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育形成专业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广阔的体验世界,是学生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重要源泉。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地理解、巩固和升华,并转化为自觉行为。正确理解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内涵、价值,建构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体系,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途径、策略,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育实践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是指与学生单纯理论学习相对应的、促进学生向专业化教师方向发展的学习活动。w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教育实践,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以提高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向专业化教师方向发展为目标,面向小学、服务小学、研究小学、指向实践的学习活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在教师教育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结合,重视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内隐知识,强调教师知识的形成、获得过程中主体的参与和反思。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师培养应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滚打摸爬”和“师徒相授”,重视发挥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21为此,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教育实践必须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并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以现实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为课程资源,强调以基础教育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为基本依据展开课程。第二,以亲身体验的、集体合作的学习为教学的基本方式,强调教师、学生和教育教学情境之间的互动,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观摩”、“讨论”、“比较”、“评价”、“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情境,提高面对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和机智。第三,通过实践性课程,既发展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思维判断能力,又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宜的行动能力。第四,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着眼于对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教育实践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科研四部分。教育观察是师范生认识教师职业、体认教育现状、验证教育理论所进行的一系列参观、考察、访谈活动;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在教育观察的基础上协助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观摩课堂教学、感受、体验真实情境中的教育教学事件和问题,反思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师范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团队工作实习和课外活动辅导等,要求师范生在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体验和初步职业技能的条件下进行;教育科研是师范生为了进一步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更好地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发展教育智慧而进行的调查、实验、研究、撰写教育报告或论文。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科研四部分之间,既具有各自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当从教育观察开始,当师范生对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进入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科研是教育实践中的较高层次,是在初步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行为的反思、检讨、调查和研究,而产生的再认识。教育科研是形成高一层次教育实践的纽带,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促进新的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所以,教育实践是一个多层次,理论——实际双向互动,相互融合,螺旋上升的过程。
从教育实践的功能上看,它具有整合教育理论的功能。通过教育实践使抽象的教育理论不仅得到了检验和巩固,而且在实际的体验中,易于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经验,创造新理论;还具有树立专业精神、培育职业情感、提升教师素质、检验自身是否符合教师内在要求的功能。在教育实践中,师范生将会与许多小学优秀教师接触、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他们敬业、合作、奉献的精神,体验儿童的活泼、天真、可爱,产生良好的职业情感。置师范生于真实的情境,使师范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姿态、方法等得到了磨练,个性化知识、能力、智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从教育实践的形式上看,它可以是观摩、调查、研讨、观看教学录像、模拟教学、实际教学、指导小学生活动、参与竞赛、有偿或自愿者服务等,可以是集体性的、小组性的或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在校外小学或其它教育机构进行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在校内、课内进行的各类实践活动
二、教育实践的实施策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注重教育实践观念的更新。新的教育实践观认为,教育实践不应该是程式型、经验型的,而应该是探索型、研究型的|41。合理构建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增强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教育研究者与小学教师的密切合作,建立广泛、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是强化教育实践、提高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教育实践训练体系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高学历小学教师的关键。国际上培养小学教师的课程改革趋势是重视广博性、专业性、实践性三者的有机结合151。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大体上包括:大学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性”的特色所在。
我们认为,教育实践课程在目标上,应包含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两大方面。专业情意具体包括:对成为一个成熟的小学教师的向往与追求的专业理想,成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专业性向,带有理智性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的专业情操,以及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专业自我|61: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具有良好的交流合作、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较强的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
在内容上,应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科研四个方面,并且通过组织学生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现状,体察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工作特点,耳闻目睹优秀小学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艺术,接触儿童、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培养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和教师职业情意。
在方法上,一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能省略也不能浓缩,必须分散在四年专业学习过程中。过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集中见习一般安排在大三,实习安排在大四,这样不仅时间滞后,而且过于集中,见实习中暴露的问题也难以弥补、纠偏。如果从大一开始,采取“早接触、长流水、不断线”,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教育实践活动,能克服上述不足。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反思、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化的教育实践,把学生自主联系、自行组织的分散实践活动与学校集中安排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配合,寻求内容的贯通,资源的整合;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一方面,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师范生课本剧表演、观看教学录像、模拟课堂等,另一方面,由于虚拟不能代替真实,教育实践活动的空间需要向校外拓展,进入到真实的基础教育情境中,以防止教育生态中的“花盆效应”。
www.cufebbs.net
(二)增强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指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
教学论等课程,这类课程介绍了教育教学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较强的理论系统,如何将这些教学理论内化为学生能够用得上的实践性知识结构,并且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武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整合起来,增强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是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学类课程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对语言、导入、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板书、演示、小结等活动技能进行训练;心理学类课程重在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意识,使学生具有爱生爱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坦然的情绪、良好的状态、登台的勇气和胆量。例如,结合《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课程的教学,组织师范生到小学开展个别访谈、主题班队会、心理辅导活动;结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组织师范生到小学进行教育调査,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和发展方向;结合《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加强教育科研方法的研习,指导师范生掌握科研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让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小学教育改革的课题研究,从而增强师范生的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小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更应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一要突出对小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习,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可给学生配发小学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师指导下,弄清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历史沿革、内容、结构、特点和变化趋势。弄清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材的结构和呈现方式,以及不同版本的新课标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式等。二要加强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包括分析小学教材、拟定教学目标、编写规范教案、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课件、板书、提问、总结、批改作业、成绩考查等。
(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高师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是髙师的新办专业,其专业课教师过去主要承担中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现在又要承担起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而培养中学教师与培养小学教师有很大区别,培养小学教师更多地强调通识、通力,强调综合能力,强调职业技能,高师教师一时难以适应。一些专业课程虽然贴上了“小学”的标签,但实质上还是一般的教育原理和方法,小学教育的特点难以体现。另一方面,实践类课程师资缺乏,由大学教育系创办的小学教育专业,囿于原有的师资结构,和新师资引进的限制,往往少有能担任这类课程的教师。为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育实践活动正常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得以落实的关键。
首先,教育理论课的教师要经常深人小学实际,熟悉小学、了解小学、研究小学,指导小学开展教育科研。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将先进的教育科学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对小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帮助;另一方面大学教师通过深入小学,避免理论与实际的脱离,自身的课堂教学才能言之有物,才能生动有趣,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
第二,由于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具有联系小学、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材的特殊性,因此,应建立以学科教学论教师为主,其他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实践课指导教师队伍,要确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人人有责的意识,要落实分工,明确职责,这样才能改变学科教学论教师独木难支的局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大学自身的资源整合起来。
第三,发挥小学优秀教师和在职教育硕士在教育实践中的特殊作用。这种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榜样示范。比如,活动组织的示范,课堂教学的示范,教学技能表演的示范等。二是现场指导。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小学教师以及在大学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教师,担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既能弥补大学教师专业指导力量的不足,又能加强大学与小学的联系与合作。
(四)加强教师教育研究者与小学教师的密切合作,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
教育实践活动的深人开展,需要教师教育研究者与小学教师的密切合作。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教育研究者与小学教育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指导,较多地表现为理念阐释和抽象分析,难以满足他们对外在行为的设计、反馈和调控,理论研究成果也不能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实际。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实践中产生的丰富“实践感”,缺少教师教育研究者的参与也难以上升到理论层面,他们对小学教育的研究难以深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也难以激起师范生的热情和共鸣。所以,教师教育研究者与小学教师的相互配合能有效促进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
实践证明,建立高师院校与实践基地的长期、广泛的联系与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构建大学教师、小学教师和师范生学习、研究、发展的共同体,有助于师范生认识和了解小学教育实际,感知、思考和深化对教育教学技艺性、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有助于将小学教师吸引到教师教育工作中来,真正发挥小学教师在教师教育中的实质作用,并在师范生实习的同时,可将一部分教师“置换”出来,参加大学举办的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促进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大学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受益匪浅,不仅可以熟悉小学教育现状,而且在实践中可以找到新的研究课题,提高大学教师服务于基础教育的能力,推动基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