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用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其他领域中。从这一点上来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单纯地教给他某方面的知识更重要。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同时,学会科学的化学方法,将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整体化学素质。
1在化学知识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
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承担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等知识的教学,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如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时,可采用事实―分析一雅论―实验验证一^结论的科学方法模式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力卩以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和物质的内在联系等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实验多次验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
又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以通过课题讲座或教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如学习酸、碱、盐性质时,可以先研究单个物质的每一个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用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理能力。
其次,结合化学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概念是从大量同类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化学理论的基础。因为每一化学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化学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即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经过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化学概念。同时,可以根据化学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融入科学方法教育。如:在许多意义相近或相反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就应用对比方法教学,像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等意义相近,而像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意义正好相反。
最后,在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规律是化学现象或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反映,是构成化学大厦的砖石和框架结构。和化学概念教学一样,在探索、总结化学规律时,也应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即教会学生:①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演绎-化学规律;②已有概念和规律-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化学规律;③已有概念和规律-数学或逻辑推理-得出化学规律。
2剖析历史案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家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史料,将化学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化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
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在学习化学时,我们对科学家们开始为何会’’古怪’’地思考问题疑惑不解。如卢瑟福在当时无法验证的条件下,怎么会想到原子的模型是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罗蒙诺索夫何以会向当时化学家权威们都相信了80多年的斯塔尔的燃素说提出疑义;凯库勒怎么将梦见的几条蛇的缠绕现象与苯分子的结构联系起来;在100多年前发现了几十种元素时,人们就开始寻找元素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将元素进行分类的各种学说。先是德贝莱纳提出”三元素组”,紧跟着是迈耶尔提出”六元素组”和纽兰兹提出”八因律”,最后在此基础上,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他们是如何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发现了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规律,有力的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联系曲折发展的化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就能使学生从化学家的成功和失败后面获得方法论的启示,并通过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在这个追根溯源、回顾观念更替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念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这比直接从理论和规律入手去学习当然要生动形象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得多。
化学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根据教材课文中提供的事例。金属钾的发现、氯气的发现、苯的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形成、何氏制碱法的建立等化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来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关于科学发现的阅读材料。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等。
3借助实验探究,强化科学方法教育
所谓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法,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探究酸溶液、盐溶液分别跟金属发生转换反应的规律”“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纷纷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等。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是科学研究方法得以应用的一种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在新课程中,把实验探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与之相应地,在教材内容设置方面给予充分地体现。
在初三化学教材中不仅特意安排实验探究的专门章节,而且还在每一学习主题里都嵌入了实验探究的内容。所以在实验探究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上教版)第194页“活动探究2”的实验探究中,就涉及到了观察法、假说法、比较法、实验法、推理法等;在物质反应前后变化情况的实验探究中,实际上就嵌入了科学假说、逻辑推理、数学方法、观察等基本方法,第152页的食用油在洗洁精的溶解实践,则要运用到实验的一般方法。这一系列做法由于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科学方法教育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由于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学生就能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知识也就能动态地存储在学生的意识中。
4设计化学习题,夯实科学方法教育实践内容
化学习题也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习题要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科学性原则,这里的科学性原则要求在设计化学习题时要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通过让学生在解决这类化学习题过程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方法。
例1:请根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学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的含义,用图表表示各概念间的关系,并将下列物质列入相应物质属类。①铁矿石;②冰水混全物;③清新的空气;④铁粉;⑤氧化镁;⑥液氧;⑦干冰;⑧氖气;⑨汽水
例2:把一只新鲜鸡蛋入入水中,鸡蛋深入水底。加入浓盐酸后,鸡蛋会出现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现象,反复多次。
(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用化学和物理知识解释鸡蛋上浮、下沉多次的原因。
自己在家里用食醋代替盐酸试一试(先鸡蛋后放醋),观察实验现象,并与鸡蛋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比较。
以上的两个化学习题在设计时都注重到了科学方法的渗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新时期化学教学必须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只要教师能对化学科学方法有较系统的理解并能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通过知识的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并能长期坚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赵亚非1,许俊翠2
(1黄山一中,安徽黄山242700;2安徽教育学院化学系,安徽合肥23006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