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同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 647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 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 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 才的需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发展经济、改善 民生、促进公平和实现人自身发展的高度,对未来 10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 部署。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所涉及 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等和高等 职业教育科学衔接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中等 和高等职业教育就难以协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也难以形成。

  

  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不是一个新问 题,在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 等教育毛人学率不高的情况下,二者的衔接问题 并不突出。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 调整的加速,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这个 问题的解决变得越来越重要且紧迫。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对经济发展日益全球 化的大环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利用自身 的比较优势,逐步把我国发展成为全球生活日用 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国内 生产总值也跃居世界第二位。可是,我们也为此 付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 等沉重的代价。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 发并不断蔓延以来,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不可 持续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所以,2011年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2012年的工作必须继续 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从过去的出口导 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国内有效需求拉动型增长方 式转变;二是改变长期以来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 长的方式转向以消费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方 式;三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 增长方式;四是从资源、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型经济 增长方式转向科学技术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上 述四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指向一个共同的支点 —经济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到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包括中等和高等 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通过自 身多方面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以 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危机,使长期支撑我国 外贸高速增长的纺织、制鞋、玩具、家具等生活日 用品和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电子产品出口市场萎 缩,企业利润微薄,很多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力密 集型企业倒闭或难以为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 是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及创新,意味着 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就是 说,这种调整是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没有知识 和技能的强力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就会成为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 科学衔接,必将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 转型升级。

  

  (三)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差异,导致 人与人之间在身体、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均存 在一定差异。从理论上讲,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 在承认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使人 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个性和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成长为具有较强幸 福感且努力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从当下的就业状况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水平的快速提高,高等教育已经失去了作为进人 “白领阶层”门槛的意义,受过大学专科、本科甚至 研究生教育的人成为普通劳动者已经成为十分常 见的现象。从劳动力市场反馈的大量信息表明,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 中,生产、服务及管理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缺乏是 普遍面临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熟练技 能的所谓“金蓝领”是劳动力市场最为紧缺和抢手 的。这也是促使部分大学本科毕业生又回到高职 甚至中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不仅能较好地 满足人自身多样化发展需要,也是培养大批“金蓝 领”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有利于全面提高一线劳 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大都 是薄弱普通高中或初中在布局调整时改制或升格 的),又得不到社会重视,发展一直较为艰难。“十 一五”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作用和 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投人不断增加,中等职业教 育获得很大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办学条件逐渐得 到改善,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 社会分配机制的不合理、社会价值观念的功利化、 就业稳定性较差以及教育内部的阻隔性等因素的 共同作用,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使得 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及其家长均缺乏足够的吸引 力,很多学校的校长常年为招生而殚精竭虑。《教 育规划纲要》已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把发展职业教 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出规划,随着具体政 策的出台并落实,相信将大大增强职业教育的吸 引力,同时必将大大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 境和氛围。

  

  从职业教育自身看,要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 育获得健康发展,当前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改 变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学 制、课程体系等方面相互脱节的问题,使中等职业 学校毕业生只要有继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都可 以升人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这样就会大大拓展他 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等 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 需求。

  

  (五)解决高等教育生源萎缩的需要

2011年,高考生源大省山东有两个数据引发 社会强烈关注。一是全省高考录取率超过90%; 二是专科录取分数线已经降到180分,仍有4万多 个招生计划未能完成。2]在山东省出现的情况表明,随着高等教育规 模的持续扩大和高等教育毛人学率的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正在悄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 变化。如果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应对,山东省 的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演变为全国的普遍性问题。 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6.5%,2011 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72.3%。按照《教育 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 40%,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仍然较大。然而,全国 高考报名人数2008年达到1 050万人的峰值后,则呈逐年减少之势,2009年为1 020万人,2010年 为957万人,2011年为871万人。从1990年、2000 年和2010年开展的第四、第五和第六次全国人口 普查数据看,1990年“四普”时人口平均增长率为 1.48%,000年“五普”时下降为1.07%c,2010年“六 普”时进一步下降为0.57%;从人口年龄构成看, “五普”时,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22.89%,“六普”时,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16.60%,比“五普”下降了 6.29%。[3 ]可以预计,未 来10年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将会延续这种缓慢 下降的趋势。高等教育毛人学率的不断提高,高 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和人口平均增长率不断下 降,决定了仅仅依靠现有的普通高中生源来满足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需求已经不可能。

  

  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一是高等院校要努力改 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及水 平,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增强 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大幅度拓宽中 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通道,尽快使 二者相融互通。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彻底打通中等和高等 职业教育之间的阻隔,理顺二者的关系,建立新型 的相互贯通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机制,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 是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需要,也是中 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中高职衔接制度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主要面向普通高中 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途径来解决生源问题。同时, 国家或地方政府每年也安排少量招生指标招收中 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的方式主要有对口升学 考试,中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注 册制等。从各地实践的情况看,这些制度安排均 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发展中的难题,但也在以 下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对口升学考试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人普通高等院校 招生考试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出台的 一项政策,其目的就是为少量有进一步学习意愿 和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供升学的机会。这项政策 已经实施20多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等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稳定了中职招生规模,同时, 也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生源。

  

  但对口招生考试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 的。一是由于以升学考试为基本导向,很多中职 学校把学生招进学校以后就分流为就业班和对口 升学班,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只学语文、数 学、外语三门必考的基础文化课和某一大类专业 课,而国家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的其他课程则基 本不开不学。中职对口升学班的应试教育现象也 相当严重,教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基本相同,丧 失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二是由于专业课考试 受到考试技术、设备及考试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至 今仍然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这种考试方式不仅不 能真实地考察出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 况,而且异化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点。

  

  (二)五年制高职

五年制高职,“3+2”中高职衔接模式)是我国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2002年教育部印发 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 几点意见》中强调,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独立设 置的高职学校为主体,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可 以与高职学校合作办学,承担前三年的教育教学 任务。此后,五年制高职获得一定的发展。

  

  五年制高职的优点在于:一是中等职业教育 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无缝对接,有利于中高职 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知识技能教学与训练、教 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二是 与三年中职读完再读三年高职相比,学习时间缩 短了一年,不仅减少了考试的次数,还可以节省一 年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及生活费用;三是在一定程 度上增加了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中职学校的吸 引力,稳定了这些学校的生源。

  

  但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五年制高职也暴露出 一些问题。一是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方 面,仍然采取3年中职与2年高职简单相加的方 式,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设计与培养,因而未能真正 实现中高职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五年一贯制,这 在中高职合作办学的模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二 是由于缺少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学生人校后 普遍缺乏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使得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质量难以保障,整体素质不高。三是中高 职合作办学模式中还存在办学主体之间在权力、 责任、利益分割等方面的博弈,往往不同程度地损 害了学生的利益。

  

  (三)高职自主招生

近年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新招频出,最吸引人 关注的是一些高校组成的联盟之间的招生竞争, 上演一幕幕抢夺优质生源的大战。

  

  其实,高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早在2005年就 开始了,首先是上海,2006年北京启动,2007年部 分省市也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其参与自主招 生院校及招生规模均大大超过本科层次的自主招 生。但因高职院校社会关注度不高,所以未能成 为社会的热点。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有很多好处。一是扩大了 高校的自主权,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 色,自主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学生,自主决定以怎样 的方式考查学生,自主决定考什么和怎么考等,这 有利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学生和学校实现了双 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能力和兴趣等选 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学校也可以根据高职 教学特点、学校特色及对学生知识、能力及其他方 面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 和思维品质等,这对学生和学校而言,都是一种 “双赢”。

www.shengxueli.com

三是有利于高校招生多元考试评价,多 渠道录取的实施。

  

  从实施的情况看,高职自主招生也存在一些 问题。一是目前进行自主招生的高职大都是在同 一层次学校中办得相对比较好的,生源本来就不 是大问题,这些学校自主招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 生源质量和结构。而目前招生困难的恰恰是那些 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较差的薄弱学校,这类学校 最为紧要的任务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 和教学水平,通过深化各项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 力,这是治本之策。如果把高职的兴奋点都吸引 到自主招生方面,而忽视内涵发展,从长远看,对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害无益。如果政府对高职自 主招生缺乏有效监管,甚至有可能出现通过虚假 宣传等不正当手段和方式招生的情况,从而扰乱 正常的招生秩序,损害广大考生利益,引发各类 事件。二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严进 口而宽出口,是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宽进口 宽出口,则更难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自主招生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人学门槛,拓宽了生 源渠道,在人学进口加宽的同时,如何确保高职院 校毕业生的培养标准和质量,相关的制度设计和 安排严重缺乏。三是国家和高校的一些管理制度 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四)注册制入学

《教育规划纲要》将“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 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人学”列为教 育改革试点项目之一。可是,目前进行的学业水 平考试仅仅限于普通高中学生。很显然,如果不 突破普通高中的限制,中高职相融互通就难以实 现,高职生源短缺的问题不可能根本解决。所以, 2011年江苏省率先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注 册人学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将招生对象扩大到 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员(含中职毕业生),经过三轮 注册和确认,共有2.55万人通过免试注册人学进 人高职。此外,福建省2011年也有10所高职院校 共15个专业实施注册人学试点,招收550人。山 东省也将从2012年开始实施高职院校免试人学。

  

  注册制人学招生制度2011年才开始实施,其 利弊得失尚难以评判,其对高职院校在管理、教育 教学等方面会带来哪些问题和形成哪些挑战,尚 待观察和研究。

  

  三、建立中高职科学衔接的招生考试制度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口 升学考试、五年制高职、高职自主招生还是注册制 人学,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中职或 高职的生源问题。而职业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 位,除社会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外,最 为关键的原因是中国目前的收人分配制度、就业 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不公和缺失造成的。 但这三大制度问题的解决难度极大,社会多方利 益上的博弈激烈,这就注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我们的招生制度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改革, 就决定了出台任何措施都处于两难境地,都是治 标不治本。

  

  但社会的发展又不容我们等待和停滞。因此,我们在期盼影响职业教育的收人分配制度、就 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的同时,必须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 来认识、规划和设计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考试制度。

  

  综合考虑和平衡各种社会因素,综合分析和 研判目前中职升高职各种招生制度的利弊得失, 我们形成两点基本认识:一是中职与高职之间的 通道需要大幅度拓宽,真正使二者相融互通,为建 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下良好基础;二是中职毕 业生升人高职还是要设一定的“门槛”,但“门槛” 又不能高,其目的就是要让中职学生明白,在中职 学习期间,只要经过一定努力,就可以顺利跨过这 道“门槛”。如果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不设任 何“门槛”,对于高职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对高 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对中职来说,如果学生 升人高职没有“门槛”,那么很多学生可能抱着混 三年然后读高职的想法,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健 康发展和质量提高也是有害无益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中职升人高职的 “2+专业课”招生考试方案,试图从制度层面解决 中高职之间科学衔接的问题。

  

  “2+专业课”招生考试方案中的“2”是指中职 基础文化课程中的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分值均为 150分,满分为300分。这两门课程的考试由省级 教育考试机构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命题、统一组织 考试、统一阅卷和统一公布考试成绩等。“专业课” 总分为300分,由招生院校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及 特点自主决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方法,并具体 组织实施。该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给中等职业教育一个好的导向。进人中 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中考的失意 者,由于他们就读的小学、初中教学质量较低或自 身努力不够,使得他们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学 习的意愿和能力不强,这些都毋庸讳言。但作为 中等职业教育,我们要在承认这些事实的同时,有 义务有责任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改变学生,通 过我们的努力,不仅教给学生当下生存和就业的 知识与技能,还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和职业转换 打下良好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基础。语文是最 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 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因此,对中职学生而言,无论是选择继续学习还是 毕业后就业,都必须学好语文。数学是我们认识 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 与技术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也离不 开的,学好数学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 大。因此,对学生数学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 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也许 有人会问,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学好外语很重要, 为什么不将外语列人考试科目?外语的确很重 要,但对中职或高职学生而言,与语文、数学相比, 外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外语学习主要靠记 忆,耗费大量的时间,大多数中职生外语基础很 差,很多学生对外语没有兴趣,而且将来作为一名 普通劳动者,有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用外语进 行交流和工作。因此,外语没有必要列为考试科 目,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语 文、数学和专业知识及技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 趣、爱好和特长。专业课考试的分值占300分,其 目的就是强化专业课知识与技能在中职教育中的 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和强 化职业教育的特点。至于考什么怎样考均由招生 院校自主决定。这有利于改变目前中职学校因对 口升学考试而实际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使学校 更加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与训 练,从而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二是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选拔合适的新生。 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校文化方面,更是 体现在毕业生的素质上。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的 差异也主要是通过一届一届的毕业生在工作及生 活中的表现来体现。该考试方案中的“2”,就是要 确保中职毕业生升人高职学习应当具备的文化基 础知识与能力,保证升人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可持 续学习的基础和能力。“专业课”考核的自主权在 学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决定考什么,用什 么方式考,录取的基本标准等。这样通过学生和 学校之间的双向自主选择,不仅学生可以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学校也可以选择适合自 己学校文化和专业要求的学生,学生和学校实现 了“双赢”。

  

  除“2+专业课”招生考试制度外,已经实施的 “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招生方案进一步完善后可 以继续试验,来作为对“2+专业课”招生考试制度 的必要补充。“五年一贯制”招收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学制为五 年,完成规定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程,成绩 合格颁发普通高校专科毕业证书,毕业生享受普 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生待遇。从各省市的实践情 况看,“五年一贯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招生形式, 可以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但由于初中毕业生年龄 较小,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均较 弱,加之连续学习五年,时间较长且没有大的压 力,容易产生学习倦怠。而学校为使他们顺利毕 业,往往不得不降低标准和要求,这又反过来影响 学校的声誉和办学竞争力。

  

  为解决“五年一贯制”给高职院校带来的办学 困境,需要解决学生学习压力和动力缺失问题。 为此,可以考虑在学生人学后的第五学期末或第 六学期初安排中职升人高职的转学段考试,重点 考查学生综合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综合理论和专 业技能学习和掌握情况。考试合格或基本合格,即可转人高职阶段学习,考试不合格,允许补考一 次,补考不合格者,发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 离校一段时间后,如果有接受高职教育的愿望,则 必须参加“2 +专业课”考试。其目的就是给学生 一定的压力,希望学生在学业上付出努力,确保 “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的质量。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