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校是建立在中师(师专)的基础上,先天缺乏学科基础。相对于高校重视学科建设的倾向而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重视的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本科生教学工作,而学科建设几乎处于“空场”状态。这种状况近年来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三年前,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几乎处于悄无声息的状态,那么今天,加强学科建设己经成为全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同仁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
伴随着对学科建设的关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成为其学科建设首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一个专业,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学、史学、健康医学、音乐、美术等;[1]一种观点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初等教育专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再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由多种相关学科开放融通、共同支撑的复合结构,其中,教育学科和任教所对应的某一相关学科的二级或三级学科作为主干学科,与任教相关的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科支撑,两者融合交叉形成以学科教育为形态的学科领域。那么到底应怎样认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呢?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于小学教育性质及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分析
(一)基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分析
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既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根本因素,也是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虽然受应试教育与社会功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教育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但回到小学教育本身,还是可以认清小学教育的特性之所在,进而明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
小学教育具有不同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的特性。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中学教育同属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教育的特性,如全民性、全面性、基础性、义务性、启蒙性等,但这并没有区分开它们之间的不同,因而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梳理。小学教育连接着幼儿教育与中学教育,具有衔接性、过渡性。学前教育的主要特性是保育,是小学教育的前奏;中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是学科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另一乐章。因而小学教育的低学段具有一定的保育性,高学段具有一定的学科教育性,这也同时表明了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既不可能是保育性,也不可能是学科教育性。因此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既不是学前教育学,也不是“学科+教育”双学科(或简称学科教育学)。
那么,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从终身教育理念下小学教育的任务看,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养成性。当代小学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在于把握儿童成长的方向,不仅要保证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等,为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学习,成为开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打下基础。进一步追问,能够支撑人一生的基础是什么?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品德、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小学阶段是人之生命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最易受影响的阶段,一个人在此阶段形成怎样的品德与习惯会影响其一生。故小学教育促进小学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而言,养成性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
养成性承接小学教育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小学儿童的养成教育既要遵循小学教育的自然性又要体现小学教育的社会性,是在遵循小学儿童生命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要求培养、形成小学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小学儿童养成教育需要借助一些生活事件、生活常识、各学科综合知识等,为小学儿童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支持性条件。
可见,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离不开对小学儿童生命特性的认识、对养成教育的认识以及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认识等,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恰恰属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范围与任务。
(二)基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分析
从小学教育的特性看,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在于养成性、综合性。小学教师专业的养成性是相对于学科教学性而言的。小学教师是小学儿童的教育者,不是小学学科的教授者;是以小学儿童的教育为己任,而不是以小学学科知识的教授为己任。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后者为前者服务。小学儿童教育的重心在于养成教育,小学教师应有明确的养成教育意识,懂得养成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并能促进小学儿童良好品德、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其生命的健康成长。
小学教师专业的综合性是相对于分科性而言的。小学教师若要胜任促进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工作,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对此,国外全科小学教师即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英国小学校长认为,如果只教一门课,那么教师只会关注孩子在这门课上的表现,这会导致“割裂的评价”。
www.shunde.net
比如说,一名学生在数学课上表现很差,那可能是因为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点欠缺,但这不代表他其他方面有问题一如果没有全科教师综合观察,他可能会被认定为“差学生”。全科教师的职责正是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孩子的潜能。这种潜能,往往不由学科界限来粗疏划定,一名细心的全科教师会发现“爱做火箭的学生”、“擅长拼写单词的学生”••…[4可见,小学教师对小学儿童生命潜能的发现与培养,必须得凭借自身的综合性素质、综合性知识与综合性能力。也就是说,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体现为综合性。从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升格为高师培养的旨趣看,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在于文化性,而非单纯的技能性。顾明远先生指出,以往中师培养重视教师的技能,相对忽视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们不是知识不够,也不是技能上的问题,而是对教育的认识不够,是观念上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生,重视小学生的优点。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强调文化底蕴、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孩子。151小学教师专业的文化性凸显的是小学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小学教师对教育和小学儿童的认识与理解是支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根。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专业的养成性、综合性与文化性,均指向小学儿童的教育,而对小学儿童教育的研究恰恰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
二、基于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
尽管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依据社会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创建伊始及其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没有明确的学科建设,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事实也是如此;尽管学界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认识多元而模糊,但从对全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窥见其学科基础之所在。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独立专业,而不是某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结合。从教师学科标准的角度看,小学教育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如美国教师学科标准中,将“小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物理教育等其他学科并列。我国“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科专业,应当建立自己的本科水平,而这个本科水平不是简单的'学科+教育’,即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本科层次的学科教育,再加上教育理论与技能类的课程,应当有适应小学教师需要的具有小学教育独特性的本科水平”。161可见,小学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学类专业,其学科基础不可能是“学科+教育”,而应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基础。
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不同于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双专业模块式”、“3+1”或“2+2”双专业双学段、“4+2”或“4+1+2”双专业双学位,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是“单专业教育学位”。171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中形成了综合型、大文大理型、先综合后分方向、分方向等四种,或为综合型、分科型、中间型三种,16但其实质皆是试图超越中师培养模式和有别于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合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这就表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有着不同于中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即不可能是以学科教育为形态的学科领域。
从小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看,缺乏初等教育学理论的支撑是其症结所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教师持续接受了学历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等多方面的培训,一定意义上不乏各学科的知识,但面对现实问题,仍感束手无策。我们认为,小学教师许多教学困惑无法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应有的初等教育学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小学教师入职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弥补中师培养之不足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小学教师对小学教育的理解对小学儿童的理解具备对小学教育问题进行思考、价值判断和实践行动的能力,这正是初等教育学理论学习的价值所在。
由此可见,小学教育与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对象,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是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初等教育学成为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三、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学的关系
如果确定了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那么就需要廓清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这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前提。
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似乎无需证明,前者是后者的下位学科,后者属于前者的上位学科。但事实并非如此,至今初等教育学并没有成为教育学独立的二级学科,不过,不论是基于教育学学科体系,还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探索,以及教育学界及初等教育学界的理论研究,初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都是毋庸置疑的。伴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分化与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不断扩展,教育学学科体系也需要完善,初等教育学的建立也是对教育学学科体系完善的一个贡献。问题的关键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如何摆正自己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初等教育学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需要开拓性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从零开始,也不意味着无从参照的任意构想。既然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那么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就必然要以教育学为基础。虽然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是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产物,是按照社会的需求而设置,但对初等教育的研究则不仅出于此。研究初等教育现象,揭示与解释初等教育规律,更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认知的需要。虽然目前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也没有形成初等教育知识体系,但它己存在于教育学学科之中,所以建立初等教育学科必须以教育学为基础。
同时,构建初等教育学需要警惕简单套用教育学框架与内容的做法。这是己有一些小学教育学教材存在的一个弊端。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说清楚初等教育学的框架是怎样的,但它与其他学科的一些区别还是比较清楚的,如初等教育学不是普通教育学的“小学版”,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再有,教育学框架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教育学界对教育学自身的反思也为初等教育学的构建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所以初等教育学的建设应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但不是简单地套用。
四、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儿童研究的关系
毫无疑问,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研究小学儿童。但研究小学儿童与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并非同义,那么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儿童研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首先需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儿童,另一是初等教育。笔者认为,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儿童学,初等教育才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儿童的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初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也必然要研究儿童,但并不能承担起对儿童的所有研究,只能是研究6~12岁的小学儿童,而且是立足于小学儿童教育生活的教育研究;而初等教育主要是对小学儿童实施的教育,它不同于其他阶段、专业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与规律,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成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我们把初等教育转化为以小学儿童教育来表达,那么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儿童教育,也不是儿童。
但小学儿童在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181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其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其二,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其三,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四,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191小学儿童恰恰是小学教育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小学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且满足了逻辑起点的四个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儿童研究成果(或儿童学)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基于儿童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小学儿童的研究成果。正如有学者指出,初等教育的建立必须认清小学生的特点,必须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研究成果来建设初等教育学。15如果离开了小学儿童研究成果,所构建的初等教育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初等教育学。
五、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其他多学科的关系
除了明确与教育学、儿童学关系之外,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还必须明确与其他多学科之间的关系。
从学科含义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学科一词有多种内涵,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教学的科目;二是学问的分支;三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在此所言的学科(discipline),相对于教学科目的学术分类,指的是由某一类知识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以一定领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是以初等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的一个有关初等教育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从研究对象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要立足于教育立场、基于小学儿童生活来研究小学儿童,然而要研究小学儿童的教育、小学学科教育、小学教师、小学校等,不仅需要教育学及其理论基础的学科知识(如人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有关儿童学学科知识(如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儿童哲学、儿童文学等),而且还需要管理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教育技术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知识。
从学科构成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学科标准衡量一门学科的独立地位,其关键在于它是否形成独特的概念系统和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命题,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1101这就意味着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形成自己特有的概念系统以及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命题,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多学科知识罗列、叠加、汇聚与融合。
六、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群建设
确定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还需要明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并不是一门初等教育学的建设,而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群建设。
“许多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构成一系列学科,有人称之为学科群。”1111作为一级学科的教育学学科发展是这样,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也是如此。同样,初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从而构成学科群,如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哲学、初等教育原理、初等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学、初等课程教学论、初等德育原理、初等教育研究方法等。
从小学教育的构成要素看,初等教育学学科群建设应包括小学儿童研究、小学儿童教育研究、小学学科教育研究、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校研究等方面。其中,初等教育学学科对小学儿童的研究不同于心理学、文学等领域,而是立足于小学生活、小学教育现场研究小学儿童生命状态;不是研究抽象的、一般性的小学儿童,而是研究现实、具体的、个体的小学儿童生命样态。对小学儿童教育的研究主要有小学儿童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个别教育、差异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对小学学科教育研究,主要是研究小学各学科知识的教与学问题;对小学校研究包括小学政策法规研究、小学组织与管理研究;对小学教师研究,包括对小学教师本身的研究、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研究,以及小学教师教育模式整体构建的研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