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差异论文,中西方文学概论论文模板

2024-03-18  本文已影响 623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人的内在性具有最高的神性,既可以观照一个民族的共性,共同心理文化特征,伦理道德风貌,也能表现出作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圈子中的生存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体现自己的创作风格、审美理想。中国文学中的内在性,强调的是群体意识,集体利益至上,人的"自我"观念淡薄,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西方文学的内在性强调个人主义、个体价值和个人奋斗,这种精神支柱成为西方文学艺术创造的不竭源泉。

关键词:中西方文学 内在性 自我意识

二元论唯物主义者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原理,认为内在性是从自身出发的思维,并把内在性当作哲学的基本原则。经过了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建构,思维内在性原则真正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基础。内在性即从自身出发的思维意识是人类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作为历史和社会活动主体价值的认识。自我意识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去创造世界,改造自然,同时以求“自我”在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中得到确认。

所谓内在性,指的是“现实的即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其出发点“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1]。人的自我意识是劳动实践的成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点,是“自由的首要条件”[2]。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标志着文明的进程与文化收获,标志着人的自觉和自主的程度与范围,成为每个人,也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都离不开自我意识的表现。“内在性”既可以观照一个民族的共性,共同心理文化特征,伦理道德风貌,也能表现出作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圈子中的生存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体现自己的创作风格、审美理想。从中西方文学发展中所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可以看出不同传统背景下文化心理的特征对文学施加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差异是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是民族个性的差异。

本研究将针对具体的作品和人物来探讨中西方文学中内在性的差异和自我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以致能够更好的研究不同民族文学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学在相互借鉴、相互排斥、相互交融等方面有所益处。

一、群体意识与个人主义

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性表现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多种关系中的人。体现出个人与社会诸多关系(家族、家庭等)、伦理道德关系或自然宇宙万物相生相灭的联系。自我意识就明显地体现出群体意识的特征。自我价值的确认是在多种关系中进行的,自我发展的观念体现了社会性,即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对于维 持社会各种关系的平衡有帮助。正如在孔子的著作里所强调的“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论语》里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ShengXueLi.Com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卫灵公》)[3]。强调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主要是强调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是独立的,而是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小我”是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行动。“大我”是指小我生存的整个社会以及整个人类。[4]或者是“文以载道”,都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国文学的内在性表现为作家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外化。怀着对国家、民族和社稷民生的强烈关注之情,展开以“国泰民安”为中心内容的忧患主题思路,并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将小我 融汇于大我之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个体精神的发展,离不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5]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之一,希腊神话的姿态质朴、风韵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西方人那种崇尚自由的乐观性格,对西方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形成有促进作用。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内在性表现为强调独立的自我,“个人奋斗”成为 西方文学一贯的主题。西方文学表现了自我意识与社会诸多关系的冲突,强调的 不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而是崇尚小我,小我是个体存在价值的根 本。个人奋斗 的目的是让大我承认小我存在的价值。崇尚个人主义的内在性体现为对个人的名誉、利益以及个人感情的追求和渴望,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希腊神话中神、英雄和人的追求有物质上的――财物,有精神上的――荣誉,而最为突出的是对女色的追求。希腊神话中,个人情感不仅是刻意追求的,而且视之如生命,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在希腊人眼中,一场严肃的战争,也被解释成为争夺一位美女的一场情杀,伟大的特洛亚战争就是被这样解释的:爱神阿佛洛特忒为了得到金苹果,不惜一切手段,让特洛亚王子骗娶了斯巴达王妃海伦,斯巴达国王为此组织了十万希腊联军攻打特洛亚,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 由此可见,在希腊神话中,个人情感情欲是幸福之源,万事之本。

二、忠君意识与英雄主义

“忠”的道德规范是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结构的我国奴隶社会,实行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统治。整个国家机器就是一个以天子为大宗的等级分明的大家族组织,“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在这里,族权统治采取了政权统治的形式。家族统治中维护家长权威的意识被机械地移置于政权统治中。既然国君就是全国大家族的总族长,那么,以维护父子关系为宗旨的“孝”的原则自然会演变为以维护君臣关系为宗旨的“忠”的原则了。“理合君亲,孝忠一体”,“孝”和“忠”是维护宗法统治的两大精神支柱。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家、国同构的,国君为国家代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难就是家仇,“忠君”是大义,所以,古代历史上的屈原、岳飞、范仲淹、陆游、文天祥、史可法,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忠君”甚至“愚忠”的思想意识。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5]还有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击元兵是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从容就义。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也为后世做了忠君的典范。

在西方文学的源头希腊神话和英雄史诗中,虽然在诸神和英雄身上代表着 部落氏族利益的集体意识,但在自我意识方面英雄主义已经初露端倪,英雄之间的 斗争和相互残杀也掺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希腊神话强调个人价值,崇尚个人神力,个别英雄决定部落的命运。阿喀琉斯体魄矫健、勇猛善战,这是荷马史诗中英雄们所拥有的共性,除此之外,还具有鲜明而又复杂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凶猛残忍的同时又重荣誉、讲义气;坦率、磊落的同时又横蛮、心胸狭窄和自私。在他的性格特征中,主要体现了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及个人价值所在。阿喀琉斯因此成为荷马史诗中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个人价值体现的典型代表。阿喀琉斯公认是“希腊最优秀的勇士”其生命经验和追求最能体现《伊利亚特》的英雄主义主旨,那就是追求荣誉。英雄们对个人荣誉的崇尚,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人价值体现的执着追求和对英雄主义的充分肯定。

三、自由旷达与反叛扩张

中国文学的内在性还有一个方面是自由旷达,“旷达”在《二十四诗品》中的解释是超越人生忧困的自由审美。“旷达”一品也与“超诣”、“飘逸”较为接近。旷达,就是大度、超脱,而不拘泥于小节。但《诗品》中的“旷达”具有道家达人大观、摆脱“机心”、“机事”缠绕,超尘拔俗的精神。就《旷达》品来看,旷达即人在面对人生诸多困境时,以旷放通达的胸襟态度超越之,转而进入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在对美的自由观赏中优游卒岁。[6]确保自我精神存在必须从具有多方面规 定的现实关系中逃离出来,自我的存在不能以世俗的价值观来判断,自我的自由是脱离现实,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美境界,注重个体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自由旷达为自我存在的最高境界。防止自我“丧己于物,失性于俗”。[7]庄子以逍遥自由,使自我完全超越外在依赖的社会关系、功利关系、自然关 系,摆脱天下的一切束缚。在《齐物论》中“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无谓有谓,而游乎尘垢之外。这样自我只有摆脱自然和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才真正能保存自我,自我不被命所愚弄。要想保存自我,不是对物质世界的占有和享受,也不是追求圣哲圣贤的人格完善,而是对于世上 的万物差异性不必太在意。自我可以等视一切就不会为生而烦恼,为死而恐惧,为通而骄人,为穷而沮丧。以庄子为代表的内在性形成中国文学另外一种境界。作家以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摒弃物欲,自我逍遥自适当作永恒的追求。

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不断克服这种物质与精神条件的限制。这就在客观上使人与自然压迫力形成矛盾对立,不断冲突。类似的冲突千万次重复,千万次刺激着西方人的感官和大脑,势必导致觉醒,导致反叛扩张意识的产生。西方人迫求自我,始终没有从现实世界中脱离出来,离开了所占有的客观物质世界,就没办法获得自身价值的确认。因为自我总是“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所以为了表现自我意识是将自我扩张于自然界和人 类生活各个领域,征服自然,征服社会,以竞争扩张为主题的自我意识贯穿于西方文学之中。从最初的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造福,就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偷走了一个火种,给人类带来的光明。到《圣经》里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表明人类开始利用上帝赋予自身的自由意志去做某些违背上帝旨意的事情,从此人类的一切思想与行动已不再完全受限于上帝的旨意。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他们的精神世界开始明晰,有了羞耻之心,产生了“自我”的概念,开始可以分辨善恶,开始有了智慧,并用这智慧做想做的事情,用这智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些都体现出西方人对物质世界强烈的探知欲望。中世纪教会文学生命短暂就是因为限制了自我在物质世界的进取,在精神世界的 自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 [8]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智慧,人的体魄所具有的创造力。罗曼・罗兰也在他的作品中强调 自我对于改变世界的巨大作用。他认为个体要发展,就要扩张自我,超越先人的经验。“在我的意识深处,在我的狭窄的心胸中,沉睡着神圣的我,绝对的自我。只有自我存在着,这个自我就是罗曼?罗兰,在他的每一个感觉之中。在我无边无际和不停运动的现在之中,自我装扮成各种各样的 形状,在无休止地进化着。”

文学是人学,是人的内在性的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历史经验的艺术表现和感受。内在性往往直接来自感性生活,带有不自觉无意识的性质。他们往往沉淀在集体潜意识里,经常体现为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9]情感结构和欲求指向。人在文学创造过程中创造了自身,而文学又在人的自我创造中获得了存在。由于西方文学的内在性强调独立的自我,自我依赖于自我,与社会其它关系处于矛盾对立状态,最终导致自我的丧失,独立的自我成为孤独的自我,进而失去自我。这与中国文学中强调自我顺应社会责任的命题形成明显的差异。中国文学的内在性表现为一种群体性、社会性的特征,强调社会责任和家国的概念,这种特征投身到作家身上是群体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外化,将小我融汇于大我之中,注重个体的精神和自我修养,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西方文学的内在性表现为崇尚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提倡个人奋斗,突出个人价值。反对社会强加于自身的种种束缚,体现在对社会传统、道德、宗教力量的反叛。在具体作品中批判阻碍自我发展的种种阻力,封建的王权,种族的不平等,贫富的等 级制,宗教的种种桎梏。作家的任务要扫除旧世界,建立适合自我自由生存发展的理想王国。

参考文献

[1][2]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人民出版社,2003,02,01.

[3][4]孔丘《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 [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10,1.

[5]《九辩 》转引《 中国文艺 思潮史稿 》[J]第4 3、6 3页,南开大学 出版社 出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论文温哥华格式,温哥华医学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