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高职职业教育的四个特点,高职教育理念新方法

2024-03-18  本文已影响 203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市场性是高职教育亟需面对的本质属性之一。伴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市场性问题越来越具有紧迫性。基于市场机制的逻辑进行体系建构是高职教育未来的重要趋势。亟需从教育的经济学意义出发,把高职院校视为一个生产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的社会机构。

建立起科学设计、产品意识、精英理念、院校经营四大理念。围绕这些教育理论建构起适合市场需要的教育体系,真正建立起现代院校制度,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伴随着整个社会趋向于深入性、精细化发展,市场机制正在逐渐取代计划手段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市场的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作为产业链条上人力资源的提供者,各种层次和类型的专门教育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人才产品;在此过程中受到市场机制的深刻制约。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理念与实践,极大地改变了对教育的传统认知。首先,在市场机制下,没有产品可以满足市场的一切需求。

产品具有多样性、独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高职、中职,还是普通本科教育,其产品适应了某一特定的社会需求,均有存在的空间,不可相互替代。其次,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最高标准。产品标准随市场需求而变动。所有进入市场的产品,无论其类型与层次,均受到产品质量、资金投入、生产技术与工艺、生产效率、原材料、经营方式、市场需要等要素的影响与制约。所以,选择能力至关重要。

在这里,所有人才培养统一为“产品生产”。

www.shunde.net

在保持利润的前提下,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各样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适应不同的产业链条,即所谓“使用价值”。每个产品都凝结着可以用来交换的劳动,即所谓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各种层次与类型的专门化教育与市场实现了统合。以上对高职教育的市场化描述,构成其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由此衍生出更为精细化的描述,建构起高职教育的话语体系。在这些描述中,新理念得以不断生成,并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在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中,有四个理念最为重要和紧迫,亟需重点关注。

  一、科学设计

  设计是系统运行的起点。不同的设计形成不同的战略与路径,决定着体系的建构、资源的配置运行的效率,最终决定了系统的效能。设计可使产品生产得到优化,效率得以提升,最终获得巨大效益。设计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当前,顶层设计的概念发被不断提及,得到重点关注。所谓“顶层设计”,原意是系统工程的专业用语,意指“从高端出思路”。这充分说明了在系统工程中设计的重要性。在高职教育这个系统中,设计不仅是院校发展的起点,更是校企结合的连接点,意义重大。摒弃行政导向的设计,在产业链的需求中做好学院发展的科学设计,是当前高职院校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理念。

  从产业链的视角,设计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既是起点,同时也具有最高的价值增值率,能带来很高的市场利润,从而吸引着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设计环节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高职院校中,设计从源头影响和制约着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设计可使院校清楚地认知自身的绝对与相对位置,了解本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从而制定出最合理的战略。

院校发展目标定位就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当前高职院校的重大问题之一就在于定位上普遍受制于教育行政部门。这在定期进行的院校评估中得以充分体现。学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在一定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1]在该大纲之下是一系列各级各类非常精细化的指标,所有高职院校均需按指标行事,否则难以通过评估。表面上看起来这些评估指标并无不妥,问题在于,评估的主体是上级教育部门选派的专家。

企业、社会、学生等高职教育办学利益相关者基本被排除在外。教育主管部门本质上属行政机构而非专业教育机构;在涉及教育发展的专业性问题上,更倾向于从管理而非市场需要的角度作为逻辑出发点。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或者其他某种称谓的人才)。而当前学术界对何谓高技能人才,以及如何培养这种人才尚处于争议阶段。现实中高职院校并非所有的专业都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大一统、一刀切,使管理工作变得极为便利,这恰恰反映出行政性指之特征。因此,当上级行政指令下达时,高职院校普遍集中力量以应对。

因此,院校自我设计的逻辑起点应来自产业链。所谓产业链,是指各种各样产业之间连接而成的产业的集合。高职院校甚至高等院校本质上就是为遍布于产业链中的某些职业岗位培养人才。各类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处于产业链的何种位置,该位置具有何种发展前景,是真正对高职院校甚至高等院校发展起决定性驱动作用的要素;产业链的不同节点,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价值增值率,是导致所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教育孜孜竞争的真正要素。

所以,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产业链中所占据的位置,决定了该类型和规格人才的真正市场价值。因此,应对产业链进行科学地研究,据此进一步明确学院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与规格。把“学院所培养的人才在产业链的职业岗位竞争中能占据何种位置”作为学院人才培养价值的判断基本依据,作为学院科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二、产品意识

  虽然教育早已被认为是一种服务产业,属第三产业,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仍然超越了教育的效率置于首要的位置。相比之下,在国际领域,“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早已流行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日本、韩国、欧美一些国家,甚至提出了办“以客户为导向”的教育。[2]而在我国,理念远远不够,缺乏制度支撑。教育,包括高职教育,依然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校企结合停留于表面,还远远谈不上产品、经营、服务,以至于品牌。

  (一)必须确定高职教育中何谓产品这就必须对高职教育流程中的各种要素做出准确的分析。市场机制下,可以把教育视为一个产品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过程,该过程涵盖原料采集、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三个重要阶段。原料采集就是招生,产品生产就是教育教学活动,产品销售就是毕业生就业。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巨大劣势,成为普通本科院校的附属品。伴随着现代职教体系建构过程中高职教育独立意识的萌芽,高职在这三个方面开始奋起直追,不断打造特色,开始按质量、效率、效益等市场标准要素行事,进入了良性循环,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某些传统普通本科院校的优势。

  (二)要确定产品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院校的单一主体掌控着院校发展方向,院校资源围绕教师主体加以建构。就教师作为知识(技术)的掌握者和先进道德的体现者的角色而言,这种教师中心并无不妥。但高职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教育类型,其经济属性非常显著。相比之下,教师中心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出知识(技术)的单向传输,体现出一种被动性。

忽略了市场机制下作为消费者的学生理应在这种消费活动中有权获得应有的地位。这种关系的变动突出反映出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同期待,是大众化教育的典型样式。大众化的意义就是,教师毋需传授高深的学问。而这必然地导致师生关系的扭转。即教师不再作为学生的导师而存在,而转变为一个辅导者,促进学生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要实现市场收益最大化

要按照产品的内在规律,实施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注重质量、成本、效益,打造品牌,实现市场收益最大化。因此,树立经营理念,对高职院校进行有效经营,是实现该目标的必然途径。概括地说,经营院校就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属于学校的资源和资产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以提高学校资源、资产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市场机制开始在经济社会中起基础性作用,各类高职院校的市场化将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从目前高职院校的资产关系看,大体可分为三类:(1)由政府投资,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属的公立、正规院校;(2)行业办学,由于全国各地、各行业情况不一,高职院校的资产关系也比较复杂;(3)民办院校,这类院校的投资主体明确,已经做到了人格化或多元化。[3]此外,即使是公立、正规的高职院校,政府投入所占份额大都不足全部支出的三分之一,必须依靠学费收入和负债。负债就是一种投资,投资要求回报,投资者要求资产保值增值,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则。

由此而看,高职院校的资产经营将是一种趋势。除资本经营外,此外还有人才经营和规模经营。人才经营包括用人标准企业化、用人机制市场化。规模经营要求关注成本与收益、专业化与综合化之选择、质量与特色。这些都是经营院校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其核心在于依据市场需要,建构高效运转的现代高职院校体系。

  三、精英理念

精英教育一般见诸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重点、一流、研究型大学。但是,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以及教育民主化思想的逐渐传播,人们普遍接受了“人有多种智能,每种智能均可能发展成为成功者、发展成为精英”的理念[4],精英的内涵得以拓展。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崛起,形成品牌,毕业生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相比之下,承载着精英教育理想的普通大学,正面临结构性失业的巨大困扰。

在德国,有多达三分之二的高中毕业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而非就读普通大学。这些事实,极大地激励着高职教育以新的眼光看待传统的教育格局。传统的局面被打乱,精英教育在下移,教育人才市场在逐渐成形。高职教育历史上第一次具备了某种可能性,即真正跻身于高等教育的神圣殿堂。

  教育始终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数量庞大,规格较低,价值不彰显,适应了我国长期以来处于世界产业链中低端的现实。伴随着现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需求,在现有中低端人才基础上培育出一定数量的高规格、高质量、高价值的技能型人才中的精英,符合经济社会需要,并将成为高职院校下一步竞争的重点。

精英教育对高职院校是一个两难选择。传统观念也对此充满疑虑。如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分工,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普通高等院校则培养专业人才,二者不可逾越。这种观点建立在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具有独立类型高等教育的传统认知基础上,与我国总体上尚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的现实相吻合。同时,虽然精英人才水准高、质量高,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但培养花费巨大,成本高昂,需要很深厚的知识积淀,而且,院校要转变战略方向,重新配置资源,面临竞争,存在很高的风险。即使在普通高等教育,精英教育也已经上移至重点、一流、研究型大学。其他范围广泛的地方型大学实际上普遍实施大众化教育。种种观念上的阻碍对高职教育中实施精英教育非常不利。

但无论如何,高职教育目前已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过半份额。如此庞大的规模,形成了分层分类的天然动力。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上升是一种必然的途径。精英教育则成为实现这一途径的重要平台。

  精英意识的萌芽,反映出正在崛起的高职教育的雄心壮志,也凸显传统高等教育的发展困局。实际上,不少发展程度较高的高职院校已深刻认识到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数量众多的平庸人才所带来的发展局限以及聚集资源培养出具有更高技术含量、更高市场价值的人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高职教育中精英教育的萌芽由此产生。从长远看,精英教育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四、院校经营

  高职教育是一种具有显著产业属性的教育类型的观点,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已越来越获得广泛认同。而从人才市场的视角,高职院校就是一个提供人才的“生产者”。基于此,院校经营的理念顺应而生。所谓经营院校,就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属于学校的资源和资产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以提高学校资源、资产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经营一词的涵义丰富。除资本经营外,还有人才经营和规模经营。前者包括用人标准企业化、用人机制市场化。后者则要求关注成本与收益、专业化与综合化之选择、质量与特色。这些都是经营院校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其核心在于依据市场需要,建构高效运转的现代高职院校体系。

  院校经营与教育的公益性并不矛盾。院校经营并非等同于企业经营。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事业,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点是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化的市场手段时所应深刻认知。院校经营主要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粗放式运行、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尚未现代院校制度的现状而言。院校经营本质上是利用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更有效地配置,从而达到提升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最终建立高效的现代院校制度之根本目的。

  院校经营要坚决杜绝教育产业化的陷阱。高职教育具有显著的产业属性。但本质上仍然属于半公共产品,而非私人产品。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首次世界教育大会。会议一致认为,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广泛共识,并获得高度认同。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完全的教育产业化政策。

就高职院校而言,“经营”意味着剧烈的转型。其核心的改革目标是逐渐摒弃封闭性办学和行政导向的办学模式,逐渐建立起开放办学和市场主导体系。在确定教育公益性价值主导取向基础上,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

例如,积极举办或者参与职教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通过混合所有制实现共同出资设立的联合办学体;通过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各种咨询服务,等等。另外,院校经营作为高职教育的优势,将对推动高职教育实现升级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②

以上四个理念,其基本逻辑是从教育的经济学意义出发,把高职院校视为一个生产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的社会机构。实际上,高职院校正是这样一个机构。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市场性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从而阻碍了高职院校系统的合理建构与运行。市场性是高职教育亟需面对的本质属性之一。

伴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市场性问题越来越具有紧迫性。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如火如荼、规模扩张的外表下孕育着潜在的、激烈的竞争。市场性要素包括成本、质量、效率、效益。只有建构起这些理念,围绕这些理念建构起适合市场需要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现代院校制度,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作者:裴云 来源:职教通讯 2016年16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管理类研究生考试科目逻辑推理,管理类研究生做实验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