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中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审美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育是一种追求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一种完善人格、培育美好情操的教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人物形象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众所周知,美因为人而存在,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美。语文新教材有很多描写人美的课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能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当学生对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进学生对真善美的识别,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形成美的品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要特别重视挖掘作品的人物形象美,以培育学生美的人性情操,使学生成为“美人”。
一、重塑人物形象,感受外貌美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美,才能成功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因为美的核心是人的美,人的外貌美是人美的主要表现之一。由于语文教材中的外貌美是用语言文字描绘的,对学生来说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要领会课文中人物的外貌美,必须先“破译”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文字。教师要指导学生悉心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外貌,联系积淀在其脑海中的记忆,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课文中的人物外貌。
其一,充分利用影视媒体及互联网,恰当运用多媒体平台,直接播放相关人物形象的图片或影视资料,重塑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外貌美。新教材所选编的大多数是古今中外各时期的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数都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剧,在备课时可以截取相关的银幕剧照,或上网查找相关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理解外貌美的经验。如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在备课时截取了电影《杜十娘》的几幅剧照,让杜十娘形象地站在投影银幕上,增强了学生对杜十娘外貌美的理解。
其二,借助人物再现法,重塑人物形象,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外貌美。新教材的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外貌是分几个段落进行描绘的,在不同段落描绘的外貌中,表达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以及命运的变化。还有些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时不是集中描写的,而是分散在课文中的几个段落之中,只有把这些描写拼凑在一起,才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面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人物再现法把课文中不同段落的人物外貌描写找出来,再现人物形象。
其三,教师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外貌,帮助学生重塑人物形象,感受外貌美。有些课文找不到需要的直观材料,描绘人物外貌的文字又晦涩难懂。为让学生能把握文中的人物外貌,教师可以用准确、生动语言进行描述,启迪学生联想和想象,真切地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外貌。如《孔雀东南飞》对刘兰芝的描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掌握这段外貌描写有难度。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刺激学生大脑中的“形象思维区”,鼓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一个流光溢彩、素雅端庄、自然天成、婀娜多姿、清水出芙蓉、洋溢着生活生命气息的刘兰芝,就像“活”在眼前,让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真实。
二、走进人物心灵,体悟人性美
在教学中,仅让学生感知外貌美是不够的,因为人的外貌美不能反映人美的全部。其实最能反映人美的是人的心灵美。只有人的心灵美才能体现人美的真正存在价值。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分析人美必须着重分析人物的心灵美,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揭示形象的内在美,深化学生的美感,让学生从典型性格中体悟到人性的真善美。
其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人物心理描写,直接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悟人性美。因为文学作品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莫过于心理描写。“文学如果不能描写出人的心理活动,就没有文学。”(《短篇小说琐谈》)人物的心理描写可以无拘无束地出入人物的心灵世界,精细入微地展示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通过人物感情的浪花波纹,激起学生心头的道道涟漪。如:我教斯·茨威格的《家庭女教师》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中两姐妹的心理变化线索:好奇——困惑——愤怒——孤独——恐惧。学生由此体悟到儿童内心的纯真所受到的伤害与摧残,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承受愈来愈多的人情冷暖的烦恼与困惑。
其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人物语言、行动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悟人物的人性美。如孙犁《荷花淀》,青年妇女们寻夫未遇,失望而归时,她们议论纷纷:“你看,说走就走了。”“可慌呢!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栓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缰了。”“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那是真的,……”这则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青年妇女们对丈夫害怕家里人拖后腿、连家都不回的做法有些埋怨,但对自己的丈夫光荣参军感到自豪,充分地反映出了她们坚强、纯朴的美好心灵。
三、探究形象美情,陶冶学生情操
在语文课的美育中,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鉴赏中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最终在审美探究中达到情操的升华。教师要使学生在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有体会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品格情操美,使学生心灵得到启迪,思想受到净化,进而达到从赏析课文到陶冶自身情操的最终教育目的。那么,如何赏析人物形象美呢?
其一,抓住课文中人物外貌描绘,探究人物美好品格。课文中的人物外貌描绘与这一典型形象的心灵有密切关联,和作者对人生、生活及社会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教材中的人物外貌美和心灵美是统一的。如老舍《我的母亲》中母亲朴素大方的形象和母亲的勤俭朴实、坚韧执着、宽容大度、博爱热情、乐观勇敢、勇于奉献的品格情操相一致。
其二,领悟作者寄寓在人物形象中的感情,探究人物美好品格。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寄托了作者创造目的和感情思想,是作者审美理想的真实写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赏析人物的心灵美,进而领悟作者的审美理想,把握作者写作目的,探究人物形象美的真谛,据此激励学生学习心灵美、领悟人美的内涵,达到陶冶自身情操的美育目的。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作者通过文中那个生命意志坚强、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具有鲜明性格和超人勇气的“硬汉”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寄予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
第2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以及小说教学的重点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经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尤其是重要人物,我们可以对故事的叙述和结构进行更好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的了解文章的寓意。本次论文研究把《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为研究的对象,经过分析整个人物的变化历程,对小说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步骤
(一)阅读作品,熟悉情节
故事情节就是指的人物性格进行变化的事情,这不但是对生活片段的剪辑,还是小说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激烈矛盾的故事情节可以彰显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人物性格的变化是通过故事进行塑造的,所以故事情节的把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去了解人物性格。语文学习的重点就是阅读,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更要去对原著进行阅读,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把握人物特点,经过对细节的阅读可以更好的去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所以对故事情节的掌握有利于读懂小说,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基础。
(二)收集作品中的描写语句
在作品中收集反映人物动作和心理的词语,这个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可以通过阅读和摘录来进行,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交流,把关于人物描写的句子收集起来。在收集的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再加上驱动性,学生会更加积极地阅读去收集资料。把收集到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分类。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描写动作的,哪些是描写心理的,还有情节的构建和句子的意图以及指向等,把相应的句子和词语归类到相应的类型里。
(三)分析描写语句
经过阅读进行比较分析,“同中求异”或者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经过分析故事情节,从中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异中求同就是经过筛选和提炼找出文章和人物的共同点。在进行比较时,不但要对本篇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对比,还可以和其他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也可以和外国作品中的同一种人物类型进行比较。在进行比较的方式上,可以使用直接或者间接的对比方式。也可以进行正向对比和反向衬托,可以用一个人物的丑陋、渺小来衬托出另一个人物的伟大、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对人物对象进行分析和把握。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初次见面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一开始到鲁镇的时候内心是充满希望的。她来到鲁镇主要是因为自己丈夫的死去而来躲避改嫁,才从家里偷跑出来经过人们的介绍到鲁四家里打工。通过文中“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皮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经过对这种人物形象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的祥林嫂对生活是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一个老实淳朴的妇女形象,为了逃生她做着工钱少又繁重的工作,但是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的满足,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她已经逐渐习惯了奴隶般的生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也是对我国旧社会劳动妇女的真实写照,她们在物质生活上,从来都没有过任何的奢求,面对简陋的生活,这些劳动妇女,也觉得非常坦然,她们觉得,可以安稳的生活,就已经心安理得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把旧时代中劳动妇女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二)再次见面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当第2次到达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形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她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儿子也被狼给叼走了,祥林嫂被从家里赶了出来,无奈之下的祥林嫂,只能来到鲁镇生活。这时候的祥林嫂“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皮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么精神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生活都带给了祥林嫂巨大的磨难,他的手脚不再灵活,脸上也没有笑容,表情非常的漠然。主人对祥林嫂的态度,逐渐有了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后来的挖苦和鄙视,而别人,对于祥林嫂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同情,变为了后来的嘲讽。关于祥林嫂这个名字,在文章中出现过两次,一个是,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还有一个是,镇上的人,也依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原来有所不同,和她讲话时的笑容也是冷冷的。所以,下周真人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的再嫁在鲁镇人的眼里是多不能容忍的事情,她不但克夫克子,而且伤风败俗。但是祥林嫂完全不理会这些事情,她只是一遍遍的向人们讲述他儿子惨死的事情,希望可以从人们的世界中,获得一丝的同情。但是鲁镇人并不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对祥林嫂的痛苦充满了鄙夷,柳妈的地狱说我们不得不提,这让祥林嫂生死不能。祥林嫂把她毕生的积蓄,为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她希望可以为她洗清罪孽。捐完门槛的祥林嫂对生活还是有热情的,还有活着的信息和希望。但是四嫂不让祥林嫂碰祭祀的用品,这浇灭了祥林嫂燃起来的希望。“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最后祥林嫂被赶了出来。
(三)三次见面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第三次到鲁镇的时候祥林嫂已经变成了乞丐,那时候的祥林嫂已经到了行尸走肉的境地。鲁迅在描述祥林嫂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然而她敢于对‘神’提出质疑,‘我’万万料不到她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祥林嫂死后就可以见到她的家人,不知道她是会在希望中死去还是在恐惧中死去,这让我们心生同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通过阅读《祝福》,熟悉作品的情节、收集《祝福》中的描写语句、分析其描写语句。经过对祥林嫂这一人物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祥林嫂原是一个老实、淳朴而又健壮的农村妇女,而这个社会把她逼得走头无路,她的抗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是鲁迅先生对于封建礼数的不满,使用人物分析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