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纪之交,高等农林院校表现出了由过去的以农、林、水为主要学科的单科性院校向以农、林、水为特点的农、林、工、理、文、经、管、法等多科性综合性院校发展,办学规模增大,办学层次和高校竞争力明显提升等特点;表现出了诸如研究型农林高校的发展目标与传统农林高校的�涵不相符合,传统的农林高校的办学思维对转型期农林高校办学的影响,管理体制、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面对农林高校的转型,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实现农林高校转型目标的实现,要处理好提高办学水平与追求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举办新兴学科、发展传统学科与加强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研究型农业大学;转型;办学思路:办学行为
一、困扰研究型农林大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1.研究型农林大学的发展目标与传统农林高校内涵的矛盾
随着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对传统农学学科的改造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上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使高等农林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改变。随着内涵的扩大,高等农林院校也实现了整体的转变,如规横的扩张、学科的拓展、办学模式的演进等等,使高等农林院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综合,这样,使得一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然而,传统内涵上的高等农林院校是单科的、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性大学,这种对高等农林院校传统内涵上的认识,制约了高等农林院校建设研究型大学宏伟目标的实现。
2.传统的农林高校的办学思维与研究型农林大学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从传统农林院校向研究型综合性农林大学转型,需要其在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调整,即需要办学理念的转变;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农林高校的办学思维仍然影响、甚至束缚着研究型农林大学的办学与发展。比如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仍然强调农林特色,这对于一些边缘学科的建设及人才的培养(如生物技术等专业)是必要的,但对于通用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等专业)而言,如果过分强调农林特色,则严重限制了其发展。
3.管理体制、管理水平与研究型农林大学的发展不相适应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对于发展农业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与农业发展密切联系的农业教育也长期被纳入了政府对口管理的行列。故此,传统的农林高校的管理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政府管理的影响,使农林高校的管理表现为政府行政机构的延伸,按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管理大学,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民主管理;学校各级管理机构及管理者将管理视为一种“控制”,广大教师、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等等,这种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研究型农林大学办学目标的实现。
二、以创新的思路谋求研究型农林大学的跨越式发展
研究型农林大学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型农林大学要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优人一着,在机制创新上高人一等,在科技创新上快人一拍。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研究型农林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不断开创办学的新局面。
1.创新办学观念
研究型农林大学的发展需要思想创新与理论准备,它是创新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实现研究型农林大学发展目标的前提。
①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创新与改革,其一,确立人才培养的人本观念,将人才培养质量摆在突出地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其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确立教师神圣的理念,在各方面体现教师的利益;爱才、育才、用才、树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以新的观念广揽名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wWw.PingYin.cN
其三,确立高校内部管理的人本观念。转变内部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咨询、决策和监督系统,确保教师参与学校管理。②确立以学术为龙头、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理念。就21世纪的高校功能而言,未来的高校必须是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因此,确立以学术为龙头的基本理念是适应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无论是那个类型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故此,对研究型大学而言,研究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积极倡导基于科研、包含科研的教学和基于教学、用于教学的科研,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科学建设的协调发展。
③确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理念。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以社会为导向,积极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是现代高校存在的价值所在。研究型农林大学的办学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导向。目前,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校正在实施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人员为骨干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正是农林高校服务“三农”的综合体现。
2.创新办学体制
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制度和办学体制。要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与魄力,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多元化办学主体和多样化办学形式,形成保证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制度和环境。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地处杨凌的两所高校和五所科研院(所)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学校的组建标志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走向新的阶段。学校合并后,基于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现教学科研力量的一次性实质合并组建学院,一步到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教新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高效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一院制”模式解决了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机构设置等重复设置问题;调整和优化了学校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综合势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承担大型科研任务,体现教学科研强强联合,实现科技创新:有利于学院自主地创办和孵化科技型企业;有利于实现学校“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3.创新管理体制
在新的观念指导下,在新的办学体制环境中,实施人性化的、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就成为研究型农林大学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研究型农林大学管理体制创新要按照有利于加强管理与提高效率、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有利于教学改革与学科重组的原则来进行。
①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其一,扩大院(系)的管理自主权,调动其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生和创造性。其二,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要求,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让学生充分利用办学的综合性特点和学科专业资源优势,构建文理渗透、农理工结合的知识结构。其三,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教育教学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质量管理。
②创新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主要是制度文明的产物,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催化出来的,在吸引和稳定人才方面,农林院校特别是地处偏僻地域的农林院校,先天上处于劣势,因此,更需要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建立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机制;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要采取超常规的战略与措施,积极实施创新人才支持平台,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构建针对不同层次、相互衔接、卓有成效的科学合理的资助和奖励体系。
③创新学科建设与科技管理体制。其一,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转型期的农林高校要按照注重渗透、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构架和调整学科结构,逐步发挥综合性优势。要特别注重学科群建设,充分利用学科综合的优势,走文理渗透、农工理结合的道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寻找和促进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其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转型期农林高校必须在科研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把学术原则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既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队伍整合和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要千方百计使新知识、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商品,参与社会流通、交换,为人类创造积累更多的财富。
三、处理好研究型农林大学建设中的两个关系
1.提高办学水平与追求办学效益的关系
研究型农林大学如何确定适度的发展规模,协调好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办学者必须慎重抉择的问题。所谓适度规模的“度”,以什么来衡量?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反映一定发展时期同类型并大体处在同一层次的大学在发展上的平均水平作为参考。如果一所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处于同类大学发展平均水平之上,这表明它在办学规模上还具有一定的扩大空间,至于是否扩大办学规模,取决于办学者的选择。如果一所大学的实际发展水平达不到平均水平,还急剧地扩大规模,对其提高学术水平必然造成不利影响。规模过大对水平的影响,主要是使师资力量分散。办高水平大学,必须保证高水平的优秀师资达到一定的聚集度。
大学办学最根本的效益是质量效益。大学注重办学效益离不开办学水平,即办学水平是进行办学效益比较的前提,也是进行办学规模效益研究的前提。大学之间的差异主要是质量上、水平上的差异。不包含质量因素的效益分析,就不是全面的效益分析,甚至不是科学的效益分析。只有全面、科学的效益分析,才能对大学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产生指导意义。否则,容易误导大学的办学行为。
2.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举办新兴学科与加强基础学科的关系
研究型农林大学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如何保持传统学科、新兴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南京大学曲钦岳院士在谈到大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时特别强调:“要把大学的学科建设放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中考虑。”这一观点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只有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来考虑,才能够在学科发展的部署上具有前瞻性,在学科建设的投入上统筹兼顾。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加强基础科学建设,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已经成为改造传统学科的重要前提和发展新兴学科的强大支撑。尽管传统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基础学科,但在现实中,对前两者的关注程度依然超过后者。这是因为,传统学科在农林高校中历史长、基础好,其中不少学科以其自身的传统优势仍然是学校实力的“代表”;而新兴学科都是“应运而生”的热门学科,有十分看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因此在办学资源的分配上,在获得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上,传统学科、新兴学科都比基础学科处在更加有利的位置。但如果从发展来看,基础学科薄弱,将成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发展的障碍。因此,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就是必须进一步明确基础学科的核心地位。
对于向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转型的农林高校来说,加强基础学科,提高学校基础研究能力,是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主体之一的关键。从明确提出办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目标到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会面,临复杂的环境和各种矛盾的冲突,大学的办学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保证办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作者:赵忠,王国栋,刘彬让,本文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