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考研跨学科(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022-11-04  本文已影响 30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也越来越关注。如何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对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这在科学技术高度分化的同时也不断高度综合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综合渗透发展的趋势


  一是科学技术系统的综合发展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古代的科学包含在哲学思想中,以后才逐渐分化出来。19世纪末,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科学技术开始高度分化。其特征为一系列基础学科的诞生和确立,主要表现在学科分支愈分愈细,分支学科越来越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当代基础学科已有538种,学科专业在4000个以上。”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曾十分深刻地指出:“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到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链条。”它们的形成必然促使其本身和其他自然科学不断分化而产生新的学科,并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客观世界既是多样性又是高度统一的物质世界,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技术本质上也是内在的统一体;而科学的单纯纵向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科学研究客体和科学自身整体性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孤立封闭状态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解决当今社会发展中日益繁多的重大的综合性问题。因此,科学技术势必走向交叉、综合和一体化。科技发展史表明,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高度综合,新兴交叉性学科和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据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版的三部专门介绍世界新兴学科的工具书《当代新科学手册》(杨过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新科学手册》(张长城,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世界新学科总揽》(金哲,重庆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记载,当今世界的新兴学科已发展到数千种,其中新兴交叉性学科(包括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是主流,并且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在大量产生交叉新学科的同时,交叉学科又渗透到传统学科,使其继续衍生分支,并与交叉分支纵横交错,交叉方式异彩纷呈;另一方面,涌现出传统学科所不能包容的大批综合学科和横跨一切学科所不能包容的大批综合学科和横跨一切学科的横断学科。”这标志着现代科学进入系统综合期,技术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二是科学技术系统的综合发展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综观近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每次科技革命都会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并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随着以SCI理论、DSC理论,以具有多学科特征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 不断深入发展,提倡终身教育、智能教育、未来教育、博才教育的教育革命正发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人类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重大问题,如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的解决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而需要多学科的专家摒弃传统狭隘的学科门户观念,通力合作,从多学科的视角来谋求问题的解决。“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科学技术必须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


  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从高等教育的职能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我国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阶段和重要途径。这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技和文化。当代的高新技术和重大基础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到多学科的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的成果,而当今它们越来越显示着跨学科性。目前,我国政府、社会各界以及研究生无不对高等教育更好地履行职能寄予厚望。因此,研究生教育如欲遵循“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需要”M这一客观规律,就应主动地顺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更好地履行职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广博的知识、掌握多种研究方法、适应市场需求、能经受起历史考验的高级人才。


  二是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在“以俄为师”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起来的。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其弊端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文理分家、理工分家、单科性学院过多、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纵深发展”和简单积累而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和交叉渗透等,这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较窄,“隔行如隔山”,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岗要求和多次选择,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同时,在学科日益综合化的背景下,这种人为地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既不利于学科之间的协同作战、合力攻关,也不利于学科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不利于新的学术思想的萌发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世纪之交,我国开展的高校合并运动既是基于对此的深刻认识,也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历史机遇和现实平台。


  三是从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看。我国高校内部教学和科研管理体制一般都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系制”。教师和学生分属某一学系,其人事、学籍、教学和科研等活动只对该系负责。这一体制使得人们不善于或不习惯于与其他学科的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某一学科的专家学者很少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其他学科的同行,对其他学科知之甚少或是兴趣不大,从而使学系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院(系)墙。实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既有利于学系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和资源统合,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三、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是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产、学、研网络系统的子系统,高校是知识创新系统和知识传播系统的主力军,是知识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是以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知识为教学内容,以科学研究为培养手段,以知识创新为学习目的的高层次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m相对于大学生而言,研究生的身心发展已达到了进行更高层次学习所需要的要求,研究生导师本身也是高校内部学术造诣最深、科研能力最强的一流师资,他们本身负有知识创新的使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的实施及知识创新任务的落实,必须依靠研究生教育,而研究生教育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担负起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使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其永恒的主题。“研究生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学科的创新,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和属于其他学科的专业领域的交换。最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往往属于某个杂交的亚学科。”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言:“在科学发展史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课题组的研究表明,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增长,增强学生掌握特定领域和学科的知识,改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作为全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最高荣誉奖、代表着人类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跨学科获奖情况(见表1),也告诉我们,跨学科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本学科的前沿领域以及本学科与相邻学科或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是创新的两大领域。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百年历程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跨学科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最初的36.23%发展到47.37%,20世纪最后的25年获奖的跨学科数占总获奖数的近半。需要说明的是,20世纪物理学、化学、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大多数重大科学发现都榜上有名,如X射线与放射源的发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基本粒子、核裂变、基因理论与工程、DNA双螺旋模型、激光、超导理论与超导物质等。在这些成果中,通过跨学科获得的奖项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作为未来科研事业接班人的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教育,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创新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为研究生的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复杂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增强我国以科技为主导、以经济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是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博”、“专”结合,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其体制、结构、科研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以传统的学科和专业为准绳,培养的人才的适应面极其有限,既难以适应其专业之外的工作和其他方面的需求。同时,在综合思维方法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急剧变革,经济产业机构的不断升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必须不断地面对社会加速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必须认识和解决复杂的新问题。在复杂而盘根错节的问题前,单学科知识和狭窄的专业化技能往往显得软弱无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靠跨学科、?106?多学科,尤其是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其结果必然是对跨学科研究的需要越来越大,对研究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科学研究,综合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都是围绕着培养科研能力这个中心。我国培养的研究生虽不乏发明创造者,但更多的是停留在书本研究上。要革除这一弊端,必须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精选课题。然而,研究一旦涉及到科技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靠单枪匹马打天下很难解决。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为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造灵感,培养研究生的协同攻关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有利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


  一是“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立足之本”。没有一定水平的学科建设,任何教学科研机构就没有能力培养研究生;而没有一流水平的学科建设,亦根本上就没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因此,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那些寻求发展的高校全部工作中最不可轻视并要将它放在龙头位置上予以考虑的问题。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综合性、艰巨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工程。它是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学科发展进行规范和深化的过程。如前所述,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综合一分化一综合”的过程,现代科学已经呈现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并以综合为主的趋势。因此,学科建设必须适应学科的发展变化,有效进行学科交叉。实行学科交叉,尤其是传统学科与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新学科的交叉,可有效地改变我国高等学校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而科学研究具有先进性、前沿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并以适应和促进学科发展为己任。这就意味着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是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是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也对学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为:第一,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学位点是学科建设的外部表征,科研或学术成就才是学科建设的质量特征。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又是培养研究生的最重要途径。对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教育,能使研究生学习和掌握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促使不同学科的思想进行交流、渗透和碰撞,促使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思维和跳跃式思维,激发创造灵感。以高等教育学为例,“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有时会显得一筹莫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他学科的专家参与教育研究的程度不高或力度不够。”因此,王伟廉教授认为:“未来高等教育理论的重大进展甚至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跨学科研究的效果,取决于这种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第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对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为最高层次的教育,高层次教育应由高水平的师资承担,以保证学科发展必需的高水平学术力量的集中。同时,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对于那些缺乏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也是严峻的挑战,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弥补知识欠缺。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每一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知识体系、范畴及相应的行为准则),一个人长期从事某学科的研究,其思维方式、研究手段、概念体系被特定化后,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种状况会制约与相邻学科乃至同一学科的其他分支的主动接触。跨学科教育则要求科学研究必须打破封闭体系,实行开放性的学术思想交流。“在美国,跨学科研究级的成员平均具有1.8门学科知识的修养,在欧洲国家,他们平均具有1.28门学科知识的修养。”而我国还尚有差距。第三,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有利于促进新学科的发展和学科群的形成。现代科学已经进入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时代,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只看到彼此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学科单打一的水平上,而应在按各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建设好各学科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合,出现学科的群体优势”,以及富有生命力的新学科。第四,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有利于重点学科建设。关于重点学科建设,原国家教委提出过如下基本要求:其一,对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其二,学术力量较强;其三,学科水平较高;其四,学术环境较好。这反映了重点学科建设必须具有学术前瞻性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性。重点学科建设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途径很多,可以是移植组合,也可以是多元综合等。综合考察这几种途径,不难看出,其关键是全方位的相互接纳,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综合、协调,即智能互补。学科的分化与综合的繁荣所繁衍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从系统论层次组织成千上万的各行各业的科技人员协同攻关。“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重点学科要想取得长足进展,其学术梯队的智能结构必须网络化,并呈现互补、同化、顺应的良好功能。”要使重点学科的学术梯队的智能结构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吸收、配备其他学科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学科点通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来培养高层次的“通才”。相对而言,第二条途径更有效。


  总之,实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科技发展和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的重要途径。


  尹伟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方式有哪几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上一篇: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研究生心理压力大)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