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中职美术鉴赏与实践详细教案,美术艺术素养

2024-03-18  本文已影响 270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本文拟从中国古代美术技法和文化内涵入手,结合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将美术的技艺教学与文化内涵融合,突出学生的心灵感悟。通过线条、色调、造型、色彩关系、构图、临摹、创作等教学实践与人文素养,生活品味建立关联,通过在教学中的美学应用来加强对色彩知识的理解和色彩观察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提高美术鉴赏与审美能力,提升职高美术专业教学品质。

关键词:技艺;文化;心灵;艺术修养;创造意识   中国的“画”注重的是“意”和“趣”,追求的是内心的“真性情”,依据的“理”和“法”,营造的是“画”和“境”。

www.shengxueli.com

也就是说要先明画理,再熟悉画法,然后在修人修文的基础上去寻找绘画的意趣。重视的是立品、立格、修文、修人的教化。而我们在教学中恰恰忽视,甚至抛弃了这一根本,同时丢掉了对画的基本认识。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职业中学,学生普遍表现出艺术修养薄弱,尽管他们在技法上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有很大的突破,但是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的匮乏,导致了美术教学的苍白无力。介于此,作为美学教育的直接面对者,我们就要从教学中,通过我们的教学感官,培养学生的审美,通过我们的教学渗透,突出传统的“意”和“趣”。让美的东西留存在学生的心灵,让文化在他们的意识中生根,让他们在实践和探索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美”的世界。  一、以线的魅力深化美学素养  素描作为习画的基础课程,在技能训练和提升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素描训练是从简到繁、由浅入深融思维和创造为一体的造型过程。学生由于缺乏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尽管他们有正确的视觉感受,往往不能正确地分析形象的特征、结构和内部联系,缺乏整体观念将传统的线的意识融入到素描习作,融线、形、体、色、光为一体,将造型观念中的线,进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构成视觉艺术形象。  作为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艺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线是和形、体、色、光等并存的,因此,造型观念中的线,关系着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的美学意识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为此,我们在临摹课堂教学中,学习前人的技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较规范的方法步骤和处理画面效果的手段。将信心和毅力,在意识中明确地培植,在内心迸射那种炽热的欲望 用铅笔的另一端赋予作品更多的灵动。  二、以“六法”触摸艺术的精神实质  “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是南齐著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作《画品》中提出的:“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的生动性,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二、骨法用笔是也;或“骨法,用笔是也” “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三、应物象形是也;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四、随类赋彩是也;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五、经营位置是也;或“经营,位置是也”,指构图和构思,通俗地说就是使画面安排得好看、合理。后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六、传移模写是也;或“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六法”为我国艺术的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且符合艺术规律的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在教学中将“六法”教学有机地融入色彩教学,让学生掌握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规律和表现手法,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人文内涵。  (一)走出课堂,领略气韵生动与色调  色彩修养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课堂中更多的是解决技法问题,功夫在画外,所以在教学中要竭力推行“大课堂”的学习模式。即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传统课本的拘囿,由此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来体验艺术、品味艺术;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通过外出风景写生学生除了技能上的提高,更让学生领略到:“美,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外出写生不仅能增进教育亲和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美的欲望。  (二)融合书写性,构建骨法用笔与色彩塑造  在教学中把骨法用笔与笔法塑造联系在一起,水粉画中说的就是用笔之笔触。是要求学生在画水粉画时以“骨法”为依据以色代墨勾勒出物象的实体感,笔触就是为表现这一物象使用的手段与语言。既然塑造无非是为了完成其目的运用的手段而已,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将中国画笔法语言运用到色彩中。  (三)把握微妙,以应物象形突显水粉的形体  色随形生,没了形的稳固,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造型的本质亦在于此。一张颜色很好的画如果他在造型塑造上随意、松散,没有方圆松紧的造型节奏,那也是不成立的。要让作品给人深刻的印象,造型有时比色彩更重要。应物象形应该要写神,那么如何表现以形写神呢?首要的就是抓住微妙。微妙是自然赋予我们最感人最精彩的东西,抓住他,色彩才精彩。在色彩对比中,找出细微的差别,神即在其中了。其次要以色传神。神的载体是“形”。传神,首先要启动造型各要素,把形画准,才有神的存在;然后,是利用色彩把“神”烘托出来,这就是“以色传神”。   (四)引导鼓励,经营位置与构图   在中国绘画上将构图二字称为经营,章法。通俗地说就是使画面安排得好看、合理。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构图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于视觉的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一种独具匠心的画面构图会使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  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风格定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俗语讲:画无定法。每种派别、风格都有自己的构图标准。在静物写生教学中,S形构图、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等,对于初学者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构图,而且明白现在所学习的仅仅是适合初学阶段或者说只适合静物构图,此方法旨在培养基础构图能力。   (五)临摹优秀,体会人文内涵 。   在我们的色彩教学中,临摹优秀的范画是必经之路。临摹课要鼓励学生动笔之前多思考,多交流多问“为什么?”每一张临摹完成之后都安排一次讲评,学生互相审视完成的作品,然后尽力鼓励同学间的相互指正,肯定好的地方,发表不同的看法。只有在学生阐述不清或者评诉离题时,我才采取适度干涉。这样学生不仅通过仔细临摹熟悉了一位大师的色彩表现技艺与色彩表现原理,也能在同学间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多位大师的美妙画面与了解一个大师的人生经历,培养视觉敏锐反应、洞悉、理解等心智思维。  色彩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等美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绘画教学除了教学技法还应关注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将传统绘画的“六法论”意象蕴化、实践到我们的水粉教学中,将会对水粉教学研究赋予更高的含义、更深的层次。“六法”在水粉画课堂中通过师生的沟通与实践对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有很大的促进。  三、在美“术”欣赏中彰显人文内涵  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由于功利因素的影响,重“技”轻“术”的教学模式使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  (一)择优汰劣,彰显作品的人文内涵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 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 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 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 ,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尤其要突出人文内涵的引导元素。  (二)提升自身,引导学生的素养发展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 ,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 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艺术修养关乎的是审美能力,在这个功利又审丑的时代,艺术修养差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个从事美学教育者的问题。社会的功利意识逐步延伸,已经波及到了学习中的孩子,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渗透,让美的东西留存在学生的心灵,让文化在他们的意识中生根,让他们在实践和探索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他们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美”的世界。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6. [2]李浴.中国美术史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8,12.[3]陈守义.综合绘画基础课程教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1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心得体会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