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规划,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 343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储存、互认和兑换学习成果的学习和教育管理制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行学分积累与转换也是对相关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地管理手段。然而出于多种原因,我国中等教育界存在对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价值认同和基本原理认识不足的问题。学分管理与转换是以“知识点”来计算学分的“量”,以“绩点”来计算学分的“质”,以“能级”进行学分转换的管理制度。

  中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对中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中职学生获得各种学位和证书的重要依据。2014年6月,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的内容,这是我国继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再次强调职业教育“学分” 制度的重要性,可见在职业教育中推荐并发展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中职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的价值探析

  中职教育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基于开放性学习和工学衔接理念,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认证,然后再以具有一定等价物特性的学分将学习成果进行标准折算进行积累和储存。当中职学生需要就业或转换教育类型时,积累储存的学分便可兑换成某种就业或教育所需的管理制度。因此,学分的积累和转换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个体价值

  首先,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能够改进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传统的教育管理与评价模式下,学生必须在已经设定成型的逐级升学方式进行全脱产学习,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只能去集中时间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全部学业。并且传统的中职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一些已经过时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传授,而学生主要是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心理层面的演绎和操作。而在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下,中职学生可以开放自由地选择教育类型,甚至可以采用边工边学的学习方式。而学习内容更注重对实践领域的现场知识的学习和获取,因此学生的实际操作行为道德机会和动手能力便会得到大大提升。其次,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能够革新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式和途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中职学生被过早地固化在某一特定教育类型中,其未来职业角色也被预先标签化,这种背景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外界对他们的职业定位,无法自主掌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由于人才数量众多,毕业生就业不再是精英职位的追求,更多的是基于市场的需求,应定位于大众职业性工作[1]。而在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下,学生不仅可以多次选择教育类型,并且可以在边工边学的学习方式中获得更多的职业生涯感悟,从而更加自主、开放的选择或更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社会价值

  首先,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变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集聚方式。“人力资本”又称“非物力资本”,它是“指劳动者所受到的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2]人力资本也可以解释为以物质资本形式投入在劳动者身上的,以知识和技能形式存在的资本形态。因此,通常情况下对劳动者是先进行物质资本投入,待劳动者掌握应有的职业素养并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后,才能进入相关职业领域,也就是所谓的“先学习,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原则。这种情况下,社会内的人力资本会依靠人口红利优势和市场双向选择机制进行周期性的积聚。但是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社会范围内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对于积累周期更短、实现跨部门合作、能够通过组织内容循环渐进的内生而出人力资源积累方式的需求更加迫切。其次,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变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方式。在产业经济结构升级迟缓的时期,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分工可谓是泾渭分明,二者形成了彼此不对称且相对封闭的组织系统。所以才会常常出现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产业部门和市场变化的情况。而在当前产业经济升级加速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就不得不加深合作,采取诸如边工边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而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正是这样一种基于专业分工的协同育人制度。

  二、中职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原理

  (一)基于“知识点”计算学分的“量”

  计算学分的主要依据是对“知识点”的数量和类型的统计。中职学生只有先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知识点,方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而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量标志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量,学习量是评估学生的社会贡献力的重要依据。而一个“知识点”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即学科内容、与学科相关的操作技能、由该内容引申出的情感、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念等。如果将一个知识点比喻为一座大海里的冰山,那么学科内容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就是海面以上容易观察和测量的部分,而引申出的情感、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念就是海面以下不容易检测的部分。一般我们所讲的学分积累通常都是指对学科内容与相应的操作技能的测试,在学分积累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关键点:一是学分是以学习结果作为计算的主要依据,而非学习的投入时间;二是一般学分的积累需要经历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不过当一个学生已经表现出“体”时,那么对于“点”的积累便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例如学生已经获得了某些资格证书、竞赛奖项、项目专利等,那么就可直接将这些学习成果认定为学分。三是海面以下的“情感、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念”虽然是难以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检测的,但它却是弥足珍贵的。因此,像干才、动手模范、创新成果等,均可直接认定为学分。

  (二)基于“绩点”评价学分的“质”

  绩点能够反映学生对已积累的学分所包含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绩点既可以作为学分转换的依据,也可以用作学生个体之间学习成绩的比较。在中职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中,绩点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对学生之间的比较功能的弱化。相对而言,普通教育的选择更强调的是考试成绩的区分度。而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主旨,更强调学生考试的通过率,而大多数中职学生只要经过努力都能获得考试通过。二是对关键技能的强化。由于很多岗位工作对相应的技能项目存在刚性要求,因此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中可以实行单项积分,并设置最低绩点标准,优待高绩点获得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也正是出于强化学生关键技能的考虑而倡导的。三是绩点的标准可动态调整。学生在学习初级阶段所取得的学分绩点,可以通过将来更高级别的学习来进行改变和提升。四是绩点可折算。为了保证为学生塑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学习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规划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自由选择除关键技能之外的其它课程的门类和难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自选择低绩点或高绩点课程以充实学分量。无论是通过高绩点课程还是低绩点课程所获得的学分都可折算成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基于“能级”进行学分转换

  在学生进行转学、升学、毕业、获得资格证书时,学生以前从其它教育途径获得的学分,也可以转化为当前所需的学分,这样便可以避免学生重复学习、重复考试的出现,以及教育结构教育资源的不必要重复占用。对于究竟如何系统地实现学分转换,国内学者陈龙根、陈世瑛借用物理学里的“能级”理论,构建出一个“学分能级论”。

CufebbS.net

他们提出“对课程单体而言,其学分群也具有能级高低特性。”[3]基于此理论,中职教育可以建立这样一种学分能级转换机制:一是 “能级”与“绩点”的等值互换,即办学质量、信誉、层级资质相当的中职院校和结构之间,可以实行学分的自由等值流通、同额互换。二是上一“能级”的超值转换,即学生从高等层级的院校、科研机构或优质企业中所获得的学分资源,在中职院校中进行超学分计算。三是下一“能级”的限制性转换。由于不同认定的企业机构的水平和信誉存在差异,可能会出现学生在某些机构或企业所获取的学分无效或失效的情况。这时中职院校可根据国家、地区或行业制定的相关学业标准,对学生过去所获取的学分进行降值处理,提高学分的转换率。

  三、中职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机制

  (一)建立基于国家资格框架的学分标准制定机制

  学分标准是描述中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积累和转换的标尺和基准,并为日后学生就业后在企业内进行岗位培训提供依据。从英国和美国的实践经验中可知,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是制定学分标准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目前虽然仍然没有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不过业界已存在学历和职业资格两个框架。但现实情况是这两套框架存在体系有缺陷、标准不明确、彼此不兼容的问题,因而就显得信度低、效率低和参与度低。这种情形下,政府应当出面组织制定一套完善的资格框架标准,只有政府组织才能真正打破教育部门、产业部门之间的壁垒,将教育领域的学历教育与产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融为一体[4]。在这一机制的制定中,需本着 “目标明确、刚性可控、层次分明”的原则进行审慎。同时,应将资格框架标准内的每个工作岗位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成果目标,以及明确根据该目标所包含的知识深度、技术复杂度和对劳动者特质要求等要素确定资格级别。

  (二)建立基于“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管理机制

  以学分为纽带在中职教育机构之间建设“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学分认证中心,使分属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实现贯通,使学习者能够更自主、开放地共享学习资源。学习成果管理机制包括学分积累和学分转换两大部分:学分积累方面,一是注重对信息的发布,资格框架和学分标准要向教育者和学习者公开,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获得公平的相互选择的权利。二是必要的学习指导,学分管理者要对学分标准进行适当的解读,使学习者明白学分获取的方法、顺序、进度与不足。三是学分认证,学分认证中心主要负责对学习者的学分进行甄别认证的工作,对于非标准化的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应当安排专业人员进行鉴定和确认。四是学分储存,对于学习者的所取得的学分应存入其学分银行账户内,但不储存其学习失败记录。学分转换方面,对于学分的转换有三种方法:一是学分互认,即依照学分标准以及学分银行账户信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机构间的学分直接全额互认。二是学分折算,即学习者在学分积累中存在某种不足和缺憾时,可以通过增加学习量或优质学分的方式进行学分增补,以此保护那些比较偏科的特殊人才。三是学分补偿,即当学习者转换专业或者转换教育级别时,其过去所获得的学分只能部分转入新的专业或级别。

  (三)建立基于“公平互信”的学习成果质量保障机制

  学分的积累与转换,必须以公平公正、真实可信为前提,要做到这些,就不得不建立学习成果质量保障机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计。首先,需要完善契约管理机制,各教育结构之间要签订学分互认协议,以此实现学分互认,课程对接。其次,要有独立自主的评价机制,这方面可由政府或行业委托第三方来评价教育机构的资质和教育质量,使学习者能有更多的选择自由。最后,要成为学分管理仲裁机构,使学习者能有申诉的机会和途径。当学习者对学分的积累或转换存在异议时,可像仲裁机构提出申诉。

  作者:何军卿 来源:职教论坛 2016年18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