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在音乐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这主要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就会对音乐有所感知,人类的音乐性主要充分反映人类的生存本能,从人们对音乐的积累而形成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学前儿童在吸收了一定的音乐经验之后就能够自我创建审美观念,不管是对音乐的感知还是知识的积累,学前教育的儿童都是能够主动了解音乐和体验,从而形成审美经验。
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自己主动的积累音乐作品自我建造一种对音乐的审美和判断能力,在学前儿童的这一过程来看是对听力和思想的不断转换过程,相关研究人员就专门对学前的儿童的审美心理作了分析和研究,根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释了学前儿童对音乐审美经验的构建,这对我国的儿童教育领域来讲是一项重要成就。
一、 学前儿童审美经验建构的前提
学前儿童能够获得审美经验主要是学前儿童能够了解和感受到美的形式和美的要素。我们所称的音乐作品其实就是乐音,乐音用通俗的说法就是音乐作品当中的音色、节奏、音高等等一些比较基本的音乐要素,将这些基本的音乐要素集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和声、旋律、复调、曲式、织体等等的我们所熟悉的音乐形式,而这些音乐的元素,学前儿童本身就具有天生的鉴别能力,同样对于音乐的形式来讲,学前儿童有天生的感知能力。
我们所说的儿童审美观的转移其实就是指学前儿童在一个音乐作品当中的感受转移到对另一个音乐作品当中,这样就能够形成学前儿童专有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其实在学前儿童有了音乐天赋之后,最重要的还是后天音乐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教育学家通过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观察发现,在一岁以上的学前儿童能够分辨音色和音量;三岁到四岁左右能够分辨乐曲的速度;四岁到五岁左右能够分辨音符。对于音乐形式的感受上来说学前幼儿能够对音乐的作品和片段做出不同的肢体反应。
二、 学前儿童审美经验建构
学前儿童的审美经验建构是建立在有了一定的音乐审美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将审美经验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高潮阶段、反应情况阶段。其中初级阶段主要注重的是审美感觉,高潮阶段注重审美的感觉和体验、反应阶段注重的是审美的转移和经验积累。
(一)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前儿童开始准备进入审美状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因为学前幼儿能够简单分辨音色,而且能够通过周围的声音并且能够抓住特点将声音作为一个审美的目标。
(二)音乐因其独特性,而且再加上学前幼儿自身具有音乐性,所以就比较容易能够分辨出音乐。
学前幼儿一旦进入到审美状态了之后就对周围的声音完全屏蔽,在这一状态下幼儿就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欲望一直进行下去,这就是俗称的审美期待,当音乐结束的时候,幼儿会用不同的语言、动作和眼神表达音乐结束了。审美期待就是幼儿对音乐的一种追求,这有在这一阶段引导幼儿进入审美状态,才能够促进幼儿达到审美建构的高潮阶段。
(二)高潮阶段:在幼儿审美经验建构的初级阶段是对音乐作品的初步认识,而这一阶段就是学前儿童真实感受音乐。这种感受主要是指学前儿童能够亲身体会和亲身获得经验的过程,然后将所得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起来,只有将学前儿童引入到高潮阶段才算是审美体验的起步,审美体验就是对音乐的整体感知,是形成听觉的完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前幼儿需要把自己所得的经验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的感知。
(三)反映阶段:这一阶段的形成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然后学前儿童能够将自己所得的审美经验应用到不同的场景和音乐作品当中,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感知。并且只有当学前儿童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才能直接反映出审美经验构建的效果。知识经验的转移就是学前儿童通过品鉴音乐作品的感受转移到另一音乐作品当中,从而养成了比较好的音乐审美鉴赏辨别能力,这主要是与后天的知识积累有莫大的关系。
三、 学前儿童审美经验建构的特点分析
因为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艺术,所以在学前儿童的审美经验建构过程中还是需要通过联觉才能转换为视觉和触觉意象,而且学前儿童在没有大人的指令下可以任意发挥动作,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更加贴近作品,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儿童是更加愿意用动觉来替代语言表达,除此之外,音乐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是通过肢体动作完成的,所以音乐主要是结合了舞、乐、歌三者相结合的形式,因此音乐是比较真实的。
四、 讨论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其实就是幼儿对音乐感受和体验的反映,学前儿童有着先天性的音乐性,所以对于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体现。
作者:张春晓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9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