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科学视野教学,科学课程反思

2024-03-18  本文已影响 587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教科书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媒介, 既为教师编写也为学生编写,是教师教学活动最主要的资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口粮”,它理所当然应该对学生是切实有用的。它应当成为学生在学科学时的对话文本,成为孩子们学科学的伙伴,成为孩子们学科学的引领者、帮助者。科学教学中加强文本阅读,发挥科学教科书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教科书 文本阅读 科学概念 有效阅读

  小学科学教科书是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一种媒体,它具体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的小学科学教材,不仅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而且还突现出了科学课的特点。如具有明确的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导向;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历体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体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在教学中师生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更大的空间,并能将“三维”目标整体反映在科学教学内容编排中,全面贯彻新课程总目标等。  一、科学教科书的使用现状  教科书为教师编写,但最终是为学生编写的,它理所当然应该对学生是切实有用的。它应当成为学生在学科学时的对话文本,成为孩子们学科学的伙伴,成为孩子们学科学的引领者、帮助者。但现实并非如此:  现象一:学期结束,去翻学生的科学书,发现大多数学生书上摘记很少,一些重要的句子没有标出,甚至记录表都空着。  现象二:公开课上,常常看到学生除了笔其它什么都不带,需要用到的实验材料和记录单都由教师提供。  现象三:一次教研活动,上课前学生拿出科学书想看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看到后让学生把书放回书桌里,不让学生看。课后教师之间交流,有教师提出上科学课最好让学生空着手来教室,什么都不带,也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内容,这样效果更好。很多教师表示赞同。  二、教学中科学教科书被冷落的原因  备课时被教师深刻钻研的教材,为什么教学时却被教师、学生冷落?  (一)环境因素  广大家长、学生认为小学科学学科相对于语文、数学学科是一门副科,因为它不计升学考试的成绩。平时语文、数学等习题都来不及做,哪有闲功夫看科学书。  (二)教师因素  教师通过备课,早已把教材内容熟记与心,并对教材内容作了灵活调整,对教学环节作了周密安排。教学时如果允许学生看书,害怕书中的那些插图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积极思维;害怕学生过早知道结论或科学概念对自己创设的探究问题产生影响。  (三)学生因素  对学生来说,教材上的问题老师会说,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教材中的图片老师会用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实验材料或操作过程的图片,老师会提供实物;教材中预留的供学生填写的“方框”,老师会提供相关的卡片。学习时根本用不到教科书。  三、加强文本阅读,发挥科学教科书应有的作用  科学教科书的被冷落,对学生来说是科学文本阅读的缺失,所造成后果不仅仅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科学人文底蕴和科学语言素养的缺失。(一) 科学文本阅读的功能  1、阅读能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和科学语言素养  新《科学》教材一改以往教材过于追求较强逻辑性的呈现方式,图文并茂,充满了童趣和文学色彩,几乎每册都安排了一些诗歌形式的科学美文或精彩的科学小故事,吸引学生阅读。如《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资料库中的《我们的土壤妈妈》:“……我们的土壤妈妈,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层,由几寸到几丈的深度,都是它的工作区……”;《沉和浮》单元资料库中的《王冠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故事》等。老师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不仅是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会有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学熏陶。2、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根据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阅读能力评价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立足于“为学习而阅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学会阅读”所需要的技能。这说明阅读已经是人们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不能有效阅读的人往往缺乏必需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且,对那些已经完成基础教育的人来说,他们今后面对的是自学,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教师的详细指导,要靠自己去安排学习活动,从各种学习资料中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在科学教学时,对于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或实验流程,让学生自己阅读领会,以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阅读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新教材每个单元后都配有“资料库”,它是单元知识的引申和丰富。通过阅读“资料库”,学生可以提升科学知识的广度,总结单元科学知识并形成系统。  4、阅读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重视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当前的种种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概念变化的过程。科学知识的推衍、规则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建构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概念或一般的原理,科学的概括阐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但由于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有限,有些概念即使通过探究学生也不能很好得出和理解。科学教材中有些句子就涉及了一些科学概念,学生通过对这些句子的阅读,对这些概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有效阅读的策略策略一:读在引入处  新科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每个主题单元的首页都设置了“引言”。

Shunde.Net

如五下《沉浮》单元:“石块放在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入水中,浮起来了。物体的沉浮现象与什么有关呢?铁块在水中是沉的,为什么钢铁造的打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在货物呢?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单元引言中创设了探究的情境,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通过对引言的阅读,能充分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策略二:读在疑难处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科学书,会发现《科学》教材一改以往教材过于追求较强逻辑性的呈现方式,照片多、插图多、公式少、套话少,且图文并茂,充满了童趣,易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教《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教材让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现象进行解释。由于学生不明白什么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原先根本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直接解释的难度较大。教材安排了一个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及一段说明文字。此时让学生在游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阅读,再进行解释,学生立刻把引起物体热胀冷缩的原因解释的清清楚楚,难点迎刃而解。策略三:读在拓展处 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探究的结束。科学课虽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但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否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材是为教与学服务的一个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础,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各种科普读物,让学生在“大课本”中学习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用教材教”也好,“教教材”也罢,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教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好资源,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动力之源。  参考资料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3、朱清时 科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6  4、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5、2011年1月《科学课》杂志 湖北教育报刊社  作者简介:李华君,男,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1979.4.14,黄岩新前中心小学西范校区,小学一级,科学专职教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识字教学的方法,识字之我见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