要素:即问题、目标、内容、方法、成果。任何复杂问题只要理清这五大要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都能很好的解决。这就是课题设计的规范,也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认知模式(心理结构或图式),可称为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端思维方式”。
研究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不利现象的原因(一般通过观察与筛选得出);
研究的目标——解决问题将要达到的目的与标准(决定于问题,针对问题的解决设定);
研究的内容——能够影响研究的目标达成的因素,通常叫做变量(决定于目标和假设成果);
研究的方法——适合于目标达成的工具和办法(决定于目标走向和内容特点);
研究的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也叫假设(针对问题的解决设定)。
科研要素及其关系,科研过程与环节等认知模式通常被称为“科研规范,它不仅可用于科研设计,也可以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研究设计,这种高端思维方式应用于教育教学设计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与科研
1.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要教师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与终身学习能力。当前我国处于三种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并存状态:一是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关注获得教育知识与技能。发展方式是被动的外在灌输式,强调知识的标准化与权威性;二是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关注发展过程,主张终身学习,强调实践与反思;三是最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关注发展目的,主张主体意识、自主学习,强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培养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与信息化时代对人提出的新要求,是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然而,我们在2012年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研结果显示,经常反思的教师仅占28%,绝大多数教师处于被动发展状态。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学会科研十分重要,它是终身学习、培养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良好途径。
2. 现代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科研素质。信息化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主要内涵:一是有热爱职业的态度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二是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目标、计划;三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能力;四是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研究能力;五是有独立的个性、创造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自主型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从五个方面描述了现代教师的素质及其关系。五大素质中“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鲜明的个性与批判精神”等三项都与科研有关。研究不仅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还能促进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促进思考,提升个性,增强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研究能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必备的重要素质。
3. 科研的“认知模式”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思维方式。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是时代的产物,新教师专业发展结构要素是对现代人的要求,对作为“职业信息人”的教师尤为重要。研究作为新教师专业发展结构要素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自主意识、问题意识、自主能力、信息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形成学习习惯、反思习惯、批判思维的平台。学会研究,走进研究性专业生活方式,教师就能够进行理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将具有把理念的变成行动的;分散的变成系统的;无序的变成有序的;模糊的变成清晰的;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工作能力,享受研究性专业生活方式带来的快乐。
二、走进研究性专业生活的主要策略
中小学教师研究存在一些倾向问题,主要是:研究的问题模糊,结果是盲目研究或研究无意义;研究的目标不清晰,研究方向把握不好;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混为一谈,研究的要素和变量掌握不好;研究的方法简单随意,研究的效率低下;研究成果意识淡薄,不知道设计成果或者不会提炼成果,更不会提升成果。这些问题导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科研难”、“科研没用”。
因此,解决上述问题,是校本科研发展的必选课题,是教师走进研究性专业生活的基本条件。提高问题意识,学会选题;强化成果意识,学会设计和提炼成果;正确选择方法,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是教师研究的主要素质。
(一)问题意识与确定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的基本素质
在教师研究中,经常表现出研究没有针对性或者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没有针对性是不知道研究什么,也可以说是没有明确要研究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没有意义,笔者称为假研究。针对性不强是研究的问题模糊,这样的研究效率低下,笔者称为盲目研究。他们都是教师研究中比较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主要原因:一是问题意识淡薄,对科研的本质没有认识,即没养成分析原因找到真问题的习惯。二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确定问题的能力有限,一些教师还分不清现象与原因,从而不能清晰的提炼出问题。如,“提高小组学习效果的研究”,课题将“小组学习效果差”作为问题,这是个模糊的问题。因此,他罗列了学生不交流、总是一个人发言等原因,由现象到现象。其深层原因应该是:对小组合作学习内涵认识不到位,把握得不好;分组方式没有考虑个性差异和合作基础;没有适合的评价指标等,这才是问题,即现象的原因是问题。
由此,课题研究必须首先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它是提炼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设计解决问题方法的依据和基础。否则,研究将是徒劳或盲目的。提高问题意识,把明确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把做好研究问题的判断和确认作为研究的首要工作,明确研究的问题,清晰地确定选题,是教师研究的基本素质,也是决定研究成败的重要前提。
(二)成果意识与成果的设计水平是研究的关键所在
教师研究在结果表述中经常出现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提高了等“效果代替成果”的问题。这也是中小学教师科研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小学教师科研低效和无效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认识科研成果、设计科研成果、验证科研成果、提升科研成果,是教师研究的基本素质,是科研的关键所在,更是科研的本质与价值所在。
1. 研究的成果:校本科研成果是针对研究的问题设计的,经过研究过程的验证和提升,提练出来的能够解决研究问题的可应用或推广的新办法体系。一般具备如下特点:一是能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性强、涵盖问题的原因和克制因素);二是高度概括,成体系(逻辑关系清楚、结构层次清晰、隐含理论、显现理论);三是可操作(设计严禁、操作简便);四是能转化,能推广(能应用、可学习)。如,“三知四学教学模式”就是吉林省辉南县东街小学解决传统教学应试倾向问题实现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他们将学生思维过程:感知(感性认识)、探知(探索性认识)、拓知(拓展性认识)过程与学习过程:自学、互学、帮学、导学有机地构建起来,由问题引领的方式落实到教学中。针对性强,解决应试倾向,创建新课程教学方式;高度概括,成体系,应用新课程理论概括出本校特点的学生学习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主体内容与关系,形成了一套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可操作,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实现了教学模式中各学科的应用方式,将教学模式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应用和推广性强,本校教师能够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实现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其它学校可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原理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2. 研究成果的形式一般分如下两种:
未公开发表类成果:研究中解决问题所提炼出来的能应用和推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这样的研究成果一般是研究报告的主体内容,直接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呈现形式是在研究报告中。
已公开发表类成果: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本形式和电子软件的形式,如论文、著作、软件等。笔者认为论文、著作等本身并不是成果,他只是成果的载体(研究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期刊上),也是成果的一种推广形式。
研究成果设计主要是筛选出真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研究思路,进而设计解决问题的预设方法(成果)。需要强调的是成果设计是课题设计的重中之重,通常在研究中把设计的解决问题的预设方法即预设成果称为“课题假设”。这是经常被忽视的课题研究的关键。
3. 研究的效果:校本科研的效果是研究对象受到研究成果的影响与作用所发生的正向变化。如,被试学生由不会学习到学会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就是研究效果。研究工作对研究者本身产生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也是研究的效果,如参加研究的教师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发展也是研究的效果。
(三)方法意识与信息的处理能力是研究的主要条件
研究方法的无意识和不会应用研究方法是当前教师研究的两大遗憾。有些教师的研究随意性强,不知道选择研究方法;有些教师研究使用方法不当。特别是经常将“行动研究”作为研究方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行动研究”是比较适合中小学校本科研或者说比较适合实践研究的一种研究方式,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选择“行动研究”方式,还必须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形成研究的方法系统,支撑“行动研究”,才能达到研究的要求。一般而言文献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是适合于中小学教师的常用研究方法。但是,文献研究经常被忽视,其原因:一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经常忽视对研究的问题和与问题相关的主要概念追根朔源,二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文献研究的方法掌握的不够,不会收集信息,更不会进行文献综述,研究伊始就陷入了模糊状态,研究的结果也不会清晰,这是研究中最基础的信息过程,更是研究者最基本的信息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设计研究方案,有质量地进行实验研究的重要条件。
1. 文献研究的基本工具与技术。“文献综述”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教育教学中可用的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文献综述一般要通过检索和整理概括等程序完成。
教育文献的主要来源一般有:书籍、报刊、网络、教育档案、专家访谈等。书籍、报刊、教育档案都是传统方式。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最常用的是网络捡索,了解检索流程,掌握检索工具和检索技术,学会文献综述是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育文献检索常用工具:
手工捡索工具:
索引工具——《全国报刊索引》、《报刊资料索引》。上海图书馆的《全国报刊索引》、中国人大的《报刊资料索引》、《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等;文摘工具——《新华文摘》、《报刊文摘》、《文摘报》等都辟有教育专栏,《教育文摘周报》等。书目工具——《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中国国家书目》、《中国出版年鉴》、《新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上海新书报》等。一般手工检索可通过这些工具性文本实现。
网络检索工具:
最常用的题录文摘数据库(网捡工具)
中国知网 (全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网等。
中国知网中包括几十个文献数据库。如,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引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
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等。
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kns50/(知网专业数据库之一)
内容包括: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的导航以及会议、报刊论文等数据库。
教育文献检索基本技术:
一般检索流程:
一般检索流程是通过搜索引擎海选获得基本内容及范围(称为海选);再通过检索工具(如“中国知网”)检索出相关论文或著作(称为精选);对已选的论文和著作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论文或者著作的文献注释进一步搜索,获得相关的文献(称为连接选)。一般而言,文献注释的研究内容可能相关性更强,更全面,更有用。
一般文献注释分“语注”、“脚注”、“尾注”三类。语注(语末注):文中在引用内容后用括号注明作者姓名、书名(或篇名)、版本、页码等信息;脚注(页末注):引文注释排在本页面的最下边,与正文之间用“注线”隔开,一般采用①②③……注符或花芯(*)标注,从页顶排列,在“注线”下边标注引用内容的作者、篇名、出处、出版时间等;尾注(文末注):引文注释排在每一篇文章(或著作)结尾,标注引用内容的作者、篇名、出处、出版时间等,标注方法同上。
一般网络捡索方法:
关键词检索法:网络检索的第一步是海选,一般都采用关键词法,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关键词:网捡的导航因素。单个关键词做导航,能够检索到含有这一关键词的所有信息,搜索到的信息无穷大,因此,一般采用关键词组检索。
关键词组:可称为网捡导航系统,是由2个以上关键词间隔组合而成,能够检索到由几个关键词构成的事件的信息或关联信息。比关键词缩小了检索范围,检索的内容关联性更强。根据需要可变换关键词形成新关键词组,搜索结果会发生相应变化。一般有三种情况:网捡结果的数量与输入关键词数量成反比,关键词组中关键词数量越多,搜索结果数量越少;与输入关键词排列顺序成正比;一意多词的需要分别搜索(如自主学习和自我学习)。例如,搜索“中学生预习的问题与预习习惯培养”的相关内容,组成关键词组:中学生(是对象导航)——预习(是内容导航)——问题(是目标1导航)——培养(是目标2导航)。这样就会检索到数量不多而且关联性很强的结果。
目标检索法:搜索目标清楚,即导航具有唯一性,如:知道文章标题、作者和出处,可直接到知网上去搜索这篇文章。一般目标检索的文章标题等信息,来源于文献注释,因此,目标检索一般用于“连接选”。
文献综述的一般方法:
许多教师在信息收集时陷入了“海棉式”文献综述的误区,收集的信息很多,而且泥沙俱下,结果是效率低下,信心丧失。在进行信息收集和文献综述时一般可遵循如下程序:
“收集信息——分析和比较(按需要进行分类)——判断和筛选(排除无用信息,整合相近信息)——整理和概括(整理出有用信息,概括出不同观点,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使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历史沿革等研究结果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与现实研究进行比较,进而形成研究综述,实际上研究的综述就是研究成果之一。
文献综述要求:以独立的主题,将所有相关文献加以组织并阐述出来;对关键性内容要排列对比,详细论述;对于相矛盾的研究成果,理清事实,并尽可能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需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明确清晰的结论,使之成为深入研究的导引。
2. 实验研究的主要途径。实验研究是验证解决问题方法(在课题中也称为“假设成果”)的研究活动,目的是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假设成果”的内容和结构,提升“假设成果”的系统性、简洁性和应用性。
实验研究一般多采取对比研究,反思研究,专家指导等常规方法。经常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散”、“乱”,并且没有将研究方法落到实处。因此,必须找到一个途径能使这些常规方法组合落实。在指导校本研究的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主题研究研究法”能够将对比、反思等研究方法构建起来,使研究得到落实。
主题研究法:
基本做法:发现问题(发现或感觉到研究中的问题,及时总结)——确定主题(将研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确定为主题)——分别思考(研究团队可分别都思考这一个问题,也可将这一个问题分成不同的子问题进行思考)——研讨激发(在思考基础上,研究团队进行主题式研讨,激发大家的思维,交流提升,形成共识)——整理概括(由主要思考者整理概括出主要观点和内容)——解决问题(反馈回研究中指导和规范)。这样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各个击破,再由复杂到简单,进行整理概括,不断循环,形成边研究边解决问题,边提升研究的平台,保证研究的顺利和质量。
注释:
[1]闫宏迪,赵庆华.中小学教师发展阶段比较研究及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8).
[2]孙爱军.教师自主发展的校本模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1,(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